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725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A植物主要虫害

1、食叶型害虫

1-1袋蛾类

主要危害植物:

海棠、碧桃、紫叶李、梅花、杏树、苹果、石榴、板栗、樱花、核桃、柑橘、枫杨、桑、桂花、牡丹、月季、山茶等植物。

危害症状:

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

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1、初龄幼虫集中为害,剪除虫枝,消灭幼虫;越冬袋囊,高挂树枝,人工摘除消灭。

2、幼虫期喷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为敌百虫效果好,或喷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1000倍液。

大袋蛾

大蓑蛾

黛袋蛾

1-2刺蛾类

主要危害植物:

海棠、碧桃、紫叶李、梅花、杏树、苹果、石榴、板栗、樱花、核桃、柑橘、枫杨、桑、桂花、牡丹、月季、山茶等植物。

危害症状:

幼虫啃食叶肉,仅留表皮,受害叶片呈网孔状,成长的幼虫蚕食叶片呈缺刻破碎状,危害严重时,叶片全部吃光仅留叶柄与主脉。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

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一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黄刺蛾

丽绿刺娥

褐刺蛾

扁刺蛾

两色绿刺蛾

绿刺蛾

1-3卷叶危害虫类

1、小卷叶蛾

2、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3~15毫米,青灰色。

幼虫体长8~11毫米,污白色,头部和前胸背板暗棕黑色。

年发生2~3代。

以2~3龄幼虫在顶梢卷叶团内结虫苞越冬。

萌芽时幼虫出蛰卷嫩叶为害,常食顶芽生长点。

6月上旬幼虫老熟,在卷叶内作茧化蛹,6月中、下旬发蛾。

成虫白天潜藏叶背,略有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有绒毛的叶片背面。

幼虫孵出后吐丝缀叶作苞,藏身其中,探身苞外取食嫩叶。

7月是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第2代幼虫于10月以后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

利用松毛虫、赤眼卵蜂等天敌进行防治和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和趋光性诱杀外,对顶梢卷叶蛾可在冬春修剪时彻底剪除受害梢,在越冬幼虫出蛰和各代卵化盛期喷洒对硫磷或杀螟松。

对小黄卷叶蛾、苹果大卷叶蛾和褐卷叶蛾可在早春刮除树干老皮、翘皮以消灭越冬幼虫,并在越冬幼虫出蛰盛期喷洒杀螟松或用敌敌畏、敌百虫药液封闭枝条剪口,以减少越冬虫源;在第1代卵□化盛期和幼虫期喷洒敌百虫或辛硫磷。

对黄斑卷叶蛾可通过清除园内杂草,以减少越冬虫源;在第1代和第2代卵化盛期用药剂防治。

2、黄斑卷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1)成虫:

体长7~9毫米。

夏型成虫前翅金黄色,上有银白色鳞毛丛,后翅灰白色,复眼红色。

冬型成虫前翅暗褐色,后翅灰褐色,复眼黑色。

(2)卵:

扁椭圆形,长约O.8毫米,淡黄白色,半透明,近孵化时,表面有一红圈。

(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2毫米,绿色,头黄褐色。

(4)蛹:

体黑褐色,长9~11毫米,头顶端有一角状突起,基部两侧各有2个瘤状突起,黄斑卷叶蛾一年发生3~4代。

以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上越冬。

次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在苹果花芽萌动时即出蛰活动,3月下旬至4月初为出蛰盛期,成虫白天活动、交尾。

产卵于枝条芽的两侧,卵期19~20天,2~3代卵多产于叶片,以老叶背面为多。

各代成虫发生期第一代为6月上旬,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在l0月份,并进入越冬。

第一代初孵幼虫为害苹果花芽,后取食嫩叶。

幼虫期25~26天。

幼虫不活泼,但有转叶为害习性,每脱一次皮转移1次。

防治方法与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

冬季清理果园杂草、落叶,集中处理,消灭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

此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为1~2代卵孵化盛期,即4月上、中旬和6月中旬。

可使用10%赛波凯或5%来福灵乳油3000~4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

3、银杏超小卷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此虫一年1代,以蛹在粗树皮内越冬。

翌年4月上旬至下旬成虫羽化期,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期14~15d,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卵期。

