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528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为纸。

”对材料所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B.毕昇改进后提高了印刷效率

C.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D.宋元时期开始向外传播

2.古人在吟咏春节时曾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所描绘的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战国   B.东汉   C.唐朝   D.北宋

3.《梦溪笔谈》记载: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紧。

”对材料中“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4.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5.雨果曾说: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这旨在说明中国的发明(  )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B.未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C.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6.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7.《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8.著名英国科技史专家、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盛赞李时珍是中国明代最伟大的科学家,认为他“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李时珍(  )

A.创立了针灸疗法B.被称为引进西学的第一人

C.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D.编撰总结性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

9.有人说: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

”对“石破天惊”解读准确的是(  )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10.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

A.舞蹈        B.戏剧

C.音乐D.书法

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亲临泰山封禅,并命丞相李斯刻石以纪功。

如果让你从书法的角度评价李斯所刻铭文,你认为下列哪一说法最准确(  )

A.圆润纤细,布局均匀,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B.起笔、运笔、转折、收笔,都能曲尽其妙

C.注重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

D.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1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13.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字体是(  )

A    B     C     D

14.“张颠没(殁)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斯书大字大如斗。

”诗中“零陵沙门”指的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吴道子D.怀素

15.《西厢记》中说:

“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16.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

观察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作品字形严谨,应该创作于秦汉时期

B.该作品字形多变,体现了“尚意”的特征

C.该作品运笔洒脱,体现了书法的实用功能

D.该作品字形方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景象

17.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B.人物画

C.文人画D.风俗画

18.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

此人是(  )

A.顾恺之B.王羲之

C.吴道子D.王夫之

19.东晋雕塑家戴逵(326~396),铚县(今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

对这一时期绘画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士大夫画家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B.《夫妇宴饮图》堪称此时期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C.顾恺之主张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洛神赋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20.南宋赵孟坚在《墨兰图》中自题诗曰: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诗中流露出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

该画属于(  )

A.风俗画B.宫廷画

C.文人画D.山水画

21.《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现藏于故宫。

该画(  )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文人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22.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

A.山水画,重视写实B.风俗画,刻画习俗

C.文人画,重视写意D.人物画,形神俱备

23.绘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宋代的《货郎图》,此图可用于直接研究的主题是(  )

 

A.活跃的商品经济B.风俗画盛行

C.丰富多彩的民俗D.生动的市井生活

24.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以下有关国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B.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风俗画以社会风俗为题材,属于山水画的一种,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如郑板桥的《墨兰图》

二、非选择题

25.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

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

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桨,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

——《中国清代科技史》

材料三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

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

(3)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认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二 颜真卿所作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

他创制的“颜体”,是丰裕的盛唐气息、忠贞的个人品格以及高超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

材料三 苏轼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书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京梁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

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答案及精析

1.选C 由“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为纸”可知,材料所述内容是造纸术的改进,故C项正确。

造纸技术的改进是在西汉,开始外传是在公元8世纪,故A、D两项错误;B项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

2.选C 诗中“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涉及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火药最早发明于唐朝,因此诗中所描绘的现象最早应出现于唐朝。

3.选A 由“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可判断“活版”为活字印刷术。

材料表明“用胶泥刻字”,B项“均用手抄”说法错误;C项“使用的是木活字”表述错误;活版技术从宋代开始使用,D项错误。

故选A。

4.选B 由“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可见“飞火”是火药武器,说明当时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B项正确。

5.选B 作者认为中国的重大发明“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即认为中国的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性变革,故选B。

6.选B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而非钱宝琮对待科研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B项正确;材料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故C、D两项错误。

7.选A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诗》《书》是儒家经典,反映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

8.选D 被誉为引进西学第一人的是徐光启,B项错误;A、C两项说法错误。

李时珍最大的科学成就是编撰《本草纲目》,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集大成之作,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故选D。

9.选C 材料强调“文字的发明”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故选C。

A、B、D三项说法错误。

10.选D 材料中的“横”“竖”“撇”“勾”“点”表明该种艺术形式为书法。

11.选A 秦朝的官方字体是小篆,A项描述的是小篆的特点。

B项是晋人书法的特点;C项是颜真卿书法的特点;D项是明代书法的特点,均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排除。

12.选A 本题可用排除法。

秦朝官方文字为小篆,李斯所用书体不是隶书,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D项错误。

故选A。

13.选C 从题干中的“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可知是草书的特点。

A项是楷书,B项是行书,C项是草书,D项是隶书。

故选C。

14.选D 由所学可知,材料讲的是唐代书法。

“张颠”指的是草书圣手张旭;“零陵沙门”指在草书方面有巨大造诣的怀素和尚。

15.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柳骨”说的是柳公权的书法,“颜筋”说的是颜真卿的书法,两人都是楷书的代表人物,其书法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符合题意。

16.选B 图片中的书法是行书,而秦汉时期只有小篆和隶书,排除A项;该作品纵横奇倔,波澜老成,且收放自如,突破方正均匀的体例,力求体现艺术性,排除C、D两项。

故选B。

17.选C “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即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故选C。

18.选A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东晋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故选A。

19.选B 题干体现的时间是魏晋时期,《夫妇宴饮图》为东汉时期的工笔画的杰作,时间与题干不符。

20.选C 解题关键是区分风俗画与文人画的特征。

风俗画多反映普通民众的欣赏品位,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色。

文人画多体现知识分子的情趣,呈现出高雅脱俗的特征,且文人画集书法、篆刻、绘画等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故选C。

21.选C 《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

故选C。

22.选C 由材料可知,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将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这符合文人画注重意境的特点。

故选C。

23.选B 本题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

该图属于世情风俗画,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只是侧面反映。

24.选C 风俗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画。

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25.解析:

(1)问,可从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所占比重的变化分析。

(2)问,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制度、外交等角度分析。

第(3)问,结合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第(4)问,可综合上述信息,从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角度谈认识。

答案:

(1)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2)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儒家思想的压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八股取士制度的僵化;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等。

(任答三点即可)

(3)中国的四大发明使得欧洲实现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要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科技应把引进科技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政府应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

(言之成理即可)

26.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

(1)问,结合材料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越名教而任自然”等信息概括魏晋时期书法的特点;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成因。

(2)问,结合材料中“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概括隋唐书法的特点;结合隋唐一统、经济繁荣等时代特征分析成因。

第(3)问,结合材料中“我书意造本无法”等信息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结合宋代的时代特征分析成因。

答案:

(1)东晋书法虚玄灵动。

形成原因: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特点:

隋唐楷书讲究法度与规范。

形成原因:

封建王朝鼎盛,社会需要法度与规范。

(3)特点:

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原因:

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27.解析:

(1)问,注意从材料信息出发,“瓦子(戏场)”“茶馆”等体现文化活动频繁,商店等“营业到三更”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2)问,注意材料及出处,考查对理学积极方面的认识。

第(3)问,“特点”结合绘画意境和所学概括;“原因”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分析。

答案:

(1)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2)注重气节和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3)特点:

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盛行。

原因: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