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60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docx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前述各章讨论了消费商品(或称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这一部分内容通常被看成是所谓的“价值”理论。

由于讨论的范围局限于产品市场本身,所以它对价格决定的论述并不完全。

首先,它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它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的要素价格和使用量,故价格理论的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它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

本章讨论要素需求理论,下章分析其供给方面。

因为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又被看成是所谓的“分配”理论。

于是,从产品市场转到要素市场也意味着从价格理论转到分配理论。

第一节分配论概述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上是分配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19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

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则被分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因此,那时的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就是地主、工资收入者和资本家这三个主要社会经济阶级之间的收入分配理论。

到19世纪末,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

于是,利润被看成是企业家才能的收益,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被看做“利息”。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该理论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提出。

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

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论作了改进。

他们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也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

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要素需求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厂商在决定要素需求时还要考虑要素的边际成本。

只有当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才在要素使用上达到了利润最大化。

此外,要素的供给也是决定其价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要素的市场价格与其他商品

一样,也由其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是分配论的一个主要部分,但并不构成分配论的全部内容。

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之外,分配论还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以及收入之间差异的原因等等。

关于这一些,第九章第六节将作进一步的论述。

第二节引致需求

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质。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

消费者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产品。

因此,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的“直接”需求。

与此不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厂商。

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

例如,购买一台机器并不能直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而只能是增加生产的能力。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间接”需求。

更进一步来看,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部分地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

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

例如,如果没有人去购买汽车,就不会有厂商对汽车工人的需求;对医生和护士的需求,则受到对保健服务的需求的影响。

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所谓“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例如,消费者购买面包,这是直接需求;消费者对面包的直接需求引致面包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例如面粉和劳动等)去生产面包。

面包厂商对面粉和劳动等的需求是派生或引致需求。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还有个特点,就是所谓“共同性”,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

这个特点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即:

生产要素往往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

一个人赤手空拳不能生产任何东西;同样地,光有机器本身也无法创造产品。

只有人与机器(以及原材料等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

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这种共同性特点带来一个重要后果,即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

因此,严格来说,生产要素理论应当是关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

但是,同时处理多种要素将使分析过于复杂。

为了简单化起见,一般性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往往集中于分析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

本书也采用相同的办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上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决策要做:

第一,购买多少要素?

这是所谓的“要素需求”问题——使用多少要素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

第二,生产多少产量?

这是所谓的“产品供给”问题——生产多少产量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

Q=Q(L)。

这里,L为企业使用的要素数量(如劳动),Q为使用要素L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它们通过生产函数而“一一对应”。

正是通过生产函数,企业关于使用要素的决策和关于生产产量的决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旦企业决定了购买多少要素,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生产多少产

量;同样,一旦企业决定了生产多少产量,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购买多少要素。

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一、完全竞争厂商

以前分析产品市场时,曾经给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厂商下过一个定义(参见第六章第二节)。

在那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被描述为具有如下特点:

大量的具有完全信息的买者和卖者买卖完全相同的产品。

显然,这种完全竞争厂商实际上只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厂商”。

一旦从产品市场的分析扩展到产品市场加要素市场,则仅仅是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还不足以说明厂商的完全竞争性,还必须要求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

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基本性质可以描述为:

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等等。

显然,完全满足这些要求的要素市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

本章把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按照这个规定,不完全竞争厂商包括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二,在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三,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

这里先讨论上述定义的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及对要素的需求,然后再分析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在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上的垄断厂商的情况。

二、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这里假定,完全竞争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单一产品、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在这些假定下,我们首先论述一般西方经济学教材关于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一般原则。

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产品数量的决定,而且也适用于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只不过在这两种决定中,它们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含义有所不同。

而由于不同的含义,“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又有不同的名称。

这一点在学习分配论时应当引起注意。

下面先来考察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

在介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理论的第六章第二节中,曾遇到过一种厂商的收益函数,它等于产品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用公式可表示为:

(8.1)

式中,只(或该节中的TR)、Q和P分别为厂商的总收益:

