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11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docx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能力方面

(1)尝试将你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2)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探讨”

1、杂交育种

 

从上述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家使用的方法都是――杂交育种,看来你们已经尝试从理论上探索杂交育种的方法了。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组的方案是否科学规范。

(再次出示各小组的遗传图解)

〖评价〗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到位,大家再讨论。

点拨、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就是: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即通过杂交,把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课本的遗传图解就是一个很规范的育种方案,它是以文字的形式,从性状的角度来阐述杂交育种的过程。

同学们在书写时,要依据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原理,把每一代的可能表现型都正确的写出,从杂种第二代就可以选出我们需要的品种。

选育出的新品种必须是纯合子,否则其后代就会因为发生性状分离而失去优势。

这里,同学们可能发现了问题:

隐性性状的品种肯定是纯合子,但显性性状的品种就有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该如何鉴定呢?

如果我们需要的性状是显性性状,育种时就用亲本的杂交后代连续自交,逐步淘汰,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如果我们需要的性状是隐性性状,育种时就从杂种二代中直接选用。

遗传图解有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即用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基因型的方式来表示。

以课本的两个小麦品种杂交为例:

如果小麦中,高产(A)对低产(a)是显性,不抗病(B)对抗病(b)是显性,我们需要的是高产抗病的纯种,假定两个亲本小麦品种都是纯合子,请绘出育种过程的基因型图解。

〖点评〗并示范书写过程如下:

PAABBXaabb

  ↓ ↓

 配子ABab

  ↓ ↓

 F1AaBb

F2基因型 1/16AABB1/16aaBB1/16AAbb1/16aabb

2/16AaBB2/16aaBb2/16Aabb2/16AABb

4/16AaBb

表现型9/16高产不抗3/16低产不抗 3/16高产抗病1/16底产抗病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在F2中高产抗病(一显一隐)品种占总数的3/16。

〖问〗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

那么,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

我们选育出的纯合子新品种――AAbb,在F2所有的后代中的概率是1/16。

哪么它在F2的高产抗病后代中的概率又是多少?

通过上述分析,请给杂交育种下一个合理的定义。

请举出我国在杂交育种方面成就。

综上所述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少困难。

请从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类型,以及育种时间等方面,分析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一般需5至7年),过程繁琐。

这些都是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

有没有更好的育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点呢?

阅读分组讨论听课评价疑问

1.杂交育种蕴含着哪些遗传学规律?

什么是规范的遗传图解?

2.如何推测杂交育种可能的选育过程和结果,培育出的一个新品种,如何判断它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呢?

3.如果我们需要的性状显性该如何选?

如果是隐性呢?

如果又有显性又有隐性呢?

选出的新品种应该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4.有没有更简洁的遗传图解呢?

每人都在作业本上尝试书写,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

〖答〗不可以,因为其中有2/16的植株是杂合体,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答〗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就必须对在F2中所得到表现型为高产抗病(一显一隐)的植株连续自交和育种,逐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就是我们要选育的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子新品种――AAbb。

1/3。

 

杂交育种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就得到新品种的方法。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荷斯坦牛等

讨论回答

2、诱变育种

 

〖提示〗从变异的角度去思考。

并举例说明其可行性。

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介绍了许多诱变育种的方法,请给诱变育种一个合理的定义。

 

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

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

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可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请简单的叙述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提示〗遗传变异规律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有着重要的价值,遗传变异规律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

但是,在某一历史阶段,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性,科学技术总会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技术上的问题得以解决,生产力也随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精讲〗

杂交育种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就得到新品种的方法。

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r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的优点:

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但是,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诱变育种的优点:

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但是,诱变育种的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两种育种方法都为我们创造许多优良的品种,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创造了许多价值,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能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三个国家之一,在作物空间技术育种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

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可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

如:

黑农五号。

2:

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搭载农作物种子,使种子在空间条件下发生基因突变,进行农作物遗传性状的改良。

如:

卫星“87-2”青椒、“航育1号”水稻、“豫麦13号小麦”等。

3:

