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36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诗歌鉴赏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诗歌鉴赏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   逶迤——________

磅礴——________   云崖——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2.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B.毛毛细雨C.连绵阴雨D.疾风骤雨

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四个字和“________”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

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7.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

“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8.把诗句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________。

________,万物生光辉。

________,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________?

少壮不努力,________!

我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________

9.课内阅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0.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

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

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

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1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栀子花。

【注释】①鸡鸣:

鸡叫。

②相唤:

互相呼唤。

③浴蚕:

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

④中庭:

庭院中。

(1)解释诗题。

(2)选择。

①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②诗中所写的景象是(   )季的。

A.春     B.夏     C.秋     D.冬

(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

②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

③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

12.课外阅读

(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

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

酒店。

③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

牧童回答了吗?

13.课外阅读

(二)

鹊桥仙①

[宋]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④迢迢⑤暗度⑥。

金风玉露⑦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⑧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⑨。

【注释】①鹊桥仙:

词牌名。

②纤云弄巧:

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③飞星:

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④银汉:

银河。

⑤迢迢:

遥远的样子。

⑥暗度:

悄悄渡过。

⑦金风玉露:

指秋风白露。

⑧忍顾:

怎忍回视。

⑨朝朝暮暮:

指朝夕相聚。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银汉迢迢暗度。

( )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

②便胜却、人间无数。

( )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

③忍顾鹊桥归路?

( )

A.回头看。

  B.照管,注意。

  C.拜访。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  )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

(2)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①飞星/传恨。

②银汉/迢迢暗度。

③忍/顾鹊桥/归路。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3)这首词借_______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_______。

(4)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14.阅读练习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

“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

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

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   )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

(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①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1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

(2)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16.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号__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

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________。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

你眼中的鲁迅是:

________。

18.补全古诗。

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19.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

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诗歌先以“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_ ③渡________ ④夺________ ⑤翻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_______心情。

21.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________。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________。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之景,带给读者的感受是________。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句。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23.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_______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

________     茅檐:

________

无苔:

________     成畦:

________

排闼:

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多选)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C.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4.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

________ 徒:

________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

________

2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

26.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等闲:

________

②逶迤:

________

③磅礴:

________

④云崖:

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

2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

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2)“元”同“原”,是________的意思;“翁”在字典中查________部,诗中“翁”指________。

(3)《示儿》是南宋诗人________临终时的作品,他逝世前最牵挂的事是________。

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9.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30.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ì)罗怀古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

照样子,填空。

(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

________    节日习俗:

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寻常,平常。

;弯曲绵延的样子。

;气势雄伟的样子。

;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或结合课后注释。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诗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B、D正确C错误,“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故答案为:

(1)1、寻常,平常。

2、弯曲绵延的样子。

3、气势雄伟的样子。

4、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4)1、抒情七律2、近体诗、旧体诗(5)C

【点评】

(1)此题考查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

(1)京城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

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2)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3)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