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20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docx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申请报告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

2、项目建设单位:

山西崇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项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

刘用渠

4、项目负责人:

刘用渠

5、项目建设单位地址:

霍州市南环路

6、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单位:

广东远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2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编制依据

1、拟建项目建设单位与广东远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签订的该项目建议书的委托书;

2、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发改投资[2006]1325号。

3、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方案设计及说明。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

5、国家颁布的有关行业规则、产业政策、法规和设计标准。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1.2.2编制范围

受拟建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广东远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在拟建项目建设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该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具体的研究范围如下: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工程建设方案;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4、结论。

1.3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1、建设场地:

该项目拟建场地位于南涧河南部,滨河路以东,南环路两侧。

用地东西长约273米,南北宽约33-147米;总用地面积:

24293.92m²,合36.44亩。

2、建设规模及内容:

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拟建项目建筑面积89038.80m²。

其中:

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62152.7m²,地下一层,地上八层(地上五层为商业,六~八层为酒店和游泳馆)。

9层住宅楼一栋,建筑面积8937.7m²,地下一层,地上九层。

17层住宅楼一栋,建筑面积17948.4m²,地下一层,地上十七层。

3、建设项目投资:

30078.6796万元。

4、计划建设周期二年。

5、资金来源:

企业自筹。

6、该拟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美化城市,同时将进一步提升霍州市城市形象,增加霍州市财政税收及带到相关经济产业发展。

 

第二章拟建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1拟建项目建设背景

2.1.1项目区位环境

霍州市位于山西中南部,与临汾、霍州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交通之要冲。

境内东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

四周群山环绕,汾河从西北切割韩信岭入境,流经市境西部。

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

总面积765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总人口29万人。

该市东高西低。

东与北部边境为霍山成弓形环抱,山势险峻,海拔达2346米,是太岳山的主峰。

森林、牧草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

境西北韩信岭,被汾河切穿而成的峡谷,是太原盆地通往临汾盆地的交通要道。

中部黄土丘陵起伏,海拔在600至800米之间。

西部汾河两岸为河谷地形,最低海拔在400米左右。

境内有汾河、南涧河、姚村河、西涧河。

汾河是境内最大河流,富灌溉之利。

该市气候东部寒冷,西部较为温和,年均气温12度,一月--5度,七月25度,年降雨量353至689毫米,天霜期170至230天。

2.1.2项目提出理由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近年来,霍州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一些城中村村民转为市民,土地性质转为国有,但居住环境、居住条件没有改善,大部分老居住区和“城中村”,占据了城中大面积土地,城市基础设施无法改善,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形象,危害着广大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制约着霍州市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

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015-2025年霍州市城镇空间发展规划蓝图(十年规划)》,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优势,把握“十三五”的机遇,快速发展城镇化!

本次拟改造项目场地位于霍州市霍州市南环路,现房屋建筑密度大,房与房之间间距过小,房屋采光、通风条件很差,居住拥挤,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居民只能引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生活污水只能向街巷和阴沟泼洒,夏季脏臭,滋生蚊蝇,冬季结冰,阻碍通行;居民靠燃煤(煤球)做饭和取暖,环境影响非常严重。

此片区无消防车通道,无消防给水系统,这给居民生活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消防隐患。

而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霍州中心城市社会形象,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2.2编制工作概述

受山西崇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广东远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于2015年2月5日接受了编制《霍州市南环路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任务,公司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多次召集技术人员学习市、区及指挥部召开的关于棚户区改造的会议精神,并到项目区场地进行了多次考察和调研,认真收集相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相关政策文件,对该项目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论证,最终完成了项目报告的编制工作。

2.3编制依据与范围

2.3.1编制的依据

1、委托单位的委托书及有关的合同、协议书

2、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

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晋政发〔2011〕12号

4、《关于印发《山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12〕70号

5、《霍州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管理办法》

6、《霍州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7、业主提供的相关数据、资料

8、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

9、《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2.3.2编制的范围

本次编制着重项目的必要性、投资估算、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工作,针对项目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拟定符合当前形势的项目运作方案,论证其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作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4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1项目的建设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进程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棚户区内人均住宅面积狭小,相关的配套设施缺乏,生活环境较差,街道狭窄,住宅陈旧,卫生脏乱,污染严重,人们急切地盼望提升居住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市委、市政府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的要求,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本项目的实施,既可满足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扩大住房消费,还可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有效平抑房价,防止产生房地产“泡沫”。