产量和产品价格。

在上述公式中,产品价格P是既定常数。

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买卖双方数目很多且产品毫无差别,故任何一家厂商单独增加或减少其产量都不会影响产品价格。

换句话说,产品价格与单个厂商的产量多少没有关系。

由于产品价格固定不变,厂商的收益便可以看成为决定于另一个因素,即产量。

因此,总收益R被看成是产量Q的函数。

由收益函数求收益对产量的一阶导数即得所谓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现在把讨论从产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方面深入一步。

在产品市场分析中,收益只被看成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要素无关。

一旦转入要素市场,则应进一步看到,产量本身又是生产要素的函数。

设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则使用一定量的劳动要素将创造出一定量的产量。

要素与产量之间的这种数量关系,我们知道就是所谓生产函数:

Q=Q(L)(8.2)

该式是第四章中(4.1)式或(4.2)式的简化形式。

若将上式代人(8.1)式,则可以将收益看成生产要素的(复合)函数:

R(L)=Q(L)·P(8.3)

由于仍然是局限于讨论完全竞争的情况,上式中的产品价格仍然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下面考虑收益函数的一阶导数。

在产品市场理论中,收益是产量的函数。

因此,收益可以对产量求导数。

收益对产量的导数我们知道就是所谓产品的边际收益MR。

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个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即MR=P。

现在研究的是生产要素的使用问题。

在要素市场理论中,收益成了要素的(复合)函数。

因此,为了求得要素的边际收益,必须以要素为自变量求取导数。

求得的导数是什么呢?

根据(8.3)式可知,这个导数为MP·P。

式中,第一个因于MP就是以前讨论过的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边际生产率),即:

它表示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要素边际产品MP与既定产品价格P的乘积MP·P显然就表示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这就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为了与前面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概念相区别,通常把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叫做边际产品价值,并用VMP表示。

于是有:

VMP=MP·P(8.4)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这里再次强调,应特别注意边际产品价值VMP与产品的边际收益MR的区别:

产品的边际收益或者简称边际收益通常是对产量而言,故称为产品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则是对要素而言,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是产量对要素的导数,故它也是要素的函数。

为了表示这层意思,有时也把它写成MP(L)。

根据所谓“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该函数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品将不断下降。

更进一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是要素的函数,也可以写成VMP(L),并且,由于产品价格P为正的常数,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显然也与边际产品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表8—1给出某个只使用劳动要素的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的部分数据。

图8—1则是根据表8—1中这部分数据而绘制的。

图中,横轴表示劳动要素的数量L。

纵轴表示边际产品MP和边际产品价值VMP。

由图可见,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边际产品曲线一样均向右下方倾斜,但二者位置不同。

一般来说,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位置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要素的边际产品函数MP(L)和产品价格P。

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或要素的边际产品函数上升,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相反。

边际产品价值函数与边际产品函数的相对位置关系则取决于产品价格是大于1还是小于或等于1。

如果产品价格大于1(如上例中P=2),则对于给定的某个要素数量,边际产品价值大于边际产品,因而整个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高于边际产品曲线。

如果产品价格小于1,则情况恰好相反,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将位于边际产品曲线的下方。

特别是,产品价格恰好等于1时,边际产品价值退化为边际产品,两条曲线完全重合。

表8—1厂商的边际产品和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数量L

边际产品MP

产品价格P

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2.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

本书第五章曾专门讨论过厂商的成本函数。

不过在那里,成本函数是表示厂商的成本与产量水平之间的各种关系,或简言之,成本仅被看成为产量的函数:

C=C(Q)(8.5)

但是,由于产量本身又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故成本也可以直接表示为生产要素的函数。

这一函数即为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所提到过的成本方程。

根据成本方程便可以得到要素使用的成本概念。

若设所使用的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为W,则使用要素的成本就可表示为:

C=W·L(8.6)

即成本等于要素价格和要素数量的乘积。

式中,要素价格W是既定不变的常数。

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买卖双方数量很多且要素毫无区别,任何一家厂商单独增加或减少其要素购买量都不会影响要素价格。