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对青霉菌多次进行X射线、紫外线照射以及综合处理,培育了高产菌株。

4、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核技术诱变育种,可培育出优良的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品种。

〖定义〗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r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评价反馈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列表比较: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方法、原理、优缺点的异同点。

在作业本上列表比较。

教师随机抽几位同学的表格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点评。

课堂小结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杂交

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生物,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通过基因重组,把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的组合在同一个后代中,从而产生符合要求的新类型。

用人工方法诱发基因实变,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或新类型。

抑制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的数目加倍后不能形成两个细胞。

诱导精子直接发育成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成纯合子。

优缺点

方法简单,容易操作。

不能创造新的基因,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能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改良某些性状,变异性状较稳定,可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发育延迟,结实率底。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缩短育种年限(2年)。

方法复杂,成活率低。

实例

小麦高茎(易倒伏)、抗锈病的纯种与矮茎(抗倒伏)易染病的纯种进行杂交,培育出矮茎抗锈病小麦品种。

青霉菌经X射线、紫外线照射以及综合处理,培育出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作业

课本P101练习

 

八、课后拓展

下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

(1)和

(2)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4)、(5)、(6)、(7)四个品种的过程。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1>和<2>培育出<5>所采用的方法I和II分别称为_______和_______,其培育出<5>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

(2)由<3>培育出<4>的常用方法III是_______;由<4>培育成<5>的方法V称_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

(3)由<3>培育出<6>的常用方法IV是_______,其形成的<6>称_______。

(4)由<2>培育出<7>的方法VI是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育种方式的学科内综合题,根据四种育种方式的育种原理,分步解析如下:

(1)用<1>AABB和<2>aabb培育出<5>AAbb,需分两步走,第一步AABB与aabb进行杂交得<3>AaBb,所以方法I为杂交育种:

第二步让AaBb自交,选出符合要求的AAbb和Aabb两种后代的个体,AAbb和Aabb在外观上无法区别,因此需将AAbb和Aabb再分别自交,观察后代性状无分离者为AAbb,所以方法II为自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2)由<3>AaBb培育成<4>Ab的常用方法是花粉的离体培养,由<4>Ab培育成<5>AAbb的方法是将Ab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即人工单倍体育种。

(3)由<3>AaBb培育成<6>AAaaBBbb的方法,也是用秋水仙素处理AaBb的幼苗或种子,使染色体加倍,AAaaBBbb又被称为多倍体。

(4)由<2>aabb培育成<7>Aabb,可采用射线照射或药剂处理等人工诱变方式,其依据的原理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射线或药剂不能杀死被实验的生物,但能诱发其中一部分个体产生基因突变,使隐性基因a突变为显性基因A。

【答案】.

(1)杂交自交,基因重组;

(2)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缩短育种年限;

(3)人工诱导多倍体,多倍体

(4)采用射线照射或药剂处理等人工诱变方式

【板书设计】

 

小麦高产(A)对低产(a)是显性,不抗病(B)对抗病(b)是显性,选育高产抗病的纯种,假定两个亲本小麦品种都是纯合子。

则遗传图解如下:

PAABB(高产不抗)Xaabb(低产抗病)

  ↓ ↓

 配子ABab

  ↓ ↓

 F1AaBb(高产不抗)

F2基因型 1/16AABB1/16aaBB1/16AAbb1/16aabb

2/16AaBB2/16aaBb2/16Aabb

2/16AABb

4/16AaBb

表现型9/16高产不抗3/16低产不抗 3/16高产抗病1/16底产抗病

 

【习题详解】

一、练习(P101)

(一)基础题

解析:

考察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只要正确理解其原理和过程就能较快得出答案。

【答案】:

1.B。

2.B。

3.基因突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

(二)拓展题

提示:

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遗传图解可参考教科书插图6—1绘制。

优点是育种的目的性较强,能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淘汰不良性状的品种。

缺点是育种周期长,过程繁琐。

二、问题探讨(P98)

提示:

此节问题探讨意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育种方法。

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本节聚焦(P98)

(一)杂交育种的原理是什么?

