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档素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185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文档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文档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文档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文档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文档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长文档素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文档素材.docx

《长文档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文档素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文档素材.docx

加入WTO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肖兵

前言

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需矛盾,也将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重组,21世纪的人才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战略目标

由人口与经济边际效益模型可知:

在一定物质资源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口规模较小时,边际效益递增;随着人口的增长,当超过一定规模时,边际效益开始递减;当人口继续增长,出现人口过剩时,边际效益就变成了负值。

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人口过剩的状态,人口规模过大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如何才能放下包袱,化劣势为优势?

一是要利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服务业,说白了,就是尽量让其他国家去承担物质生产的国际分工,我们来承担服务的国际分工,这样就可以实现我国人口的相对减少(注意这种相对减少并不需要向外移民)!

而不会象计划生育等实现人口绝对减少的政策那样,带来人口老化、人口素质负增长(受教育较多、素质较高的人更倾向于晚婚、晚育甚至不要孩子)、情感危机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另一个就是要大力发展以教育为核心的人才产业,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使我国人口规模过大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

作为人才产业的核心和根本基础的教育,本身就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才产业一旦树立起国际品牌,中国一旦成为全球人才生产、供应和国际输出的基地和中心,将为中国教育产业发展提供极大的商机,使之成为中国服务业极好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也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要推动服务业发展,归根到底面还是要发展人才产业。

综上所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定位应该是:

发展人才产业,树立中国人才的国际品牌,使中国成为未来全球人才的生产、供应和国际输出中心。

人才产业的特点

人才就是具有某方面突出特点和优良素质的人力资源。

人才产业也就是人才生产、供应相关产业,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3.1.具有民族文化屏障

由于民族的信仰、文化、传统、习俗、语言等形成的凝聚力和认同心理,使人在其本民族文化环境中工作、生活会觉得最适应,使其能动性、创造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在其他环境中则会感到不适应,大大限制其潜能的发挥。

从而对外民族企业/国家利用该民族人力资源形成了天然屏障,这就是民族文化屏障。

正是由于这种屏障的存在,使一个企业可以拥有其全部资本,却不能拥有它的员工,人力资源其根本上是由其祖国(本民族)所拥有的,其次才被企业所雇佣。

民族文化屏障在文化差异大的国家之间较为明显,反之在文化差异小的国家之间就不明显,而在欧、美国家之间更是几乎不存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具内涵,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外民族间有很明显的天然民族文化屏障,这使中华民族的人才不论居住在哪个国家、为哪家企业工作、甚至不论国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希望为祖国效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产”的人才没有流失之虞。

3.2.人才生产投资大、周期长

众所周知,人才生产的基础性活动——教育是一种资金密集型活动,之后的培训、再教育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优秀人才更是“广种薄收”,可遇不可求,其成本更高。

一个人往往要经过10多年的基础教育、4~10年的高等教育、多年的工作实践、培训和再教育,才能成材。

俗话说的好: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这就使我们一旦在人才产业上取得领先,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很难追赶或模仿。

3.3.人才产业收益期长

由于人有自我完善、提高的能力和倾向,人才一旦培养出来后,国家将长期受益。

此外,由于其对子女的熏陶及培育子女的天性,会带动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3.4.人才最具活性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人力资源都是最具活力的竞争要素。

无论是资本、还是所谓的知本,无论是管理、还是科技,最终都要附着在人力资源上或者由人来驾御才能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人才产业有这些特点,使之最适合、也最应该成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实施人才产业战略的天时、地利、人和

4.1.天时

4.1.1.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良机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们发展人才产业战略创造了良机:

随着中国加入WTO,关税壁垒逐步消除,实现产品与服务国际间自由贸易,将使我国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

拥有极其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拥有13亿人口的极具潜力的大市场、多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加工组装制造业颇具基础和规模。

入世后,随着我国法律、政策、政府行为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将对外资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中国有可能继二战前的“英国制造”、二战期间的“美国制造”和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制造”后,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满足于让外资企业利用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出大量产品,然后向这个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倾销,那么“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对中国而言,就只是意味着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外资对廉价劳动力的掠夺和大量利润的榨取,而与当年建立在领先的技术、先进制造加工工艺和管理创新基础上的“英国制造”、“美国制造”、“日本制造”有天壤之别!