2.4.2、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住房难的问题,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

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

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本工程的建设,能促进霍州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维护并实现社会公正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稳定等。

为此,本项目的实施,是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住房难的问题和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

2.4.3、项目建设是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形象的需要。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大力加快城区的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扩容扩质,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房地产开发的持续繁荣对促进霍州市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本项目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将大大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人居水平,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4.4、本项目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住房问题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为它涉及社会安定团结、民心所向,经济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做好城市住房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拟建项目建设条件

 

3.1场址条件

该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南涧河南部,滨河路以东,南环路两侧。

用地东西长约273米,南北宽约33-147米;总用地面积:

24293.92m²,合36.44亩。

3.2气象条件

霍州地区气候属大陆性温带气候,四季气候分明,受西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影响,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干燥,少雪;春季多风;夏季雨量偏为集中。

全年平均气温为9.3℃,主要气象条件如下:

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5℃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0℃

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6.7℃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7.6℃

绝对最高温度39.4℃

绝对最低温度-25.5℃

日最大降雨量183.5mm

平均年降雨量466.6mm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

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60%

平均气压926.8mpa

全年无霜期188d

最大积雪深度160mm

冻土深度8cm

基本雪压200N/m

基本风压300N/m

平均风速2.5m/s

最大风速25m/s

全年日照时数2576h

霍州地区地震烈度8度

3.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比较平坦,勘探期间以场地的西北角的混凝土桩为基准点BM=100.00m,引测了各勘探点相对标高,场地相对标高介于98.13~100.10m之间,最大高差1.97m。

该场地地貌单元属于平坦洪冲积平原。

3.3.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情况,场地沉积物地质时代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由湿陷性黄土、粉土和砂类土组成。

3.3.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依岩性可划分为5层,现按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

湿陷性黄土(Q3)

地表大约有0.40m的耕土,以下为湿陷性黄土,褐黄色,含煤屑、砖屑,该层土质有粘性,局部地方的粘性比较大。

稍湿,中密状态,具高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543,标贯试验修正锤击数平均5.5击。

双桥静探锥头阻力qc介于1.5~2.1Mpa。

该层层厚5.0~7.50m,平均层厚6.15m,层底标高97.46~100.10m。

第②层:

湿陷性黄土(Q3)

褐黄色,颜色较深,含云母、白丝、钙质结核等,局部地方的土质带有粘性。

稍湿,中密状态,具中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265,标贯试验修正锤击数平均7.6击。

双桥静探锥头阻力qc介于2.8~3.6Mpa。

该层层厚3.30~6.50m,平均层厚4.82m,层底埋深10.00~11.80,层底标高85.96~89.62m。

该层底部夹有薄层粉细砂。

第③层:

粉土(Q3)

褐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白丝等。

稍湿,密实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203,标贯试验修正锤击数平均值10.2击,双桥静探锥头阻力qc介于1.8~4.8Mpa。

该层底部夹有薄层粉细砂。

第④层:

粉土(Q3)

褐黄色,颜色偏红,含云母、浅灰色条纹等。

密实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225,标贯试验修正锤击数平均11.0击。

该层层厚2.7~4.30m,平均层厚3.63m,层底标高78.29~79.84m。

第⑤层:

细砂(Q3)

黄褐,含少量云母、石英,颗粒均匀,稍密-中密状态,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7.0~21.7击之间,平均14.7击。

本次勘察各孔均未穿透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25.00m。

3.3.4地下水

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没有发现地下水,地下水对本工程无影响。

3.3.5地下水、土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可以只考虑地下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根据本次勘察的三组土质分析报告,[CL-]含量为100.9680~144.2400mg/L,[SO42-]含量为417.4695~485.3340mg/kg,PH值为7.6~7.7,土层含水量小于20%,本场地环境类型按Ⅰ类考虑,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表12.2.1及表12.2.4,综合判定,场地地下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亦无腐蚀性。

