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65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ì)罗怀古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

照样子,填空。

(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

________    节日习俗:

________

2.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

在词中是指什么?

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________)

A.触觉B.听觉C.视觉D.嗅觉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6.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披着白雪的树枝

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7.诗歌鉴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________。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8.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9.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

为什么?

10.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________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

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11.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吟”是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12.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

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

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

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

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14.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16.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号__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日积月累。

春日

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18.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                   。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

                    ,                   。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万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________。

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________的英雄气概和________精神。

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   逶迤——________

磅礴——________   云崖——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20.课外阅读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肥:

指果肉肥厚。

③麦花:

荞麦

花。

④菜花:

油菜花。

⑤篱落:

中午篱笆的影子。

⑥惟有:

只有。

⑦蛱(jiá)蝶:

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诗歌先以“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_ ③渡________ ④夺________ ⑤翻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_______心情。

22.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

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________”和不变的“________”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3.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4.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村

[宋]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_______,听着村中传出的________,找寻着

村中的________。

“______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

(2)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②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

A.路转溪桥忽见B.得来全不费工夫C.柳暗花明又一村

25.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肥:

指果肉肥厚。

③麦花:

荞麦

花。

④菜花:

油菜花。

⑤篱落:

中午篱笆的影子。

⑥惟有:

只有。

⑦蛱(jiá)蝶:

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苔________       闼________

(2)解释下面词语。

长:

________       净:

________

手:

________       排闼:

________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闼/送青来

(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美丽江南——《江南春》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②____________。

③南朝四百八十寺,④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第________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无边的画面;第________句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份迷离的美。

(填序号)

(3)第①②句从________觉、________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江南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酒旗招展的景象。

(4)“________”和“________”二字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

(5)第①②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第③④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6)为了突出江南春色,作者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赞美了________。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9.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

________  坚劲:

________ 任:

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屈原投江;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1、屈原投江2、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点评】

(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

(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2)诗的下阙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是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

①作者的生平经历。

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热爱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