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65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生代农民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docx

《新生代农民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生代农民工.docx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成功机会追求梦想

困惑抗争融入成功

困难重重的新生代农民工

不懈追求的成功的农民工

一、谁是新生代农民工?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

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

二、新生代农民工有那些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

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

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1、时代性:

新生代农民工处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时代,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2、发展性: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3、双重性:

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

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社会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4、边缘性: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三、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有哪些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六个转变”。

(一)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

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多数农民工外出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工中,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高达71.4%。

(二)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刚刚在我国大规模出现时,他们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挣钱,因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相对较低,甚至认为只要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其他劳动权益可有可无。

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水平的不同,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

用他们的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发展(机会)不大的单位,只有傻瓜才去。

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硬件——工资,更看中软件——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

(三)从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所走的从校门到厂门的短暂历程、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认为自己是“工人或打工者”。

另据一项调查,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而在当前仍旧外出就业的传统农民工中这一比重为11%;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7%,几乎高出传统农民工10个百分点;打算“继续打工”的,新老两代农民工均占到一半以上。

(四)从过客心理向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

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

据1999年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的一项调查,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回到家乡定居。

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

数据对比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五)维权方式从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

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六)精神、情感生活需求从忽略向希望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有不同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年龄较大,大多已婚,他们为了实现挣钱的目标,大多不得不对情感精神生活采取忽略或无所谓的态度。

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初次务工的年龄不足18岁,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状况怎样?

(一)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

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

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二)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较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

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

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三)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

由此看来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四)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

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五)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

数据对比可以发现:

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

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六)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

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

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

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五、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有哪些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现在的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

(一)工资收入水平低、务工地房价高

  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

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在农民工集中流入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小城镇的房价也远远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

对比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房价与现在农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价,可以推断,如果按照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落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

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0%左右。

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20%左右。

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30%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三)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

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

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

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

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在转学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

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要想实现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目标,必须至少享有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

其一为解决年老和疾病时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二为解决失业后暂时生活困难的失业保险;其三为防范沦入贫困境地的最后一张保障网——最低生活保障。

然而,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中,享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1.3%、34.8%和8.5%,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为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

显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他们企盼在务工地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诉求之间,距离还相当悬殊。

  (四)职业选择迷茫、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

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

同时,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

但是,由于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

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

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五)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

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

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

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

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

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

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

六、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成功的榜样有哪些?

从乡村走进城市想改变命运的新生代农民工,每个人,其实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能否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最主要的是看你曾经为了你心中的这个梦想付出了多少?

要怎样去改变命运?

能抓住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机遇?

这就是我们看到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起点从乡村去城市寻梦的有些年轻人,在过了几年之后,他们出现截然不同的命运。

下面是几位新生代农民工的成功之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一)杭汽轮85后青年朱佳龙工作5年成为省级劳动模范

 

2011年06月21日14:

26:

12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朱佳龙,网名龙少,好友印象签名:

好男人、龙哥哥、潜力股、钻石王老五……

  初见朱佳龙那天,他休息,穿一件休闲的红色条纹T恤,让人一时很难把这个时尚帅气的85后青年和优秀党员、“省级劳动模范”结合在一起。

  第二次见他,在车间,换上了工作服坐在工作间的朱佳龙,操作着价值将近3000万元的意大利PAMA数控机床,眉宇间有一股超越他这个年龄的成熟老练和专注沉稳。

  这个85后、没有显赫学历的农村青年,参加工作只有短短5年就成了省级劳模,他是怎么做到的?

  朱佳龙1985年出生于海宁农村。

父亲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原先在乡农机厂当工人,后来自己开了家农机店,卖些打稻机、平板拖车等农具,朱佳龙从小在父亲的农具店里长大。

  他说,自己后来对机械的特长和兴趣,应该来自父亲的遗传和这一段经历。

  朱佳龙小学和初中时,除数学稍好外,其他功课都平平,总分一直处于全班中下游。

  初中毕业,全班除一小半成绩较好的学生报考了普通高中,其余大都报考了中专、技校和职高。

朱佳龙听从父亲的建议,报考了海宁轴承专业学校。

  职高的教材和普高不同,但大部分课程设置差不多,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为主,这些课,朱佳龙成绩还是一般,他最感兴趣的是技能课《机械基础》,单科成绩往往能排在全班前十。

  两年职高上完,2003年,朱佳龙参加了职高生的高考,考上位于绍兴的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技术专业。

  从此,他的几乎全部学习内容都集中在了机械机床上,这正是他的兴趣和专长,因此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一直稳居全班前三。

  2005年,朱佳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6年,朱佳龙第一次在学校报名参加了杭州市数控技能大赛。

全校600多名学生,经过海选、初赛和复赛,最终确定了20多人的集训队,经过三个月高强度训练,再经过选拔淘汰,最终组成校队,代表学校参加杭州市数控技能大赛。

  “集训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这三年里最苦最累的时候,也是我在学校三年收获最大的一段时间。