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幼虫危害期。

5月下旬至6月中旬后老熟幼虫转入树皮内滞育,11月中旬陆续化蛹。

成虫羽化多集中在早上6:

00~8:

00,成虫翅展后有双翅直立背部的习性,约经30min后,即可爬至树干缝隙处栖息,因而易于捕捉,9:

00后飞向树冠。

成虫羽化后次日交配,2~3d后开始产卵。

卵单粒散产于1~2年生小枝上,每枝产卵1人5粒。

卵期8~9d,卵孵化80%左右。

初孵幼虫爬至短枝顶端凹陷处取食,食量少,1~2d后即蛀入枝内,横向取食。

幼虫危害以短枝为主,其次为当年生长枝。

危害短枝时,常从枝端凹陷处或叶柄基部蛀孔侵入枝内。

幼虫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枝内转向枯叶,将枯叶侧缘卷起,在叶内栖息取食,以后则蛀入树皮。

幼虫多在粗树皮表面下2~3mm处作薄茧化蛹。

该虫对老龄和生长衰弱的树株危害最为严重。

经观察,银杏超小卷叶蛾的虫口密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根据成虫羽化后9时前栖息树干的这一特性,于4月上旬至下旬每天9:

00前进行人工捕杀成虫。

②在初发生和危害较轻的地区,从4月开始,当被害枝上的叶及幼果出现枯萎时,人工剪除被害枝烧毁,消灭枝内幼虫。

③加强管理,增强树体抗性,以减轻该虫的危害程度。

④化学防治。

成虫羽化盛期用50%杀螟松乳油250倍和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按1:

l的比例混合用喷雾器喷洒树干,对刚羽化出的成虫杀死率达100%。

在危害期应集中消灭初龄幼虫。

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与80%敌敌畏(1:

1)稀释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与40%氧化乐果混合液1000倍液喷洒受害枝条,效果均好,根据老熟幼虫转移到树皮内滞育的习性,于5月底6月初,用25%溴氰菊酶乳油2500倍液喷雾,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各1份,分别与柴油20份混合,涮于树干基部和土部以及骨干枝上成4cm宽毒环,对老龄幼虫致死率达100%。

4、双斜卷叶蛾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

体长8-10毫米,翅展15-19毫米。

唇须前伸,第二节末端膨大。

雄蛾前翅有狭长的缘褶。

头部、翅基片及前翅棕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深褐色。

后翅有波纹。

卵:

直径0.8毫米。

椭圆形,淡黄绿色。

幼虫:

头部深褐色,长16-18毫米,体淡绿色。

该虫年生3-5代,以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5月上旬出土,幼虫较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逃跑。

6月为化蛹期,蛹期约7天,在6月中旬进行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8月为为害盛期,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捉。

(4)冬季进行土壤消毒,消灭越冬茧。

(5)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期即6月及8月,喷50%杀螟杀1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

1-4金龟甲类

1、小青花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11~16mm,宽6~9mm,长椭圆形稍扁,背面暗绿或绿色至古铜微红及黑褐色,变化大,多为绿色或暗绿色;腹面黑褐色,具光泽,体表密布淡黄色毛和点刻。

