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56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docx

第一章习题课内容

疑难热点问题分析

1有一种观点认为,和谐与矛盾是不相容的,讲社会和谐就等于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评价这样的观点?

答:

社会和谐是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段性目标。

而社会基本矛盾却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本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上述观点把理想的社会状态和目标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混为一谈,从而进一步把矛盾与和谐对立起来,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讲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

而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也就是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目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这段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阐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其相互联系的必然结果。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才能够必然战胜旧事物。

同时,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包含着三个最重要的思想:

一是发展离不开联系,发展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发展,是在协调、统筹、平衡基础上的发展;二是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三是发展是在不断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对西方工业社会以来形成的传统而片面的发展观的扬弃。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的基点和目的是以人为本,要杜绝不顾人民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单纯的GDP增长观;须知,党谋发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所以,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和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要坚持统筹兼顾,特别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知识运用与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1世界统一于()

A造物主B实践C物质D意识

2马克思指出: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这句话集中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离不开人类社会

B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谁也离不开谁

D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4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实践活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先知先觉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0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一观点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参考答案:

1C2D3A4D5C6C7A8B9A10D)

(二)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1马克思说: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等于物质的东西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是人们对物质世界改造的对象性活动

D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A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B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C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D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4关于发展,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发展是一种线性运动,任何悲观失望都是没有必要的

B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事物的新陈代谢

C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5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实践长才干,勤奋出智慧

6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

A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B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C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D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的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消除矛盾双方的分歧

B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C使矛盾双方都发生变化

D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8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B实践是直接现实的

C实践的发展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D实践活动的诸要素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的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感性活动和存在方式

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

D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是()

A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大,客观规律的作用越小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1BC2ABCD3ABCD4BCD5AD6ABCD7BD8BD9ABD10CD)

(三)主要概念解释

1物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恩格斯指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从自然事物与人的感性活动的辩证关系中,对物质概念做了本质规定。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主要特征,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它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不仅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而且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3联系与发展

答: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4矛盾

答: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的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基本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在区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以及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把握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答: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都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及其规律的认识、利用。

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辩证统一。

根据上述原理,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要充分认识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四,在社会历史领域,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解决好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

(五)辨析题及答案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

该观点是杜林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而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提出的错误命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仅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且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体系;世界只存在物质这一共同的本质,没有与物质平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原;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宇宙世界只有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

杜林以“存在”概念取代物质,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无聊的同语反复”。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重要作用。

答:

这是比较隐蔽地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一种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构成张力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具体而言: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发展也就没有前提;第二,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趋势。

3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中断。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发生在原有事物的度的关键点上,是对事物原有度的突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的渐进过程,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而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六)材料问题解答

1阅读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飞跃’、‘渐近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说明: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并加以评述。

答:

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但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和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惠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2阅读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他还指出: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

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说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中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句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因而该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

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认为矛盾只存在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

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3的错误在于:

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3阅读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2: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请分析说明:

(1)材料1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并阐明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2)材料2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材料1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之间以及矛盾诸方面之间各有特点。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1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

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