换句话说,要素价格与单个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没有关系。

由于要素价格为既定常数,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即成本函数对要素的导数恰好就等于劳动价格:

(8.7)

它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

容易理解(8.7)式的含义,例如,设劳动价格为固定的每小时5元,则厂商每增加使用一小时劳动就需要且仅需要付出5元的成本。

于是它所使用的要素的“边际成本”为5元。

与边际产品价值的情况一样,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本章使用的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不同于第五章的相应概念。

关键的区别在于,在论述产品市场的第五章中,成本是作为产量的函数,而在论述要素市场的本章中,成本是作为要素的函数。

正是由于这一不同,才引起边际成本在两种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在第五章中,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是所谓产品的边际成本;而在本章中,它指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成本,是所谓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

在讨论不完全竞争厂商的一般情况时,将会给予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一个新的术语以示区别。

由于使用要素的成本被看成是要素数量的函数,故它对要素的导数即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亦是要素数量的函数。

不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个函数采取了最为简单的形式:

它实际上是一个常数。

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

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相等。

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所谓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

VMP=W(8.8)

或者

MP·P=W(8.9)

当上述原则或条件被满足时,完全竞争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要素数量为最优要素数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则,不妨先来考察VMP≠W时的情况。

如果VMP>W,则增加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就会大于所引起的成本,于是厂商将决定增加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润。

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要素的价格不变,而要素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下降,从而最终使VMP=W;反之,如果VMP

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减少,要素的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上升,最终也将达到VMP=W。

总起来说,不论是VMP大还是W大,只要二者不相等,厂商都未达到利润最大化,现有要素使用量都不是最优数量,厂商都将改变(增加或减少)要素使用量。

只有当VMP=W,即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要素价格时,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才使利润达到了最大。

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推导上述要素使用原则。

假设丌代表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它是要素L的函数,则由利润的定义可有:

(8.10)

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

而这便是VMP=W

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

要素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L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量与要素价格W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容易用要素需求表来表示。

表8—2是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某个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表。

该表与表8—1相比,增加了表示要素价格的最后一栏。

其中,要素价格也与产品价格一样是既定不变的常数——不因要素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保证利润达到最大化,厂商使用的要素量必须使要素价格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

因此,要素需求表8—2中最后一栏与倒数第二栏的数字完全一样。

现在给定一个要素价格,例如为100,为了使要素使用量达到最优,边际产品价值亦必须为100,而与边际产品价值100相应的要素数量为1。

因此,要素价格为100时,要素需求量为1。

同样地,给定另外一个要素价格,例如为50,由表8—2可以找到另外一个相应的要素需求量是6。

如此类推。

表8—2的最后一栏和第一栏合起来就表示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表8—2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表

要素数量L

边际产品MP

产品价格P

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要素价格W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要素需求函数还可以从(8.9)式中推导出来。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把(8.9)式稍稍改写如下:

P·MP(L)=W(8.11)

式中,MP(L)为边际产品,是要素的函数。

由于产品价格P为既定常数,故上式显然确定了从要素价格W到要素使用量L的一个函数关系,即确定了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一个需求函数。

为了说明这个函数的特点,假定一开始时,厂商使用的要素数量为最优数量,即(8.11)式已经满足。

现在让要素价格W上升,于是有P·MP(L)

为了重新恢复均衡,厂商必须调整要素使用量L,使MP(L)从而P·MP(L)亦上升;而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这一性质,只有通过减少要素使用量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样便得到了结论:

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厂商对要素的最佳使用量即需求量将下降。

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更进一步,利用要素使用原则(8.11)式还可以说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完全重合。

参见图8—3

首先,(8.11)式左边边际产品价值已知是要素L的函数,它由图中向右下方仍斜的曲线VMP表示;其次,如果把公式右边的要素价格W也看成是L的函数,则它的形状就是一条水平线,这是因为根据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假定.无论单个厂商如何改变要素使用量,要素价格均不受影响。

