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35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地理 生物上册知识点.docx

初一地理生物上册知识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

0°--30°;中纬:

30°--60°;高纬:

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等

③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④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⑤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利用生物高科技的技术有:

试管婴儿,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食品。

2、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不具备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①观察

②调查

③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探究实验

调查的一般步骤:

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

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

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

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水面150米以下水层中几乎没有植物生存,主要是因为缺少阳光,移栽植物后出现萎蔫现象主要是由于缺少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最常见的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实验变量是:

光。

对照组是阴暗处的一组,实验组是明亮处的一组。

对照实验变量只有一个。

探究实验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阳光、水、空气、温度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因为缺少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箭头指向取食者或被捕食者。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人类活动要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超过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主要部件是目镜和物镜。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光线弱时使用大光圈;

反光镜: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

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

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

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物镜,镜筒上升时眼睛看目镜。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4、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三、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

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支持、保护;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

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

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

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

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

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

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

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

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

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

根、茎、叶;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根、茎、叶的分化。

如:

水绵、海带、衣藻。

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

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

如:

墙藓、葫芦藓。

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

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

形成煤

裸子植物:

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

如:

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如:

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2“春水绿如染”中的“绿”指藻类植物。

鱼缸内壁的绿膜指藻类植物。

3“苔痕上阶绿”和“应怜履齿印苍苔”都指苔藓植物,大树一侧树皮上的绿色植物是苔藓植物

第二节种子植物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在玉米种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变蓝的是胚乳,因为胚乳内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2、将胚的各个部分(胚芽,胚轴,胚根)都连在一起的是胚轴。

3、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4、被子植物(桃树)与裸子植物(松树)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

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

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期的。

大多数种子萌发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时一定提供适宜的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

发芽率达到90%以上的种子才能播种。

2、种子萌发时最先发育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然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玉米)或子叶(菜豆),所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同时萌发。

早春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种子早萌发。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1、根的生长靠

①分生区增加细胞数量

②伸长区增加细胞体积。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市有分生区细胞过度来的。

绿丝绦指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

2、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含钾的。

施肥时应适量施肥,并及时浇水且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少量化肥。

土壤浸出液比蒸馏水多了无机盐。

3、含氮无机盐使枝叶繁茂,如白菜多施氮肥;含磷无机盐促进花开放,使果实种子提前成熟;含钾无机盐使茎杆健壮,促进淀粉形成。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1、形成果实的四个生理过程:

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2、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3、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有精子。

4、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租成,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胚珠内有卵细胞。

5、花粉由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6、花粉萌发成花粉管的条件是受到柱头黏液的刺激。

7、受精结束后能够继续发育的只有子房。

8、果树开花季节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会造成果树减产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可通过仍供辅助授粉来解决。

9、一朵花开放后却没有结出果实,可能的原因有

①它是雄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

②没有传粉

③没有受精

④雌蕊被害虫吃掉了。

10、

①玉米果穗上缺粒现象是因为传粉不足或没有受精

②黄粒果穗上夹杂少量白粒是因为传粉时有些白粒玉米的花粉传到了黄粒玉米的柱头上

③瘪粒是因为营养供应不足或光照不足。

11、我们吃的农产品苹果葡萄、西瓜、葵花子、豆角、玉米、小麦都是果实;蚕豆、绿豆、芝麻、花生豆、西瓜子、杏仁都是种子。

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活需要水

1、菜农卖菜时往青菜上洒水是保持新鲜,防止青菜萎蔫软缩。

2、对植物分布影响最大的是水。

施完肥后要及时浇水时因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吸收和运输。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植物主要靠根吸水,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大量的根毛能增加吸水的面积。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土壤溶液→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花、果实、种子的导管→气孔→大气。

3、茎的结构:

外部是韧皮部,韧皮部内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内部是木质部,内有导管,能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中间是形成层,它能不断的分裂(属于分生组织)产生的细胞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使茎能逐年加粗,没有形成层的茎,不能逐年加粗(如竹子)。

4、保证移栽植物成活的措施有:

(1)固定树干,减少晃动;根部带土坨(保护幼根和根毛)

(2)选择阴天、雨天、或傍晚移栽;剪去一部分枝叶;给植物遮荫(降低蒸腾作用)(3)及时、适当浇水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叶片的结构:

由上下表皮(保护组织)叶肉(营养组织)叶脉(输导组织)构成。

制作徒手切片时,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的目的是避免细胞失水

2、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保卫细胞能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

气孔白天张开,夜晚大多关闭。

陆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在下表皮,水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在上表皮。

3、蒸腾作用的意义:

促进水、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相当于拉力);降低植物体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是温度,湿度。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点

1、光合作用概念:

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储存着能量)

条件:

光能。

场所:

叶绿体。

原料:

二氧化碳、水。

产物:

有机物、氧气。

实质:

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包括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和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

意义:

为生物提供营养、氧气、能量来源,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

应用:

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利用率。

2、呼吸作用概念:

生物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场所:

是活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的。

原料:

有机物、氧气。

产物:

二氧化碳、水。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意义:

为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3、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⑴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目的:

使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耗尽)。

②选叶遮光并光照。

③隔水加热,酒精脱色。

(目的:

使叶绿体溶解到酒精中)。

④清水漂洗滴加碘液。

⑤清水漂洗,观察现象。

(未遮光的部分变蓝)。

⑵实验结论:

①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有机物—淀粉;

②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若将上述实验步骤

②改成:

将叶脉切断,其它步骤均不变,会发现滴加碘液不变蓝,结论是: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