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89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5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5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卢龙县中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单位: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学科组(年级组):

五年级语文

时间

地点

办公室

主备教师

逯叶

参加领导

程春梅

辅备教师

杨春艳马辉宋素娟

备课单元

及题目

第一单元:

走进西部

本学期本单元

(1)次活动

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20个生字,会认、会写、会用;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27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7.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主备预案详说

辅备修改意见

确定初案框架

本单元以“走进祖国西部”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西部的建设与发展,了解西部的文化与风情。

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走进祖国西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情感。

《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得益彰。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

《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草原》预案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

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二是精笔细描,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

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等。

《丝绸之路》预案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

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

2.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可以先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教师适时做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适合学生朗读。

教学时,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尤其是文中对中国同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境如在眼前,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而介绍史实时语句严谨,逐项陈列,朗读时宜清晰自然。

4.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如,“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5.要激起进一步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丝绸之路的故事,并安排时间讲一讲。

《白杨》预案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

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

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

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着名诗人艾青的作品。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预案

1.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认识到对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还可以在地图上找一找全长1142千米青藏铁路的线路:

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结构。

2.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要求:

“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

在交流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

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建设者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奋战在千里工地。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铁道兵”面前,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

他们不惧生命危险,克服了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这样的恶劣气候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他们以科学和创新精神,解决了冻土层和极度缺氧的世界级难题。

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到,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高昂,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3.作者在表达上感情浓郁,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文中有许多感叹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或建设者们怎样的情感。

4.还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5.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相关情况。

时间

2014年月日

地点

五年级办公室

主备教师

宋素娟

参加领导

程春梅

辅备教师

杨春艳逯叶马辉

备课单元

及题目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本学期本单元第

(1)次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窘、绞”等生字,会写“痴、愧”等生字,正确书写“牧童、祸患、幼稚”等词语。

2、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牧童》。

积累有关童年生活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5、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摘抄感动的语句。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单元重点:

1、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的表达。

单元难点: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把握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主备预案详说

辅备修改意见

确定初案框架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

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

童年?

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古诗词三首》预案

1.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

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

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

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再比如《清平乐?

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4.加强朗读和背诵。

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

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5.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

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6.课外,可让学生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次主题语文活动,把学生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进行交流,激发学生读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7.教学本课生字,可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扎实地写好生字。

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剥”读bāo。

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预案

1.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第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然后思考:

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

充分自学后,小组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读文,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第三,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可以先说说哪一部分为重点部分,然后把这一部分朗读给同学听,同学们进行自由评价。

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两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这种感情。

3.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

“卸”9画,第7笔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4.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也可以集体阅读《城南旧事》的片段,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祖父的园子》预案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童年的发现》预案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

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

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

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3.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

学生可能提出“做梦飞行真的是在长身体吗”“老师为什么误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

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4.要重视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

要注意指导对发现过程的朗读。

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5.对于选做题,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说一说。

重点说说发现的过程。

6.关于写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笔画简单的“汁、亏”两字,不能写得过于单薄;并且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总结书写规律,如“胚、臂”两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月”的写法也不同。

结合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书写规律。

《儿童诗两首》预案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就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读《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等,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我想》一诗的朗读,要读出幻想的意味,边读边想象,才能入境;对《童年的水墨画》一诗,要读出诗的意境。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评读,互相取长补短。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对于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学生对儿童诗感兴趣,可以举办儿童诗朗诵会、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几首儿童诗,拓展阅读,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时间

2014年3月17日

地点

五年级办公室

主备教师

杨春艳

参加领导

程春梅

辅备教师

宋素娟逯叶马辉

备课单元

及题目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本学期本单元第

(1)次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4、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单元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和表达艺术。

2、通过学习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积累优美的语言。

单元难点:

1、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

2、了解不同体裁表达方式,在学习中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主备预案详说

辅备修改意见

确定初案框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如文言文《杨氏之子》,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