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40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docx

七上第二单元名师教案

备课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名师教案

阅读(137)      评论(0)        发布:

王京海 分类:

七上二单元 发布时间:

2017-09-2206:

28:

09

 

5.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的。

2.领悟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感受到母爱的熏陶。

3.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

每一句歌词都是一个你熟悉的生活片段,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饱含着母亲的爱。

从同学们深情的眼神里,我相信你们一定从画面中找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

母爱是人们恒久歌颂的主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就用文字表达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一、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初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

怀念。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秋天的故事。

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就是因秋天的故事所引发,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

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

2.读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是啊,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

但他却没有了双腿,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

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

也请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

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

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

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

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明确:

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让儿子的“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2)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3)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

”――动作描写表现母亲的惊喜。

(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抓”写出母爱的坚定与执着。

2.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  三个“悄悄”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耐心、细心,母爱的小心翼翼!

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

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

母亲的爱——用心良苦!

3.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

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体会母亲所说的“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的含义。

母亲的疾病,让她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

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

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二、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1.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后,那和母亲有关的秋天的故事,就深刻在心中,化作无比的怀念。

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

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这深深的怀念,让他懂得,好好活,不仅仅要有坚韧的意志,而且要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人生的另一种享受——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2.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

感到他活得痛苦吗?

那究竟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

3.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

从他们的感人故事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没有人能改变,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在困境中找到另一种生命的延展,用坚强的意志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好好地活着。

结束语: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打击。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要好好活着,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活出生命的高贵。

 

 

6.散步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

决定权在谁?

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

(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

注意“熬”字。

)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决定权在我。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用“我喜欢,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

________。

”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

我:

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

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

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

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美好。

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

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

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

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

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

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

“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一句很美,美在:

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

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

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这两句美在:

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

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一句很美,美在: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

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

不能互换。

“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

“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

比如: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

例如:

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

“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

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

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

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

“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

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

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

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7.散文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金色花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

朗读课文时,我们要读准字音。

3.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一个小问题:

 

A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

(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

母子情深)

2.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

先聆听老师读一遍诗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听一听感情基调,注意其舒缓、温馨、深情。

3.学生自己朗读。

注意以下句子。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调皮,快乐。

)(教师提示,学生读。

②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焦急,我调皮。

)(学生分析,学生读。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爱怜,责怪。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调皮,撒娇。

)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

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

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

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

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

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的句式来做恰当描述。

发挥集体的智慧,比一比哪一组描述得最美。

3.齐读诗歌,再次品味画面美。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

这些美都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

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

(儿童、成人、老人?

)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喜爱、憎恶?

赞美、贬抑?

)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

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人们←→花儿母亲←→孩子) 

小结: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板书“爱”。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___”来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如: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总结语: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

因为他沐浴着母爱。

爱是交流的。

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所以: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荷叶 母亲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于母爱的语句。

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也用文字赞美母爱,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去感受母爱的芬芳。

一、读“荷”,说印象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全文。

《荷叶 母亲》一文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由雷雨中荷叶对红莲的覆盖、遮挡,联想到自己被母亲关爱、呵护,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再读课文,各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

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

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谈触动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二、品“荷”,赏语言

1.本文主要描写的事物是:

“红莲”。

作者一共几次写到红莲?

作者每一次看红莲时的自然环境和红莲的情景是怎样的?

作者的心情如何?

学生讨论后归纳列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雷声大作,雨愈下愈大

雨肆意地下着,大荷叶慢慢倾侧了下来

雨势并不减退,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水珠

红莲

开满亭亭

左右攲斜

被大荷叶覆盖

不动摇

心情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

深深受感动

 

2.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世上至善至美的亲情,美丽的景和感人的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你认为哪句话写得美?

找出来赏析一下。

如:

①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开满”和“亭亭”写出花开得很精神抖擞的样子,富有生命力。

  ②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

(“繁密”写出了雨下得急,“攲斜”写出了红莲不堪风雨侵袭楚楚可怜的样子。

 ③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荷叶为保护红莲而显示的勇敢坚强精神,也让人感到在荷叶的保护下,红莲安全了。

教师总结:

作者借景抒情,景因情而更美,情因景而更真。

3.体会“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几句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直接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三、悟“荷”,感诗情

  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

于是,作者在文中不由地发出了深情的呼喊,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

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

心中的雨点就如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

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四、仿“荷”,抒真情

用“母亲是  ,我是     ”写一句话,赞颂母爱。

示例:

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结束语:

  回顾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诗歌思想感情要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懂得了运用描写具体形象来传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知道了母爱伟大,母爱圣洁,母爱永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愿有一天当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国辽阔的蓝天时,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8.《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

“万千的使者╱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幼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一、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两篇短文,注意在原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稍作点拨,注意以下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

②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二、悟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同学讨论,完成以下练习。

1.《咏雪》问题组:

①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儿女:

子侄辈。

现在专指儿子和女儿。

②《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结合原句体会,明确: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

③太傅对于谢朗、谢道韫的两个比喻未作出评价,只是一笑而过,你认为太傅的态度如何?

可以有三种看法:

对两个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