头较小,黑褐或黑色,唇基前缘中部深陷。

前胸背板半椭圆形,前窄后宽,中部两侧盘区各具白绒斑1个,近侧缘亦常生不规则白斑,有些个体没有斑点。

小盾片三角状。

鞘翅狭长,侧缘肩部外凸,且内弯。

翅面上生有白色或黄白色绒斑,一般在侧缘及翅合缝处各具较大的斑3个;肩凸内侧及翅面上亦常具小斑数个;纵肋2~3条,不明显。

臀板宽短,近半圆形,中部偏上具白绒斑4个,横列或呈微弧形排列。

卵椭圆形,长1.7~1.8mm,宽1.1~1.2mm,初乳白渐变淡黄色。

幼虫体长32~36mm,头宽2.9~3.2mm,体乳白色,头部棕褐色或暗褐色,上颚黑褐色;前顶刚毛、额中刚毛、额前侧刚毛各具1根。

臀节肛腹片后部生长短刺状刚毛,覆毛区的尖刺列每列具刺16~24根,多为18~22根。

蛹长14mm,初淡黄白色,后变橙黄色。

每年发生1代,北方以幼虫越冬,江苏可以幼虫、蛹及成虫越冬。

以成虫越冬的翌年4月上旬出土活动,4月下旬至6月盛发,以末龄幼虫越冬的,成虫于5~9月陆续出现,雨后出土多,安徽8月下旬成虫发生数量多,10月下旬终见。

成虫白天活动,春季10~15时,夏季8~12时及14~17时活动最盛,春季多群聚在花上,食害草莓的花瓣、花蕊、芽及嫩叶,致落花。

成虫喜食花器,故随寄主开花早迟转移为害,成虫飞行力强,具假死性;风雨天或低温时常栖息在花上不动,夜间入土潜伏或在树上过夜,成虫经取食后交尾、产卵。

卵散产在土中、杂草或落叶下。

尤喜产卵于腐植质多的场所。

幼虫孵化后以腐植质为食,长大后为害根部,但不明显,老熟后化蛹于浅土层。

防治方法与措施:

①春季采种蔬菜或果树开花期震落捕杀,集中杀灭。

②地面施药控制潜土成虫,常用药剂有5%辛硫磷颗粒剂,每公顷50千克撒施;或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5千克加细土500千克拌匀成毒土撤施,也可稀释成500倍液均匀喷于地面,并及时浅耙以防光解。

③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洒50%辛硫磷或杀螟松1000~1500倍液,或20%溴氰菊酯1200倍液以及其他菊酯类药剂。

2、黑绒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宽4-5毫米,略呈短豆形。

背面隆起,全体黑褐色,被灰色或黑紫色绒毛,有光泽。

触角黑色,鳃叶状,10节,柄节膨大,上生3-5根刚毛。

前胸背板及翅脉外侧均具缘毛。

两端翅上均有9条隆起线。

前足胫节有2齿;后足胫节细长,其端部内侧有沟状凹陷。

卵长1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褐。

幼虫老熟时体长16-20毫米。

头黄褐色。

体弯曲,污白色,全体有黄褐色刚毛。

胸足3对,后足最长。

腹部末节腹毛区中央有笔尖形空隙呈双峰状,腹毛区后缘有12-26根长而稍扁的刺毛,排出弧形。

蛹长6-9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腹末有臀棘1对。

1年1代。

成虫在土中越冬。

翌年4月中、下旬-5月上旬,成虫出土啃食嫩叶、花瓣。

5月-6月上旬成虫发生盛期,6月上、下旬为产卵盛期。

卵单产在花卉根迹土表中,6月中旬孵化,8月中、下旬幼虫老熟潜入地下20-30厘米处作土室化蛹,蛹期10天,羽化后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冬季对土壤进行消毒,杀死越冬成虫。

(3)化学防治:

在6月中旬幼虫孵化时,在根迹喷浇辛硫磷1000倍液,杀死幼虫。

在成虫盛发期,喷杀螟松1000倍液在采集的桧柏树枝上,后插花圃中诱杀成虫。

3、铜绿丽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15-21毫米,宽8-11.3毫米,体背铜绿色有金属光泽。

