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4672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诗歌鉴赏 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专项专题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___(咏物哲理)涛,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________”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

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________”(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________,________。

2.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3.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

B.鲜花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B.焦急C.欣喜D.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

“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

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5.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

(2)解释词语:

题:

________缘:

________不识:

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6.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披着白雪的树枝

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7.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8.诗歌鉴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________。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9.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10.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

“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11.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

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

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12.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13.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

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

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

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14.阅读练习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

“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

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

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   )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

(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①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15.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

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

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

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6.第二部分:

阅读

古诗赏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

1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

“具”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18.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

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20.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_______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

________     茅檐:

________

无苔:

________     成畦:

________

排闼:

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多选)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C.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兴奋

B.振兴

C.高兴

D.兴盛

(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D.儿子和女儿

(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_______的特点。

A.勤劳能干B.悠闲自在C.艰苦朴素D.勤俭节约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22.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

________ 徒:

________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

________

23.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1)整首词以“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

(3)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①解释词语。

无行路:

________。

②诗人要与(________)“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B.家人C.朋友D.春天

(4)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

________。

   因:

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

③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24.阅读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景

花褪①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②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③却被无情④恼。

【注释】①褪:

脱去。

②柳绵:

即柳絮。

③多情:

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④无情:

这里

代指墙内的佳人。

(1)这首词的上阕描摹了________、________的暮春之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2)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________”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3)下阕集中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4)赏析词中“绕”字的妙处。

25.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村

[宋]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_______,听着村中传出的________,找寻着

村中的________。

“______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

(2)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②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

A.路转溪桥忽见B.得来全不费工夫C.柳暗花明又一村

26.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这是他写在________家________(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

第二句中“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4)诗后两句写的是庭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运用了对偶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主人________的情趣。

27.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肥:

指果肉肥厚。

③麦花:

荞麦

花。

④菜花:

油菜花。

⑤篱落:

中午篱笆的影子。

⑥惟有:

只有。

⑦蛱(jiá)蝶:

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

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2)“元”同“原”,是________的意思;“翁”在字典中查________部,诗中“翁”指________。

(3)《示儿》是南宋诗人________临终时的作品,他逝世前最牵挂的事是________。

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9.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号__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0.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

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

乌云。

③白日曛:

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