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916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

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

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

(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

(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

2006年资阳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

2.拟人:

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

加强语气

5.反复:

强调

6.对比:

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

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

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

《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

《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

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

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

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

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

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

他边哭边说:

“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

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

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

有这样一题:

“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

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

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

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

“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5.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

如何分析散文的“形”?

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

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

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

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

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

示例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段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

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的庄严和凝重。

在疾驶的车上,她告诉我:

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

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

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

从此以后,她和她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

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体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才心满意足。

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醇美。

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

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

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

她自己做了一辈子医生,思想也不一般。

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

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读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

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

“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

”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

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

你可以豪爽地仰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在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文章扣住“乡愁”选取了哪几则材料?

△说说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是什么?

方法提炼:

第1题,这篇散文共五段,第一段切入题旨,第五段照应开篇。

中间三段选取三则材料:

即将远离故国的游子的哀愁和乡愁;“我”自己对乡愁的体验;自幼离家的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2、3题是对散文“神”的理解,三则材料以“乡愁”二宇贯穿。

除开头结尾外,每则材料之后都有一句抒情议论段,使三则材料连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就是文章的“神”。

第3题,虽然“一饮而尽”,不久又“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你“醉倒”,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其含义:

对亲人、故乡思念的感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7.如何分析散文的线索和联想?

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

叙事散文以其中心事件为线索;记人散文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景散文以特征为线索;抒情散文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

抓住了散文的线索,理清了散文的线索,文章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

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

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

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

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

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

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

示例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

凉云散了,树叶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入。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

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向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

”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

——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

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

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靳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

仰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记了,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依着门儿,抱着花儿,向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拢来了,结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作者由眼前墙上安琪儿的笑展开联想,联想到哪些内容?

其联系点是什么?

△文中摄取了三幅画面,三幅画面中有哪些相同的景和物?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

△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方法提炼:

第1题,文章写了三幅画面;画中安琪儿的微笑:

五年前孩子的微笑,十年前一个老妇人的微笑。

前一幅画面是作者眼前所见,后两幅画面是作者由联想展开的回忆,其联系点是“微笑”,即第七段所说的“同样微妙的神情”。

第2题,三幅画面中相同的景物有雨、月、花。

第二幅画面从“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可以看出是雨后的情景。

第3题,文中三幅画面因“微笑”连缀成篇,“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是组材成篇的关键句,起了线索的作用。

第4题,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由沮丧而欣慰。

这从“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中可以看出。

第5题,散文的主题是赞美了微笑所传达的伟大的爱。

“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一句即是此意。

8.如何分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法的特点和作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

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

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

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

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

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

示例

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

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缀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银装素裹的美景。

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

雪花是那样的洁白,她是白的精灵!

她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肮脏的东西。

人们常用“琼花碎玉,冰肌玉骨”来形容她的纯和美,这可一点也不过分。

自然,和那雍容的牡丹,清雅的水仙,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雪花却有自己的风格。

她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

大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化了,但紧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一片,前仆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魅力折服了。

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包含多少片雪花呢?

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采,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

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

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文章第一段对雪花的描写,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雪花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雪花的品格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文中找出概括雪花品格的语句。

△体现本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方法提炼:

第1、2、3题设题的出发点是“物”的特征。

第1题,第一段描写雪花漫天飞舞,遍地晶莹,给人们头上、肩上披上洁白纱巾,到处是银装素裹的美景。

突出了她的洁白与纯洁。

第2题,第二段前一句先将雪花与牡丹、水仙、石榴等作比。

接着后半段集中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太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第3题,第五段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雪花的可贵品质:

纯洁、朴实、坚毅、无私。

第4题,本文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对雪花的赞美,来赞美伟大的人民,因此,体现中心的一句话就是:

“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第四部分小说散文的常见考查题型

分析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问文章结构题

⑴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⑵问文章线索:

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⑶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引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

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

插叙:

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二.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⑴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⑵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⑶按5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⑴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⑵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⑶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⑷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⑴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⑵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三、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

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

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

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

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四.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

完整、简洁、明确。

3、体会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胸臆。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题

1)概括文章内容题:

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第一、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第二、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第一、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第二、通过提炼要点概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关键词句提炼出来,组合成句来概括。

第三、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第四、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第五、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第一、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白杨礼赞》第二、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例如《一面》第三、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第四、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例如《荔枝蜜》第五、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把握重要词语和语句的丰富内涵。

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理解题)

词语题

1.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