复眼黑色;唇基褐绿色且前缘上卷;前胸背板及鞘翅侧缘黄褐色或褐色;触角9节;有膜状缘的前胸背板,前缘弧状内弯,侧、后缘弧形外弯,前角锐后角钝,密布刻点。

鞘翅黄铜绿色且纵隆脊略见,合缝隆明显。

雄虫腹面棕黄色,密生细毛,雌虫腹面乳白色且末节横带棕黄色;臀板黑斑近三角形;足黄褐色,胫、跗节深褐色,前足胫节外侧2齿、内侧1棘刺。

初羽化成虫前翅淡白色,后逐渐变化。

卵长1.65-1.94毫米,白色,初产时长椭圆形,后逐渐膨大近球形,卵壳光滑。

幼虫3龄幼虫体长29-33毫米,暗黄色。

头部近圆形,头部前顶毛排各8根,后顶毛10-14根,额中侧毛列各2-4根。

腹部末端两节自背面观为泥褐色且带有微蓝色。

臀腹面具刺毛列多由13-14根长锥刺组成,肛门孔横裂状。

蛹长约18毫米略呈扁椭圆形,黄色。

腹部背面有6对发音器。

雌蛹末节腹面平坦有1皱纹。

羽化前,前胸背板、翅芽、足变绿。

该虫年发生1代,以3龄或2龄幼虫在土中越冬。

翌年4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6-7月为成虫活动期,直到9月上旬停止。

成虫趋光性及假死性,昼伏夜出,白天隐伏于地被物或表土,出土后在寄主上交尾、产卵。

寿命约30天。

在气温25℃以上、相对湿度为70-80%时为活动适宜温度,为害较严重。

将卵散产于根系附近5-6cm深的土壤中,卵期10天。

7-8月份为幼虫活动高峰期,10-11月进入越冬期。

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成虫羽化出土较早,盛发期提前,一般南方的发生期约比北方早月余。

防治方法与措施:

(一)药剂防治在成虫发生期树冠喷布50%杀螟硫磷(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

喷布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对成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也可表土层施药。

在树盘内或园边杂草内施75%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施后浅锄入土,可毒杀大量潜伏在土中的成虫。

(二)人工防治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早晚振落捕杀成虫。

(三)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当成虫大量发生时,于黄昏后在果园边缘点火诱杀。

有条件的果园可利用黑光灯大量诱杀成虫。

4、苹毛丽金龟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卵圆形,长10mm左右。

头胸背面紫铜色,并有刻点。

鞘翅为茶褐色,具光泽。

由鞘翅上可以看出后翅折叠之“V”字形。

腹部两侧有明显的黄白色毛丛,尾部露出鞘翅外。

后足胶节宽大,有长、短距各1根。

卵椭圆形,乳白色。

临近孵化时,表面失去光泽,变为米黄色,顶端透明。

幼虫体长约15mm,头部为黄褐色,胸腹部为乳白色。

蛹长12.5~13.8mm,裸蛹,深红褐色。

1年发生1代。

以成虫在土中越冬。

辽宁4月中旬成虫开始出土,5月未绝迹,历期的30天。

5月上旬田间开始见卵,产卵盛期为5月中旬,下旬产卵结束。

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发生期。

7月底至9月中旬为化蛹期,8月下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

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即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与措施:

(一)药剂防治发生量较大时,在开花前2~3天喷施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消灭上树成虫。

此虫除为害果树外,还为害果园附近杨、柳、榆等树木,也需进行防治,减少往果树上转移的虫量。

(二)诱杀成虫利用性诱散发器诱杀雄虫。

散发器的制作方法是,用普通试管(18mmX30mm或15mmX20mm)或用塑料窗纱卷成20mmX40mm大小的圆筒状,将雌成虫放入其内,里面放少许鲜树叶或蕾、花,用细纱布封口。

另将诱杀盆(普通脸盆)埋在果园中,盆面与地面相平,盆内盛水,切忌过满,以防引诱到的成虫逃逸,水中加入少许洗衣粉。

散发器控于诱杀盆中央水面上,早晨挂出,晚上收回。

从4月中旬开始诱捕雄虫,除下雨、降温天气外,每日诱杀效果均好。

单雌1日次的诱杀量可达600余头。

1-5尺蠖类

1、泡桐尺蠖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45-72毫米。

复眼深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羽状。

翅白色,散布灰色或棕褐色斑纹,外横线呈一串断续的棕褐色或灰色圆斑。

前翅基部有一深褐色大圆斑。

雌蛾体末有黄色绒毛。

足灰白色,胫节和跗节具有浅灰色的斑纹。

卵长0.9毫米,扁圆形,绿色。

卵块上覆有一层黄棕色绒毛,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体长70-78毫米,通常幼虫的体色与寄主的颜色相近似,体绿色、茶褐色、灰色不一,并散生有灰白色斑点。

头顶具黑纹,呈倒“V”形凹陷,头顶及前胸背板两侧有褐色突起,全表多灰色斑点。

蛹长24-32毫米,棕褐或棕黑色,有刻点,臀棘分叉。

雌蛹较大。

翠绿色至黑褐色,体表光滑,布满小刻点。

木橑尺蠖河南省l年发生l代,在浙江省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根际松土中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下旬为盛期。

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孵化适宜温度为26.7℃,相对湿度为50-70%。

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在浙江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盛发。