3.3.6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霍州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3.7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本次勘探所揭露地层情况,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结合在场地2个波速孔的资料,场地20m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值为212.9m/s~213.6m/s,场地土属中软场地土,且场地覆盖层厚度>50m,由此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6划分该建筑场地类别为

类,特征周期为0.45s。

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没有发现地下水,所以该场地为不液化土。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地层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地形、地貌综合考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1条划分该场地介于有利和不利场地之间,故拟建场地属于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3.3.8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本次勘察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系根据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建议如下,详见下表:

地基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

层次

岩性

建议值fak(kPa)

湿陷性黄土

160

湿陷性黄土

170

粉土

200

粉土

220

细砂

200

3.3.9地基湿陷性评价

本次勘察根据钻探资料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分析,本场地第①、②土层为湿陷性土层,湿陷性土层厚度为10.00m左右。

该场地一共布了17个探井,每个探井的自重湿陷量是从天然地面算起的,湿陷量是从基础底面算起,综合评价该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Ⅱ级。

3.3.10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根据该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场地位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防止工程难度中等。

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3.3.11地基处理方案

该项目的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Ⅱ级。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可确定拟建建筑物为丙类建筑。

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根据该地段的勘察资料,地基处理范围为基底下2.0m,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量小于200mm。

地基处理方法可以使用垫层法。

A.拟建建筑物特征参数

综合楼地上八层,地下一层,总高度36.50m,建筑物外轮廓尺寸216.68m×49.50m,基础埋深-8.00m,框剪结构,基础形式拟采用伐板式满堂基础。

住宅楼一栋,地下一层,地上九层,总高度27.5m。

建筑物外轮廓尺寸59.2m×15.80m,基础埋深-6.00m,框剪结构,基础形式拟采用伐板式满堂基础。

住宅楼一栋,地下一层,地上十七层,总高度51.3m。

建筑物外轮廓尺寸40.6m×43.30m,基础埋深-6.00m,框剪结构,基础形式拟采用伐板式满堂基础。

3.3.12结论

1、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2、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情况,场地沉积物地质时代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由湿陷性黄土、粉土和砂类土组成。

3、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没有发现地下水,所以地下水对该工程无影响。

4、综合判定,场地地下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亦无腐蚀性。

5、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霍州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6、拟建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为0.45s。

7、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霍州市标准冻结深度为1.0m

 

第四章设计方案

4.1设计依据及规划目标

4.1.1设计依据

1、《霍州市城镇总体规划》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3、《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8、《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0、《总图制图标准》

11、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4.1.2规划目标及原则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均好”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宗旨。

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基地的环境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力争创出高雅实用,有品位,有水准的居住小区。

同时使规划方案做到面向市场,确保投资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以此为主线,使整个小区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宽敞的集中绿地和各具特色的组团绿地共同构成一个有主有次,尺度宜人的现代居住环境。

为此,该地块规划指导思想的立意为:

1.生态化概念

总体规划依据区域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同边良好的自然景观,综合处理绿化植被,并以此为主线,使整个居住小区和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互相交融。

同时提升地域和环境的内涵价值。

2.人性化概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本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关注的焦点。

以此为准则,在规划设计中贯彻一切从“人”出发,注重环境与建筑品位,其中最突出的是面对主入口的中心绿地和住宅组团绿化的规划设计,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日常休闲交往娱乐的场所。

3.市场化概念

该地块规划设计对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等各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合理配置,注重开发的可实施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期适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开发的弹性和应变性,其重点为:

(1)针对基地和周边环境规划,确保每个地块项目的独特个性和投资的可操作性,以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2)结合当今规划学科的最新理念与表达成果,讲究生活品味与质量,高雅、实用而不奢华。

点式与板式、点与线的结合及穿插,疏密有致,确保分块实施,分期开工,建成一片收益一片。

(3)经济实用的设计结合高标准施工经营以及社区物业管理的智能化运作,保障居民生活的高效便捷,安全无忧。

4.文化导入概念:

营造居住区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内涵,并在功能配置、整体环境等方面均体现前瞻性和现代化特色,使文化与现代化达成有机的统一,营造充盈文化气息的人居环境。

优化环境,提高品味。

按照环境与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充分考虑利用地形、绿化、水体等生态要素,注重创造优美的环境,力求塑造一个既具有优美环境,丰富文化艺术内涵,又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住宅小区,