只有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契机,以成为“制造加工中心”为过渡,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人才产业,培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蛙跳式的发展。

一方面,由我们生产人才,提供给进驻中国的世界优秀企业使用,可以做到质优价廉,成本远远低于从发达国家派遣,而且这些人才对中国本土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有利于世界企业拓展在华业务,正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在为国际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廉价人才的同时,也使中国人才有机会深入到国际优秀企业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去学习、消化别国的先进技术、工艺、管理经验,经受实践的锻炼,使他们真正的掌握了国际上最领先的技术、先进的制造加工工艺、精良的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改造,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

也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的“中国制造”。

4.1.2.服务行业兴起的良机

服务业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1世纪服务业发展的水准将是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只需要部分人从事物质生产,就可以为全部人口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这样,必然引起社会重新分工,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向服务业大转移,去为人们创造精神享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物质生产本身也附着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价值(如售后服务、个性化制造等)。

将来,服务业的发展将远远超过物质生产,在国民收入(GNP)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据有关统计,目前美国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0%,服务业创造产值占美国GNP的70%,据预测,到2001年美国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例将达到88%。

显然,服务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有着比传统的制造加工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没有环境污染,不会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依赖的恰恰是我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此,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实施“服务产业战略”,在服务业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应重视其中科技含量较高的IT(软件业)、教育、通信、金融、医药健康、物流(运输)、旅游、环境等服务行业。

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远程教育、网上银行、网上商场等新型服务不断涌现,服务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所需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的人才产业的开发和大量投入,正是顺应了服务业兴起的时代潮流。

作为“人才产业”战略的核心和根本基础的教育产业,本身就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兴起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意味着人才产业的美好前景。

知识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产业都比较发达。

如美国教育产值就排到了各项产业的第三位,仅教育服务一项,每年创造的收入达2000亿美元,约提供了200万人的就业机会。

美国目前垄断了世界教育市场份额的30%~40%。

4.1.3.中国经济20年持续飞速发展的良机

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却一支独秀,近20年来保持持续飞速发展,中国国内政局空前稳定,为人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政治环境保障。

尽管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使人均教育投入仍很不够,但中国持续十年来,每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带动了教育投入的快速增长。

99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3349.04亿元,比98年的2949.06亿元增长13.56%。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87.18亿元,比98年的2032.45亿元增长12.53%。

4.2.地利

4.2.1.需求最旺的人才市场

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和13亿之众的人口,已经形成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庞大的教育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大批国际企业的涌入、中国国内企业的发展、中国人才品牌的树立,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人力资源的需求,使中国成为全球需求最旺盛的人力资源大市场。

巨大的市场需求反过来又会拉动、刺激我国教育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吸引大量外资投入我国教育产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使我国人才生产走入良性循环。

4.2.2.最大的人才原料产地

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土地富饶、资源丰富,殊不知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巨大的人力资源宝藏才是中国最大的优势和财富。

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举世闻名,人口达13亿之众,是全球最大的“高质人才原料”的盛产地!

