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58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docx

新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表格式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

知识要点:

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小棒

通案

个案

一、导课:

长方形是平面图形中的基础图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另一个基础图形——长方体。

1、比较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2、谈谈你对长方体有什么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棱、长方体的顶点。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

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小组交流,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

3、拿出学具按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

长方体的特征。

5、学生拿出模型,复述长方体的特征。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

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师:

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练习五1、3题

四、课堂小结

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必做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和()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都相等。

(3)在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都()。

填空并口答。

选做题:

看图并填空。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页

课题

正方体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意识及学习习惯。

知识要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重点

难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通案

个案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2、回答问题

什么叫做棱?

什么叫做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3、拿出一个正方体,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探究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选代表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

(投影出示)

(2)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3)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4)拿出自己的正方体模型,复述正方体的特征。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正方体

(1)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

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用图表示。

(投影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实践

练习五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必做题:

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3)具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选做题:

(4)一个长方体中,最多有8条棱完全相等、6个面完全相同。

……()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页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3课时

知识与技能:

熟练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计算棱长总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意识及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通案

个案

一、复习铺垫:

1、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棱可以怎样分类?

二、探讨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

1、结合图形将长方体的棱长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2、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探讨

方法1:

长*4+宽*4+高*4

方法2:

(长+宽+高)*4

3、思考:

棱长总和的计算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学生举例交流

三、应用棱长总和解决问题

1、练习五7题:

分析题目特点,说一说用哪个公式计算更简便。

学生选择方法解决7题,注意提醒学生统一单位

2、练习五6题:

比较6题与7题的区别,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更加简便?

学生选择方法解决。

3、拓展练习:

用丝带给一个长13.5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的礼品盒打包,接头处用5厘米,你会怎样扎?

需要多长的丝带?

学生讨论,小组为带打包系带,在计算。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必做题:

1、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__个面,__个顶点和__条棱。

正方体是_____的长方体。

2、一个长方体框架,长5分米,宽3.5分米,高4分米,整个长方体框架棱长总和是多少分米?

选做题: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

底面积是多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3页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4课时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总结归纳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知识要点:

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重点

难点

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纸盒

通案

个案

一、情景导入.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它的前、后、上、下、左、右各面。

3、以小组为单位,将长方体剪开,在它的展开图展开图上标出前、后、上、下、左、右各面。

揭示课题: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说一说每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哪些条件有关系?

2、学生观察展开图,归纳发现的规律: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3、试做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出示主题图)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硬纸板?

教师启发:

“做这样一个长方体包装箱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学生自主解答,汇报解法: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

第二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

 第三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

3、思考:

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和第二个式子改写成第三个式子;第三个算式更简便些)

4、教师小结: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三、实践应用:

24页做一做

分析题目的特殊性,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更简便?

练习六的1、3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

(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必做题:

1、办公楼的门厅有4根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

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

2、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六个面中最大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4页

课题

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5课时

知识与技能:

理解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推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

知识要点: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重点难点

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难点:

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

自学探究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纸盒

通案

个案

一、一、复习铺垫

1、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请大家拿出正方体,说说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提问: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什么?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

2、引入课题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例2

自学提纲: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2)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为什么?

(3)试做例2。

2、自学交流:

为什么用棱长乘棱长求一个面的面积?

算式中为什么要乘6?

指出:

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求它的表面积只要求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强调例2的格式:

注意“平方”的书写方法及含义。

2、“做一做”。

说明: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面积,只要计算某几个面的面积。

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让学生观察实物。

提问:

这个鱼缸缺少哪几个面的玻璃?

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什么。

想一想,有没有简便算法。

指名口答算式,教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练习六1、4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必做题:

1、求做一个棱长5分米的无盖纸盒需要多大面积的硬纸板?

2、做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是1厘米的火柴盒,从理论上说,至少要多少材料?

选做题:

小青用硬纸板做了一个长、宽、高分别为8厘米、6厘米、14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笔筒,至少要用()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5页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6课时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体积概念。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

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感觉。

教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

学具

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

通案

个案

一、情景导入:

1、什么叫面积?

2、分别说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含义。

它们是什么形状?

3、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咱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实验观察,认识体积

观察

(1):

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这是为什么?

观察

(2):

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

为什么?

观察(3):

(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

为什么?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教师补充完善。

得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体积)

加深理解:

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阶段练习:

(1)说一说,你身边物体的体积?

(2)用()的体积比()的体积大的句式说一说你对周围物体体积的认识。

2.教学体积单位。

谈话引入体积单位。

(板书:

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

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

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三、实践应用(28页做一做)练习七1、2、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

 

必做题:

1、如果要比较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应先求出它们各自的()。

2、说一说:

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和()。

选做题: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立方厘米()立方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6页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7课时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找出长方体体积数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得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知识要点: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重点

难点

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难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原理。

教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

通案

个案

一、复习铺垫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

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1、出示:

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

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

但是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2、实验:

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

分组操作,把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大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把相关数据记录下来。

3、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1、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字母表示公式

4、应用:

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指导格式)

(二)、小组合作探索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1、思考并回答: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2、结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

V=a3

说明:

a×a×a可以写成a3,读作:

a的立方。

比较a²和a3的含义和读法

3、应用:

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书写规范。

三、课堂实践

做一做、1练习七5、6

四、本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讲给大家听。

 

体积

12m

5m

4m

1.5dm

0.8dm

0.5dm

8cm

4.5m

3cm

必做题:

1、看表计算:

正方体棱长

体积

0.9m

2.4dm

1.6cm

2、一台冰箱,从外面量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60厘米,这台冰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选做题:

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观察它的两个得数,小红认为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相同的。

你同意小红的看法吗?

为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7页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8课时

1.知识与技能:

统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代数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知识要点: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重点难点

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难点:

运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通案

个案

一、引探准备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引探过程

1、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认识

(1)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分别变换位置,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底面。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让学生读书,针对书本上的图,填空再汇总:

(1)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由哪两条棱决定的?

怎样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

(将复习题中的图用课件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①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②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

三、引探实践

31页做一做1、2题练习七7、8

四、引探总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必做题: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

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选做题:

1、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0.2平方米,高是8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8页

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9课时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体积单位间的相邻千进率,并能熟练地进行名数的改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和媒体演示推导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会用类推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知识要点:

一般情况下,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重点难点

重点: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难点:

名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方法

引探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通案

个案

一、引入新知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长度单位呢?

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二、引探过程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例2:

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

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加以比较

让学生记录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2、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名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