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44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9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联考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生物大分子通常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即单体连接而成,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下列关于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

B.淀粉和糖原都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C.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不能水解

D.组成DNA和RNA的单体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正是由于碳原子在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家才说“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详解】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等,A正确;淀粉是植物体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体的储能物质,B正确;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而核苷酸可以继续水解产生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C错误;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核酸初步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再根据题意作答。

2.下列关于生物试剂的选择、使用或使用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使用

B.叶绿体色素提取时加入SiO2是为了防止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C.用苏丹Ⅲ鉴定含油多的植物组织时,显微镜下可见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D.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再加入乙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要先加入氢氧化钠,后加入硫酸铜,故A错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故B错误;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颗粒,故C正确;斐林试剂在使用时先混合再使用,故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将无法形成核糖体

B.细胞质基质含有多种细胞器,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C.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中均含有DNA

D.核糖体、细胞核、细胞质基质中都含有RNA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是有核糖体,A项错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B项错误;内质网中不含有DNA,C项错误;核糖体、细胞核、细胞质基质中都含有RNA,D项正确。

考点:

细胞结构和功能

点睛: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熟记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和要点并形成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4.所谓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是“膜流”现象的例证

B.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发生“膜流”现象

C.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D.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能发生“膜流”现象

【答案】C

【解析】

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没有膜泡运输,没有体现“膜流”现象,A错误;蛋白质和RNA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没有发生“膜流”现象,B错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该过程存在“膜流”现象,C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具膜细胞器,不能发生“膜流”现象,D错误。

【点睛】根据题干信息“所谓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说明膜流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只有真核细胞才会有膜性细胞器,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所以会有“膜流”现象,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具膜细胞器,无“膜流”现象。

5.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K+进入胃腔不消耗能量

B.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

C.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

D.K+进出胃壁细胞需要相同载体蛋白的帮助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明确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异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而K+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根据题意可知,K+进入胃腔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行的协助扩散过程,不消耗能量,A正确;题意表明,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都需要消耗ATP,两者都是主动运输过程,B正确;维持细胞內液渗透压大小的关键无机盐离子是钾离子,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C正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钾离子进出胃壁细胞的方式不同,因此K+进出胃壁细胞需要不同载体蛋白的帮助,D错误。

6.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cm

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说明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载体比葡萄糖载体数量多

B.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C.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

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

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甘油为脂溶性小分子,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所以细胞膜上没有运输甘油的载体蛋白,A错误;对照组中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相对较小,所以细胞体积增大较小,B正确;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由于蔗糖不能进入细胞,蔗糖溶液的浓度仍然大于或等于细胞液浓度,因此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C正确;蔗糖组失去了水分,所以细胞液浓度变大,甘油组和葡萄糖组由于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所以细胞液浓度也变大了,D正确。

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7.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在特异地结合并切断特定的mRNA后,核酶可从杂交链上解脱下来,重新结合和切割其他的mRNA分子。

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核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可发生紫色反应

B.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反映核酶的高效性

C.核酸具有热稳定性,故核酶的活性不受温度的影响

D.核酶与催化底物特异性结合时,有氢键形成,也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不是蛋白质,因此不会和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反映核酶的催化性,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比较得出的,B错误;核酸具有热稳定性,但是在高温条件下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核酶的活性也会受温度的影响,C错误;核酶与催化底物特异性结合时,核酶和mRNA之间有氢键形成,而切割mRNA分子也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D正确。

【点睛】解答A选项,要注意分析题干,不要误认为酶的成分一定是蛋白质,从而判断错误。

8.下列关于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和酶的催化下分解都加快,其原理都是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或者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检测效果均可

C.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则检测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

D.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操作合理的顺序应为: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C

【解析】

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高温不会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温度升高会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升高,因此如果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改变温度后,引起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是温度和酶活性,有2个自变量,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可以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来进行,不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因为不管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分解,溶液都不变蓝,C正确;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pH为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情况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来检测酶的活性,故其顺序应为: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错误。

9.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B.ATP中含有核糖,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酶中可能含核糖,形成时需要消耗ATP

C.酶只在核糖体上合成,ATP在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场所合成

D.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答案】B

【解析】

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A错误;ATP中含有核糖,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或RNA,故其中可能含核糖,形成时需要消耗ATP,B正确;蛋白质类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RNA类的酶在细胞核内合成,C错误;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ATP较少,故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不相等,D错误。