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就是: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即通过杂交,是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二)什么是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r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三)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杂交育种的优点:

方法简单,容易操作。

但是,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诱变育种的优点:

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但是,诱变育种的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四、思考与讨论一(P99)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这些都是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

五、思考与讨论二(P100)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备课资料】

1、玉米的人工杂交

玉米属雌雄同株植物,雄花生于玉米植株的顶端,雄花穗聚集成圆锥花序,雌花生于玉米植株侧面叶腋处,为肉穗花序。

玉米开花一般是以雄穗散粉和雌穗吐丝为标志,雄穗先抽出,2~3d后开始开花,自上而下依次开花,约需7~8d。

因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通常在开花后第二至四天散粉最多,是采粉的最好时间。

雌蕊花丝(花柱)伸出苞叶后,称为吐丝,一般约为2~5d全部抽齐,花丝一经抽出,其各部位都具有受粉能力,一般可保持十多天,但以第一天至第三天内受粉结实力最强。

同一雌穗不同部位的雌花的发育阶段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进行2~3次人工授粉,才能确保受粉完全。

应该强调的是,这2~3次授粉所取的花粉必须是同一父本雄穗上的花粉,每次授粉后必须将原来的纸袋套好封住,以防其他植株上的花粉混入。

授粉后就进入管理阶段,要经常观察并适时适量的浇水、松土和施肥,以保证玉米植株生长旺盛,子粒饱满。

到收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按父本、母本的类型分门别类的摘取。

摘取后放在不同的纸袋内,并在纸袋上注明被摘取的母本和父本的名称或编号、摘取时间、摘取人姓名,这点对于正确地分析试验结果非常重要。

2、超级稻和中国的超级稻计划

    超级稻是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技术路线选育的大幅度提高产量(大面积推广增产15%)的新型水稻品种。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主要包括南方的超级杂交稻和北方的常规超级稻两大部分。

    

    在世界水稻生产发展的历史上,单产曾出现过两次大的突破。

第一次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矮化育种,即株型改良。

第二次源于上世纪70年代杂交稻的培育成功与推广,即杂种优势利用。

两次飞跃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水稻最高单产一直在550公斤左右徘徊。

      水稻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30%,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40%,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60%。

在中国水稻育种发展史上,单产曾经出现过两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

其主要成就在于通过降低株高,使品种的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

第二次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杂种优势利用。

使中国水稻的产量水平平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产地区突破500公斤以上,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实现水稻单产的再次突破,农业部于1996年率先立项支持“中国超级稻育种及栽培体系”项目,确立了常规稻和杂交稻并举、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着力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注重改善稻米品质、增强病虫抗性和生态适应性,并提出了“最高单产2000年达到700公斤(一期)、2005年达到800公斤(二期)、2010年达到900公斤(三期)”的研究目标。

以促进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飞跃,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3、品种的定义

作物品种起源于野生植物,在野生植物中并没有品种之分。

人类在栽培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选择和培育,使野生植物的性状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才培育出各种作物品种。

品种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而创造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遗传性比较一致的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类型。

品种是一种经济上的类别,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实践中经人类选择、培育而得,能适应一定的自然、饲养或栽培条件。

作为品种的生物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栽培条件下,在产量、品质、生育期、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并能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稳定性。

4、杂种优势与杂交育种的区别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亲本个体相互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杂种优势具有以下特点:

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单独表现突出,而是许多性状综合表现突出;杂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双亲的遗传差异和互补程度;亲本基因型的纯合程度不同,杂种优势的强弱也不同;杂种优势在F1代表现最明显,F2代以后逐渐减弱。

杂种优势在性状上表现为不同类型,如营养体发育较旺的营养型、生殖器官发育较旺的生殖型和对外界不良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适应型。

育种实践上,人们常利用杂种优势获得较好的经济性状。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用马和驴交配而获得体力强大、耐力好的杂种—骡,首创了利用杂种优势的先例。

杂种优势在植物中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杂交种F1会有优势呢?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人们从多个方面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是:

一般来说,多数显性基因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而相对的隐性基因不利于生长和发育。

通过杂交,亲本双方带入子代杂合子中的显性(有利)基因掩盖了隐性(有害)基因,因而表现出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杂种优势。

杂交育种通常是指把不同遗传类型的动物或植物进行交配,使优良性状结合于杂种后代中,通过培育和选择,创造出新品种的方法。

它是动植物育种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杂交育种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品种间杂交(两个或多个品种间的杂交),其次是远缘杂交(种间以上的杂交)。

生产上,常常把用杂交方法培育优良品种或利用杂种优势都称为杂交育种,事实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杂交育种过程就是要在杂交后代众多类型中选留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一步培育,直至获得优良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不仅要求性状整齐,而且要求培育的品种在遗传上比较稳定。

品种一旦育成,其优良性状即可相对稳定地遗传下去。

杂种优势则主要是利用杂种F1代的优良性状,而并不要求遗传上的稳定。

作物育种上就常常在寻找某种杂交组合,通过年年配制F1代杂交种用于生产的办法,取得经济性状,而并不要求其后代还能够保持遗传上的稳定性。

5、太空育种简介

太空育种主要是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条件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发生变异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经历过太空遨游的农作物种子返回地面后再进行种植,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而且品质也得到提高。

我国从1987年开始太空育种。

1987年8月5日我国发射的第9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了青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开始了我国太空育种的尝试。

至今,我国已先后8次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

经过太空育种的青椒、番茄、黄瓜、水稻等作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

美国曾进行过玫瑰的太空育种,希望获得玫瑰油产量高的突变体;俄罗斯曾经进行过圣诞树的太空育种,现在大面积种植在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地区,从太空回来的圣诞树长得非常高大。

6、核技术诱变育种

核技术诱变育种是近些年来高新技术应用于植物新品种改良成效显著的新途径之一。

研究和实践证明,核辐射诱变技术可大大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在较短的时间里,创造出为育种目标所需要的种质材料,有的可直接利用成为新品种,有的则间接利用,成为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育种的亲本材料。

    以核技术为核心植物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这项技术能够诱发出各种有用的突变基因,有时能诱发产生自然界稀有的或未曾有过的或用一般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新类型、新性状、新基因,特别是在现在种群资源库中极为缺乏新的基因、当前遗传资源日益枯竭的状况下,采用诱发突变的方法来对已消失的有用的基因进行人工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能够在原有遗传背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使植物体出现新的有用性状的变异,也就是较易诱发点突变,可在较短时间内使植物改良,从而缩短育种进程,提高作物改良效率。

第三,能够适用于杂交育种所不能适用的营养繁殖植物、无融合生殖植物。

第四,能够诱发出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上的变异,促成易位系及非速倍体的发生。

第五,与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结合,可促成原生质体非对称细胞融合,提高外源基因整合程度,提高转化效率。

所以说,植物诱变遗传操作技术是创造新种质、选育新品种的有效途径,因其具有突变的“创新”优势,是常规技术难以替代的育种新手段,是现代育种技术的有力拓展,在作物品种遗传改进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核辐射诱变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拓宽和发展。

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就非常重视利用核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进行植株遗传改良,近年来他们组织的20多项国际协作研究项目,大多数是核技术与远缘杂交、离体诱变、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结合,进行以高产、优质、多抗为目标的遗传改良或对主要和重要的突变基因进行鉴定、分离与克隆研究,利用离体与突变技术进行种间或属间的基因转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与绘制突变体的基因图、定位突变基因等。

总之,不断创新的分子生物技术为核心技术遗传改良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核辐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科学家们已经为植物诱变遗传操作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目标:

2005年前,利用核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诱发筛选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优质、多抗(抗病虫、抗逆境等)、雄性不育等优异新种质、新品种20~30个,其产量较推广品种提高80%~10%。

扩大应用生产面积1亿亩,增产粮食30~40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

到2015年,利用核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创造主要农作物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优质、多抗、超高产突变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