”朱佳龙回忆说,“每天早上一起来,就抓起教材去教室,下午上机操作直到晚上,回到宿舍经常衣服不脱,倒下就睡,第二天早上爬起来又去教室……”

  那次比赛,朱佳龙最终获得第11名的成绩,按他自己的说法“没发挥好”,但他还是被杭汽轮公司前去选人的“伯乐团”看上了——那是杭汽轮第一次面向大专院校招收一线操作工,此前招的,大都是农民工或技校学生。

  那次比赛,朱佳龙尽管成绩不算理想,但他表现出的成熟沉稳和扎实的基本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6年进入杭汽轮后,朱佳龙的专长和兴趣更加显露无遗,他在实践中认识到知识的不足,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钻研劲头,遇到不懂的地方,一边诚恳向师傅求教,一边买来书本学习摸索,白天实践操作夜里自学钻研,很快,他就胜任了岗位,并迅速成长起来。

  2006年,杭州市数控技能大赛全市第二;

  2007年,参加浙江省数控技能大赛,获全省第一;

  2007年,获得“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

  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2009年,第七届“杭州市十佳外来创业务工青年”;

  2010年,获得“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

  持续专注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就一定能取得成绩——这应该就是朱佳龙用求学和工作经历证明的道理。

(二)“全国优秀农民工”汪志强:

靠努力改变命运

 2011/7/809:

56来源:

威海日报

    23年前,年仅19岁的他以农民工身份进入西郊建设集团公司时,没有学历,没有经验;

  如今,他是“威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农民工”、“山东省技术能手”、“威海市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汪志强,用他的自强不息,用他的踏实肯干,放大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靠努力改变命运

  6月中旬的一天,在高区西河北旧村改造工地,一塔吊突然发生漏电事故,现场施工无法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正在别处巡检的汪志强立刻赶到该工地,小心翼翼“诊断”塔吊电路。

十几分钟后,当工地恢复正常运转时,他身上那件工作服已被汗水湿透。

  质朴、肯干、能吃苦,汪志强有普通劳动者身上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汪志强年少时,父亲就告诉他,要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1988年,中专毕业的汪志强进入当时的镇办小企业———桥梁建设公司(西郊建设集团公司前身),成为一名电工班学徒,他的电工职业生涯就此开启。

  一次,在梳理电线时,他不小心碰到漏电的地方,幸亏有工友在身边,迅速扯开电线,他才没遭遇更大的危险。

另一次,他为一座塔吊接线,结果一开闸,线路全被烧坏了。

这两件事使汪志强深受触动,并总结了两条教训,一是要对“电老虎”有所敬畏,二是要抓紧补充专业知识。

之后,他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回家后,坚持学习电工理论知识、记录学习笔记和工作心得体会。

实习期结束,工友们惊讶地发现,电工班里年纪最小的汪志强竟然技术最好。

  1991年,西郊承建市区某工程,这是威海设计院设计的体量最大、最复杂的工程之一。

当公司把这个重任交给汪志强时,他不但没有胆怯,反而很兴奋。

会审图纸时,他独具见解的意见,让甲方代表和设计人员备感惊讶。

随后,他又通过个人努力,让工程提前三个月完工。

当年,汪志强就光荣地晋升为电工班长。

责任引领他一路前行

  从一个对电工原理一窍不通的农村青年,到自强自立、独当一面,再到后来迈入管理层,很多人都觉得以后他只要动动嘴就行。

但汪志强说:

“我知道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欠缺的地方还有很多。

公司领导看重我,给了我这个职位,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自此,汪志强更忙了。

1999年,汪志强自费报名参加成人中专学习班,全面丰富理论知识。

2000年,汪志强自学电脑操作,从网上搜罗最前沿的电工知识。

23年来,汪志强坚持每晚学习两小时,或看书或上网,从不间断。

  与此同时,汪志强也十分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无论接手什么工作,都要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完成。

2004年,某小区一期开发建设时,汪志强独创的“模板对应标注”对应法,既缩短工期,又节约了铺设材料,工效一举提高45%。

  汪志强还成立了攻关小组,组织举办电工学习培训班。

经过多年实践,汪志强和工友们总结和创造了一整套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使施工的每一项程序和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格有序的控制状态,确保了施工工程市级单项优良率100%,省级90%。

尤其是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接一些建设面积大、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工程,他带领电工班职工始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某小高层住宅工程项目中,工期短、任务重且强电、弱电、智能系统项目复杂,他带领电工骨干边施工边攻关,摸索出一套快、省、优的施工方法,被纳入公司管理标准。

  2008年8月,汪志强荣获我国授予农民工群体的最高荣誉———“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升华

  二十多年来,为了公司,为了电工班,汪志强奉献了太多,也亏欠了家人太多。

  2008年,妻子因病住院,他在医院陪护妻子的第二天就接到工地负责人的电话:

搅拌设备发生故障。

汪志强二话没说立刻赶赴现场。

两个多小时奋战后,设备恢复正常。

为避免搅拌设备再次发生故障,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