10.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B.用含3H标记的T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答案】A

【解析】

小白鼠吸入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同时H218O还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A错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NA在根尖细胞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所以3H标记后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内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核糖体处检测不到,B正确;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C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繁殖,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所以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D正确。

11.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B.植物根尖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都有ATP的生成

C.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D.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和ATP也可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

【答案】A

【解析】

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可以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A正确;植物的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CO2不能直接被[H]还原,需要首先固定成三碳化合物才能被进一步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C错误;光合作用暗反应利用的[H]和ATP只能来自于光反应阶段,D错误。

12.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有

A.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中,只有凋亡和癌变是由基因调控的

B.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

C.细胞衰老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可能发生改变

D.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答案】D

【解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细胞分化也是受基因控制的,A错误;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B错误;细胞衰老过程中①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②mRNA和tRNA含量降低,因此遗传物质可能发生改变,C错误;成熟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13.将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前期

B.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

C.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D.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每个子细胞中含3H标记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胸腺嘧啶是DNA合成的原料之一,在第一个细胞中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是DNA复制的时期间期,故A错误。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含H3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DNA的一条链上含有标记,一条链不标记,此时每条染色体都有标记,故B错误。

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形成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是有标记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是不含标记的,故C正确。

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因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是不同的,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名师点睛】DNA复制的有关计算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亲代DNA分子复制n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

①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个。

②不含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2个。

③含子代链的DNA有2n个。

(2)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条。

①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条。

②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2条。

14.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

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答案】A

【解析】

由于15N在亲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有,32P只存在于亲代噬菌体DNA,35S只存在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原料,所以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15N和32P,A正确;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错误;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且35S不标记DNA,所以不能在DNA中找到35S,C错误;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D错误。

15.下图为遗传系谱图,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在群体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乙病在群体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1号个体可能携带甲病基因

D.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可能患甲病

【答案】C

【解析】

根据判定遗传病类型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的概率相同,A错误;根据判定遗传病类型的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父病女正非伴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的概率相同,B错误;对于1号,其父母均为杂合子,而1号又是正常的,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1号带有甲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C正确;由于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而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不会患甲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

关键是识记及理解判断遗传方式的口诀,在遗传系谱图中能够根据“一家三口”进行准确判断遗传病类型的就两种遗传病:

就是本题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他的遗传病的类型要结合其他的条件进行判断。

16.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

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

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同

B.甲乙同学模拟的是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C.ⅠⅡ小桶中小球的总数可以不同,ⅢⅣ小桶中小球的总数必须相同

D.甲、乙重复5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依次为50%、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比例为1:

1,但每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A正确;Ⅰ、Ⅱ小桶中各有一对两种配子,所以甲同学模拟的是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如果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B错误;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两个小桶中小球总数可以不等,说明雌雄配子数量可以不相等;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Ⅲ、Ⅳ桶小球总数必须相等,C正确;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

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1/2×1/2=1/4,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明确甲、乙两同学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7.等位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让显性纯合子(AABB)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得F1,再让F1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

3.如果让F1自交,F2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比例是(  )

A.9:

6:

1B.9:

4:

3C.12:

3:

1D.9:

7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

显性纯合子(AABB)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得F1,再让F1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

3,有三种可能:

(AaBb、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

aaBb或(AaBb、aaBb、aabb):

Aabb,AaBb:

(Aabb、aaBb、aabb)。

因此,让F1自交,F2代可能出现的是15:

1即(9A_B_+3A_bb+3aaB_):

1aabb;9:

7即9A_B_:

(3A_bb+3aaB_+1aabb);13:

3即(9A_B_+3A_bb+1aabb):

3aaB_或(9A_B_+3aaB_+1aabb):

3A_bb共三种情况,故选D。

18.如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说明间期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图②细胞的子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细胞③含两对同源染色体,是细胞①的子细胞

D.处于上述分裂的细胞均可在卵巢中找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的不同是因为基因突变,A正确;细胞②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分裂后子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细胞③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卵巢中的卵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①②),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③④),细胞③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为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细胞分裂图像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19.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

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符合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A正确;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B错误;真核细胞由于核膜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所以C、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多种多样的细胞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20.摩尔根及同事发现控制果蝇红眼(W)及白眼(w)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大量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不育的红眼雄性果蝇,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注:

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时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

A.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雌蝇的卵原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