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82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论语学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学习.docx

《论语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学习.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学习.docx

论语学习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子⑴曰:

“学而时⑵习⑶之,不亦说⑷乎?

有朋⑸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⑹,而不愠⑺,不亦君子⑻乎?

 

1.2有子⑴曰:

“其为人也孝弟⑵,而好犯⑶上者,鲜⑷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⑸。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⑹与⑺!

 

1.3子曰:

“巧言令色⑴,鲜矣仁!

 

1.4曾子⑴曰:

“吾日三省⑵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⑶乎?

传⑷不习⑸乎?

 

1.5子曰:

“道⑴千乘之国⑵,敬事⑶而信,节用而爱人⑷,使民以时⑸。

 

1.6子曰:

“弟子⑴入⑵则孝,出⑵则悌,谨⑶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⑷。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夏⑴曰:

“贤贤易色⑵;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⑶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明人伦,强调学以致用,务本)。

 

1.8子曰:

“君子⑴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⑵。

无友不如己者⑶。

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

“慎终⑴,追远⑵,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

“夫子⑶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⑷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

“父在,观其⑴志;父没,观其⑴行⑵;三年⑶无改于父之道⑷,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

“礼之用,和⑴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⑴也。

恭近于礼,远⑵耻辱也。

因⑶不失其亲,亦可宗⑷也。

 

1.14子曰:

“君子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⑵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⑴?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⑵,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⑶’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⑷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⑸。

”(以神为乐,若财宝加增,不要放在心上,摩西为人即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

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

 

1.16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共二十四章

2.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⑴居其所而众星共⑵之。

 

2.2子曰:

“诗三百⑴,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⑵’。

 

2.3子曰:

“道⑴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⑵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⑶。

 

2.4子曰:

“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⑹。

 

2.5孟懿子⑴问孝。

子曰:

“无违⑵。

樊迟⑶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⑷;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⑴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⑵疾之忧。

 

2.7子游⑴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⑵。

至于⑶犬马,皆能有养⑷;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⑴。

有事,弟子⑵服其劳;有酒食⑶,先生馔⑷,曾⑸是以为孝乎?

 

2.9子曰:

“吾与回⑴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⑵,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子曰:

“视其所以⑴,观其所由⑵,察其所安⑶。

人焉廋哉⑷?

人焉廋哉?

 

2.11子曰:

“温故而知新⑴,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

“君子不器⑴。

 

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⑴,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⑴,思而不学则殆⑵。

 

2.16子曰:

“攻⑴乎异端⑵,斯⑶害也已⑷。

 

2.17子曰:

“由⑴!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⑵。

 

2.18子张⑴学干禄⑵。

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⑶,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⑷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⑴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⑵:

“举直错诸枉⑶,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季康子⑴问:

“使民敬、忠以⑵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⑴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⑵于有政⑶。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2子曰:

“人而无信⑴,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⑵,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⑴?

”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

“非其鬼⑴而祭⑵之,谄⑶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共二十六章

3.1孔子谓季氏,⑴“八佾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

子曰:

“‘相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⑴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⑵也,宁戚。

 

3.5子曰:

“夷狄之有君,不如⑴诸夏之亡⑵也。

 

3.6季氏旅⑴于泰山。

子谓冉有⑵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⑴。

 

3.8子夏问曰:

“‘巧笑倩⑴兮,美目盼⑵兮,素以为绚⑶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⑷乎?

”子曰:

“起⑸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⑴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⑵不足征也。

文献⑶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3.10子曰:

“禘⑴自既灌⑵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或问禘之说。

子曰:

“不知也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⑵诸斯乎!

”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⑴。

 

3.13王孙贾⑴问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⑵,何谓也?

”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⑶。

 

3.14子曰:

“周监于二代⑴,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3.15子入太庙⑴,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⑵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3.16子曰:

“射不主皮⑴,为⑵力不同科⑶,古之道也。

 

3.17子贡欲去⑴告朔之饩羊⑵。

子曰:

“赐也!

尔爱⑶其羊,我爱其礼。

 

3.18子曰: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⑴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

“《关雎》⑴,乐而不淫⑵,哀而不伤。

 

3.21哀公问社⑴于宰我⑵。

宰我对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子曰:

“管仲⑴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⑵,官事不摄⑶,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⑷,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⑸,有反坫⑹,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⑺知礼,孰不知礼?