于是给定一个要素价格W0,就有一条水平直线(仍然用W0表示);最后,要素使用原则VMP=W在图形上的表示就是VMP曲线与W0曲线的交点A。

A点表明,当要素价格为W0时,要素需求量为L0。

换句话说,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A点亦是要素需求曲线上一点。

同样地,如果给定另外一个要素价格,则有另外一条水平直线与VMP相交于另外一点。

根据同样的分析即知,新的交点也是需求曲线上一点。

于是,在使用一个生产要素(以及不考虑其他厂商调整)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恰好重合。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要素的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重合为一条线,但这同一条线在这两个场合的含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它包含的变量的含义不同。

作为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它的L表示要素使用量,而作为要素需求曲,这个L却是表示最优要素使用量或要素需求量;其次,它反映的函数关系也不同:

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场合,自变量为要素使用量L,边际产品价值是要素使用量的函数,而在要素需求曲线场合,自变量却是要素价格W,要素需求L是要素价格的函数。

由于要素需求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故前者也与后者一样,将由于产品价格和边际产品函数这两个因素的变动而变动。

注意到这一点,有助于理解它们之所以重合的条件。

要素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意味:

当要素价格变化时,要素需求量是沿着一条既定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而变化的(参见图8—3)。

这就要求,当要素价格变化时,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不得随之改变;或者更进一步说,它的两个组成部分即要素的边际产品曲线和产品价格不得随之改变。

否则,要素需求曲线必将“脱离”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例如,如果要素的边际产品曲线或产品价格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则给定一个要素价格W0,就有一条相应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0,而根据要素使用原则VMP0=W0,可得到一要素需求量Lo。

显然,点(W0,Lo)位于曲线VMP0上。

如果再给定另外一个要素价格W,,则有另外一条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1与之相应。

再根据要素使用原则VMP=Wl,又可得到一要素需求量L1.。

显然,新点对(W,,上1)位于新的曲线VMPl上,而非原来的VMPo上。

因此,要,素需求曲线不再与某一条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由此可见,要素需求曲线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结论实际上要依赖于两个“潜在假定”:

第一,要素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第二,产品价格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

如果局限于讨论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如文章所假定的那样),则第一个假定自然满足①;另一方面,如果局限于讨论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生产调整,但并不考虑其他厂商调整的情况,则第二个假定自然满足。

但是一旦扩大到考虑使用多种生产要素或者多个厂商调整行为,则上述假定就不再合理,从而不能再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代表要素需求曲线。

换句话说,在考虑多要素共同使用以及多个厂商共同调整时,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曲线一般说来就不再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由于本章假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下面只讨论多个厂商共同调整的情况对要素需求所造成的影响。

第五节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前面已经说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其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现在进一步讨论整个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在这里,首先碰到的问题是:

如何从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推导出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初看起来,似乎可以认为:

既然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故可以通过简单加总市场上所有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而求得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然而,这是错误的。

上一节已经说明,单个的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有一定的条件。

其中,一个条件是假定其他厂商均不进行调整。

否则,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脱离”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当我们从单个厂商转到研究整个市场的情况时,这个条件显然不再得到满足,因而单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不再代表其要素需求曲线,它们的简单加总也不再代表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下面首先考虑使用同一种生产要素的多个厂商同时调整的情况,并研究此种情况下某单个厂商(例如厂商m)对要素L的需求曲线。

在研究使用一种要素的完全竞争厂商m的要素需求曲线时,如果不考虑其他厂商的调整活动,则要素价格的变化就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从而不会改变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其理由如下:

设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根据其他厂商均不调整的假定,要素价格变化只引起厂商m的要素需求量和使用量的变化,从而只引起它的产品数量的变化。

由于厂商m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故其产量变化并不能改变产品的价格。

如果允许其他厂商也进行调整,则情况将完全不同。

现在要素价格变动不仅引起厂商m、而且引起所有其他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使用量、从而其产量的变动。

尽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的产量变化不影响价格,但全体厂商的产量都变化时却不是如此。

要素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全体厂商的产量变动将改变产品的供给曲线,从而在产品市场需求量不变时,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