5、整体化概念

小区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均需统一考虑、相互衔接、协调,形成整体,充分注意两地块在配套共享、空间过渡及区域联系上的合理性。

4.2设计方案

4.2.1总体布局构思

(1)一栋综合楼。

一栋9层多层住宅和一栋17层小高层住宅。

打造良好的沿街城市形象。

小区内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和日照条件,使建筑布局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居住环境的均好性。

(2)沿街布置商铺及配套用房,同时利用基地与城市道路之间的高差,形成庭院式的商业氛围。

沿街商业结合小区出入口,增强小区的整体感。

(3)住宅采用南北朝向的板式布局,结合日照、通风、透视的要求,因地制宣、错落布局。

同时还要兼顾绿地和宅前庭院的物理环境质量。

(4)在满足日照条件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小区配套设施。

4.2.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居住地块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地块南、北部。

小区道路合理分级明确,由7米宽双向车道形成内部主要环路,连接各组团次要道路,各建筑单体又由3米宽的宅间道路相连,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回车场、环路和消防通道的合理设置,避免交通及消防死角的出现。

小区内部停车,则采用露天停车和地下停车结合的方式,在一些公共绿地及组团绿地中适量设置露天停车位,以满足小区居民对停车位的需求。

4.2.3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小区内设置有大型中心绿地景观,为居民的露天集体活动提供了场所。

采用了线性景观带结合景观节点设计手法,一条南北向的主要景观轴线,和两条东西向的次要景观轴线巧妙结合,成为一体。

小区绿化景观有收有放,通过尺度宜人的空间设计,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温馨与浪漫的情趣。

楼与楼之间设置庭院绿化,突出生态环保的理念,达到均好的目的。

4.2.4户型设计规划

棚户区改造户型建筑面积分四种:

一是两室一厅60~70m2,二是两室一厅70~80m2,三是三室一厅80~90m2,四是三室两厅90m2以上。

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为减少用地,同时考虑到公摊面积较大,如果户型建筑面积太小,会使居民的实际居住的套内面积严重缩水。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各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对户型建筑面积按比例作了适当调整。

4.3建筑方案

4.3.1建筑特征与风格

本项目住宅楼立面造型主要为坡屋顶,提炼传统住宅建筑元素,赋予其现代气息。

简洁大气又不失传统建筑特色。

颜色以灰白色为主,营造现代活泼温馨的小区氛围。

4.3.2单体设计

1、综合楼

地下一层为超市和车库,层高5m,首层至五层布置了商场,层高5m;六层为儿童游乐园、游泳馆、酒店住房,层高3.6m,六层以上为酒店,层高3.6m。

2、住宅

以两室一厅的中小户型为主,另建有少量的三室两厅以满足多人口家庭居住需要。

住宅单体平面设计符合国家住宅建设基本标准和有关规范要求。

设计标准如下:

(1)套型面积稍大,配置合理,有较大的起居、炊事、卫生和储藏空间;

(2)平面布局合理,体现食寝分离、居寝分类的原则,并为住房留有装修改造余地;

(3)房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具有优质的室内声、光、热和空间环境,隔声效果和照明水平在现有国家标准基础上提高1-2个等级;

(4)根据炊事行为合理配置成套厨房设备,改善通风效果,冰箱入厨;

(5)合理分隔卫生间,减少便溺、洗浴、洗衣和化妆洗面的相互干扰;

(6)管道集中隐蔽,水、电、煤气三表出户,增加保安措施,配置电话、电视、空调机专用线路;

(7)设置门斗,方便更衣换鞋,展宽阳台,提供室外休憩场所,合理设计过渡空间,既保护了居室的宽敞豁亮,又使实际的面积大大提高使用率;

(8)垃圾袋装化(即垃圾不落地工程),自行车就近入库,预留汽车停车车位;

(9)住宅区环境舒适,便于治安防范和噪声综合治理,道路交通组织合理,社会服务设备配套;

(10)有宜人的绿化和景观,体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原则。

本项目共建设住宅2栋,总户数242户,22696.35平方米。

住宅设计表准见表4-1。

住宅设计标准

表4-1

套型面积

 

户型Ⅰ

户型Ⅱ

户型Ⅲ

户型Ⅳ

建筑面积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