 

3.23子语⑴鲁大师⑵乐,曰: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⑶如也;从⑷之,纯如也,皦⑸如也,绎如也,以成。

 

3.24仪封人⑴请见⑵,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⑶见之⑵。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⑷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⑸。

 

3.25子谓韶⑴,“尽美⑵矣,又尽善⑵也。

”谓武⑶,“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子曰:

“里⑴仁为美。

择不处⑵仁,焉得知⑶?

 

4.2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⑴。

 

4.4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⑴,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⑵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⑶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⑴矣。

 

4.8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4.9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⑴也,无莫⑴也,义之与比⑵。

 

4.11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⑴;君子怀刑⑵,小人怀惠。

 

4.12子曰:

“放⑴于利而行,多怨。

 

4.13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⑴?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⑵?

 

4.14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⑴。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5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⑴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⑵而已矣。

 

4.16子曰:

“君子⑴喻于义,小人⑴喻于利。

 

4.17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子曰:

“事父母几⑴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⑵,劳⑶而不怨。

 

4.19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⑴。

 

4.21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⑴躬之不逮⑵也。

 

4.23子曰:

“以约⑴失之者鲜矣。

 

4.24子曰:

“君子欲讷⑴于言而敏于行⑵。

 

4.25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⑴。

 

4.26子游曰:

“事君数⑴,斯辱矣;朋友数⑴,斯疏矣。

公冶长篇第五

共二十八章(何晏《集解》把第十章“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又分一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故题为二十七章。

5.1子谓公冶长⑴,“可妻⑵也。

虽在缧绁⑶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⑷妻之。

 

5.2子谓南容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⑵。

 

5.3子谓子贱⑴,“君子哉若人!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

”子曰:

“女,器也。

”曰:

“何器也?

”曰:

“瑚琏⑴也。

 

5.5或曰:

“雍⑴也仁而不佞⑵。

”子曰: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⑶,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⑷,焉用佞?

 

5.6子使漆雕开⑴仕。

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⑵。

”子说。

 

5.7子曰:

“道不行,乘桴⑴浮于海。

从⑵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⑶。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又问。

子曰: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⑴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⑵,百乘之家⑶,可使为之⑷宰⑸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⑹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⑴女弗如也。

 

5.10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⑴也;于予与何诛⑵”子曰⑶: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5.11子曰:

“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

“申枨⑴。

”子曰:

“枨也欲,焉得刚?

 

5.12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⑴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⑴,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⑵与天道⑶,不可得而闻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⑴闻。

 

5.15子贡问曰:

“孔文子⑴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子谓子产⑴,“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子曰:

“晏平仲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⑵。

 

5.18子曰:

“臧文仲⑴居蔡⑵,山节藻梲⑵,何如其知⑷也?

 

5.19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⑴三仕⑵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⑵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

“忠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⑶;——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⑷,陈文子⑸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

”子曰:

“清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⑶;——焉得仁?

 

5.20季文子⑴三思⑵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⑶,斯可矣。

 

5.21子曰:

“宁武子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⑵。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子在陈⑴,曰:

“归与!

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⑵。

 

5.23子曰:

“伯夷、叔齐⑴不念旧恶⑵,怨是用希。

 

5.24子曰:

“孰谓微生高⑴直?

或乞酰⑵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25子曰:

“巧言、令色、足⑴恭,左丘明⑵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⑴。

子曰:

“盍⑵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轻字当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⑶”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⑷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⑸。

 

5.27子曰: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28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并为一章,故作二十八章。

6.1子曰:

“雍也可使南面⑴。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⑴。

子曰:

“可也简⑵。

”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⑶大⑷简乎?

”子曰:

“雍之言然。

 

6.3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⑴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4子华⑴使⑵于齐,冉子⑶为其母请粟⑷。

子曰:

“与之釜⑸。

请益。

曰:

“与之庾⑹。

冉子与之粟五秉⑺。

子曰: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⑻,衣⑼轻裘。

吾闻之也:

君子周⑽急不继富。

 

6.5原思⑴为之⑵宰,与之粟九百⑶,辞。

子曰:

“毋!

以与尔邻里乡党⑷乎!