老熟幼虫于8月中旬化蛹,9月为盛期。

卵历期9-10天。

幼虫很活泼,孵化后即迅速分散,爬行快;稍受惊动,即吐丝下垂,可借风力转移危害。

初孵幼虫一般在叶尖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将叶食成网状。

2龄幼虫则逐渐开始在叶缘危害,静止时,多在叶尖端或叶缘用臀足攀住叶的边缘,身体向外直立伸出,如小枯枝,不易发现。

3龄以后的幼虫行动迟缓。

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40天。

每次脱皮前1-2天即停止取食,脱皮后有食皮现象。

老熟幼虫即坠地化蛹。

通常选择梯田壁内、石堰缝里、乱石堆中以及树干周围和荒坡杂草等松软、阴暗潮湿的地方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cm左右。

在冬季少雪,春季干旱的年份,蛹自然死亡率高;5月份降雨较多,发生率较高。

成虫羽化的适宜温度为24.5-25℃。

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树干、树叶等处,易发现,尤其在早晨,翅受潮后不易飞翔,容易捕捉。

在晚间活动,羽化后即行交尾,交尾后1-2天内产卵。

卵多产于寄主植物的皮缝里或石块上,块产,排列不规则,并覆盖一层厚厚的棕黄色绒毛。

成虫寿命4-12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

(3)晚秋或春季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在蛹较集中的园内,刨树盘挖捡虫蛹,减少虫害。

(4)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或在早上人工捕捉。

(5)化学防治3龄前幼虫食量小,抗药力差,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菊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西杀虫悬浮剂1000-1500倍液,效果均好。

2、木橑尺蠖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45-72毫米。

复眼深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羽状。

翅白色,散布灰色或棕褐色斑纹,外横线呈一串断续的棕褐色或灰色圆斑。

前翅基部有一深褐色大圆斑。

雌蛾体末有黄色绒毛。

足灰白色,胫节和跗节具有浅灰色的斑纹。

卵长0.9毫米,扁圆形,绿色。

卵块上覆有一层黄棕色绒毛,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体长70-78毫米,通常幼虫的体色与寄主的颜色相近似,体绿色、茶褐色、灰色不一,并散生有灰白色斑点。

头顶具黑纹,呈倒“V”形凹陷,头顶及前胸背板两侧有褐色突起,全表多灰色斑点。

蛹长24-32毫米,棕褐或棕黑色,有刻点,臀棘分叉。

雌蛹较大。

翠绿色至黑褐色,体表光滑,布满小刻点。

木橑尺蠖河南省l年发生l代,在浙江省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根际松土中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下旬为盛期。

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孵化适宜温度为26.7℃,相对湿度为50-70%。

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在浙江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盛发。

老熟幼虫于8月中旬化蛹,9月为盛期。

卵历期9-10天。

幼虫很活泼,孵化后即迅速分散,爬行快;稍受惊动,即吐丝下垂,可借风力转移危害。

初孵幼虫一般在叶尖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将叶食成网状。

2龄幼虫则逐渐开始在叶缘危害,静止时,多在叶尖端或叶缘用臀足攀住叶的边缘,身体向外直立伸出,如小枯枝,不易发现。

3龄以后的幼虫行动迟缓。

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40天。

每次脱皮前1-2天即停止取食,脱皮后有食皮现象。

老熟幼虫即坠地化蛹。

通常选择梯田壁内、石堰缝里、乱石堆中以及树干周围和荒坡杂草等松软、阴暗潮湿的地方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cm左右。

在冬季少雪,春季干旱的年份,蛹自然死亡率高;5月份降雨较多,发生率较高。

成虫羽化的适宜温度为24.5-25℃。

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树干、树叶等处,易发现,尤其在早晨,翅受潮后不易飞翔,容易捕捉。

在晚间活动,羽化后即行交尾,交尾后1-2天内产卵。

卵多产于寄主植物的皮缝里或石块上,块产,排列不规则,并覆盖一层厚厚的棕黄色绒毛。

成虫寿命4-12天。

防治方法与措施: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

(3)晚秋或春季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在蛹较集中的园内,刨树盘挖捡虫蛹,减少虫害。

(4)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或在早上人工捕捉。

(5)化学防治3龄前幼虫食量小,抗药力差,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菊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西杀虫悬浮剂1000-1500倍液,效果均好。