 

6.6子谓仲弓,曰:

“犂牛⑴之子骍⑵且角⑶;虽欲勿用⑷,山川其⑸舍诸⑹?

 

6.7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⑴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⑵至焉而已矣。

 

6.8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9季氏使闵子骞⑴为费⑵宰。

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⑶矣。

 

6.10伯牛⑴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⑵,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1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6.12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⑴,中道而废。

今女画⑵。

 

6.13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⑴宰。

子曰:

“女得人焉耳⑵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⑶,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5子曰:

“孟之反⑴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6.16子曰:

“不有⑴祝鮀⑵之佞,而⑶有宋朝⑷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7子曰:

“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6.18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⑴,然后君子。

6.19子曰:

“人之生也⑴直,罔⑵之生也幸而免。

6.20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⑴,可谓知矣。

问仁。

曰:

“仁者先难⑵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6.24子曰: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5子曰:

“觚⑴不觚,觚哉!

觚哉!

 

6.26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⑴焉。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⑵也,不可陷也;可欺⑶也,不可罔⑷也。

 

6.27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⑴,亦可以弗畔⑵矣夫!

 

6.28子见南子⑴,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⑵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6.29子曰:

“中庸⑴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⑵鲜久矣。

 

6.30子贡曰:

“如有博施⑴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⑵其犹病诸!

夫⑶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朱熹《集注》把第九、第十两章并作一章,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7.1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⑴,窃比于我老彭⑵。

 

7.2子曰:

“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

 

7.3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子之燕居,申申⑴如也,夭夭⑵如也。

 

7.5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⑴!

 

7.6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⑴。

 

7.7子曰:

“自行束修⑴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子曰:

“不愤⑴不启,不悱⑵不发⑶。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7.11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⑴?

子曰:

“暴虎冯河⑵,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子曰:

“富而⑴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⑵,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子之所慎:

齐⑴,战,疾⑵。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冉有曰:

“夫子为⑴卫君⑵乎?

”子贡曰:

“诺;吾将问之。

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

“古之贤人也。

”曰:

“怨乎?

”曰: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

“夫子不为也。

 

7.16子曰:

“饭疏食⑴饮水⑵,曲肱⑶而枕⑷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⑴,可以无大过矣。

 

7.18子所雅言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9叶公⑴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⑵。

 

7.20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⑴。

 

7.23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⑴其如予何⑵?

 

7.24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

文,行⑴,忠,信。

 

7.26子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⑴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⑵,难乎有恒矣。

 

7.27子钓而不纲⑴,弋⑵不射宿⑶。

 

7.28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⑴。

 

7.29互乡⑴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⑵其往也。

 

7.30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陈司败⑴问昭公⑵知礼乎,孔子曰:

“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⑶而进之,曰: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⑷,为同姓⑸,谓之吴孟子⑹。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⑺,人必知之。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子曰:

“文,莫⑴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子曰:

“若圣⑴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子疾病⑴,子路请祷。

子曰:

“有诸?

”子路对曰:

“有之;〈诔〉⑵曰:

‘祷尔于上下神祇⑶。

’”子曰:

“丘之祷久矣。

 

7.36子曰:

“奢则不孙⑴,俭则固⑵。

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篇第八

共二十一章

8.1子曰:

“泰伯⑴,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⑵让,民无得而称焉。

 

8.2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⑴,慎而无礼则葸⑵,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⑶。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⑷。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启⑴予足!

启予手!

《诗》云⑵,‘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⑶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小子!

 

8.4曾子有疾,孟敬子⑴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⑵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⑶矣。

笾豆之事⑷,则有司⑸存。

 

8.5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⑴尝从事于斯矣。

 

8.6曾子曰:

“可以托六尺⑴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8.7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⑴,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⑴。

 

8.9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⑴。

 

8.10子曰:

“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11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8.12子曰:

“三年学,不至⑴于谷⑵,不易得也。

 

8.13子曰:

“笃信⑴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⑵。

天下有道则见⑶,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4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5子曰:

“师挚之始⑴,《关雎》之乱⑵,洋洋乎盈耳哉!

 

8.16子曰: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8.17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8子曰:

“巍巍乎,舜禹⑴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⑵焉!

 

8.19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

“予有乱臣⑴十人。

”孔子曰:

“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⑵,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8.21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⑴,卑宫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