3、刺槐尺蠖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雌雄差异很大。

雄虫体长16~18mm,翅展35~44mm,体棕色。

触角双栉状,轴灰白色,栉齿棕色。

胸部、腹部深棕色,具长毛,尤以胸部和腹面毛甚长,可掩盖足部胫节。

前翅黄棕色,外横线和内横线黑色弯曲,形成前宽后窄的中带,内外横线外侧均有白色镶边。

前后翅中室上有1个小黑点。

后翅灰黄色,中室上小黑点外有2条灰黑色横线。

雌虫无翅,体长12~14mm,体土黄色,密布绒毛。

足与触角色较深,触角丝状。

卵圆筒形,暗褐色,近孵化时黑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45mm左右,胴部淡黄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和亚腹线灰褐色或紫褐色,各线边缘为淡黑色;气门线黄白色,腹线淡黄色。

气门黑色,圆形。

腹部第8节背面有l对深黄色突起。

河南省l年发生1代,以蛹在表土层内结土茧越冬。

翌春2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

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4月下旬羽化结束。

成虫羽化受到气温影响较大,山区林间成虫羽化可延续到4月下旬,成虫发生期长达50多天,雌蛾羽化后沿树干爬至树稍部,与雄虫交尾后,即产卵,卵产在刺槐一年生的枝稍阴面。

4月上旬卵开始孵化,中旬进入盛期,下旬孵化结束。

先后20余天,4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幼虫期。

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幼虫为害期。

5月中旬幼虫开始下树,5月下旬为下树盛期,6月上、中旬结束。

老熟幼虫下拨在土缝或疏松的土壤中结茧,入土深度以3-6cm为多见。

水平分布,以距树干30cm范围内为最多。

蛹前期约40天左右,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化蛹越冬。

蛹期达8个多月。

成虫耐寒性强,地表刚解冻便羽化出土,雄蛾白天静伏于树干或草丛中,从傍晚至22时为最活跃期,具趋光性,平均寿命10天以上。

多次交尾,平均每天雄蛾交尾5-6次,最多达11次。

雌蛾羽化当时即可交尾,1生只交尾1次。

兼夜即可产卵结束。

卵期10-12天。

但卵期受气温影响较大。

如3月10日产的卵,平均气温一直处于10℃,则卵期为31天。

如3月31日产的卵,平均气温一直处于16℃的条件下,则卵期仅为15天。

时间相差1倍。

平均产卵量462粒,最多920粒,平均孵化率89%,雌雄比2:

1,雌虫寿命4-5天,最长9天,雄虫寿命3-4天,最长6天。

幼虫共6龄。

1-3龄期,食量小,抗药性弱;4龄食量猛增,抗药性强。

初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随风扩散。

故扩散蔓延快。

初卵幼虫具有48小时以上的耐饥能力。

幼虫日夜取食为害,受惊急速落地,过后上树继续为害。

天敌黑卵蜂、广肩步甲、寄蝇、小茧蜂、胡蜂、土蜂、麻雀、大山雀、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与措施:

1、营造混交林是防治刺槐尺蠖的有效途径。

2、越冬蛹羽化前挖树盘消灭蛹。

3、幼虫危害期摇树或震枝,使虫吐丝下垂坠地,集中处理;或于各代幼虫吐丝下地准备化蛹时,人工收集杀死。

4、1-2龄幼虫期喷1000倍的25%灭幼脲1号胶悬剂,或飞机超低容量300g/hm2喷洒25%灭幼脲Ⅲ号,或于较高龄幼虫期喷500~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108以上的BT乳剂。

5、地面防治可喷洒4000倍菊杀乳油,或4000倍的20%灭扫利乳油等毒杀幼虫。

6、保护胡蜂、土蜂、寄生蜂、麻雀等天敌,保护林间生物多样性。

1-6、斑娥类

1、梨星毛虫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东北、华北每年发生一代,河南、陕西每年发生1~2代,四川每年发生一代。

以2、3龄幼虫在树干裂缝和粗皮间结白色薄茧越冬。

翌年早春萌芽时开始出蛰活动,危害芽、花蕾和嫩叶。

展叶后,幼虫吐丝缀叶呈饺子状,潜伏叶苞危害。

幼虫一生危害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