我国坐拥这样一个人才原料宝藏,同时又处在最广阔的人力资源市场之中,可谓占尽人才产业发展的地利。

4.3.人和

4.3.1.最广泛的大众基础

中华民族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更使得中国父母们不惜代价的投资,这种投资目前仍呈快速增长趋势。

有报道说,20世纪90年代初,宜昌市居民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年人均为128.28元,到90年代末,这笔费用已增长到697.7元,比过去增长了4.4倍,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同期相比,却只增长了1.64倍。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市居民仅主动性支付子女教育费用(即家教、各类补习班、择校费等)年人均就高达777.38元。

调查表明,城镇居民将家庭30%以上的储蓄准备用于子女教育投资,教育消费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成为城镇居民增长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

4.3.2.最庞大的“教育机器”

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机器,9年义务制教育、高中/职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社会办学、私立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已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教育体系。

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还存在种种弊端,但我国基础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较适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和智力特点,仍不失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与教育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从培养人才总体数量规模上来说占优,尽管没有世界顶级高等院校,但也培养了不少世界级科学家和优秀人才。

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优秀民营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也为中国人才生产作出了贡献。

此外,海外教育机构、大量进驻中国的外企成为了我国人才产业的“外援”。

由于中华民族天然的民族文化屏障的作用,使海外培养的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移民最终成为“海归”,回来为国效力。

中国实施人才产业战略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5.1.加入WTO及教育产业的开放将带来激烈竞争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三条中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该条款涉及各级各类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在WTO的一百四十三个成员国中,目前已有四十个国家签署了该协定。

中国开放教育产业是迟早的事情。

面对开放将带来的教育产业激烈的竞争,逃避是没有可能的!

只有积极主动、趋利避害,利用外资来发展自己,才是出路所在。

在开放我国教育产业时,应把握几个基本原则:

①牢牢控制住基础教育领域不予开放,禁止任何形式的外资介入!

这关系到教育主权、办学方向、教育观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敏感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包括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职高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期,也是民族文化屏障形成期。

如果让国外教育资金介入基础教育,与我们争夺人才幼苗,那我们的人才产业战略就会失去基础和自我保护的屏障!

②适度开放高等教育(如研究生以上的高等教育)领域。

高等教育期是受教育者民族文化屏障的成熟期,因此仍需对外资合作的方式、课程内容、营利程度有一定的限制,以保护本国教育机构,保障教育主权和办学方向符合我国政治要求。

③完全开放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技术培训、证书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

包括:

允许和鼓励海外机构及民间资本独资、合资办学,取消某些领域教育活动的营利限制,放宽出国留学政策及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以商定、对等方式与其他国家互相承认学历、学位等,开放教育相关产业,如教育仪器、学具、图书、软件、玩具等产品生产。

④提高本国教育机构办学能力和质量,尽量吸引本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生源在我国消费教育服务。

但也不限制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出国留学,应该看到,由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保护屏障已经形成,出国学成之后,最适合其发挥才能的地方仍旧是国内,出去是短暂的,待国内法制、社会、企业环境与国际接轨后,我们将迎来人才的回归。

5.2.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总体素质不高

中国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总体素质不高,丰富的人才原料宝藏处于无人开采或处于低水平、粗开发的状态,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不改善这一现状,中国及中国企业难以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获胜。

对策:

“人才产业战略”正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良策。

5.3.人才产业资金缺乏

中国教育投入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很低。

9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79%,98年仅为2.55%,远远低于有些北欧国家的8%,甚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2%)。

1999年美国的教育投入达到6350亿美元,而我国的教育投入3349.04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六分之一。

对策:

要用西部大开发似的战略眼光,制定我国人才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拨款,立法保障教育投入,有原则地开放我国教育产业,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鼓励外企投入职业技术培训,发行教育债券和彩票,制定优惠政策等全方位手段,来拉动我国人才产业的新一轮投资热潮。

5.4.人才外流

入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来往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将会进一步加剧。

由于我国人才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人才外流的情况严重。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一方面,面对入世的挑战,我们的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在与国际企业的竞争中将会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人才很受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的欢迎,我国人才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很多人担心我们培养了大量人才,却都流往国外或外企,成了“为他人做嫁衣”。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①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却一支独秀,保持长期持续、飞速发展,造就了中国旺盛的人力资源需求,加上人才的民族文化屏障的作用,近年来人才流失逐渐减少,人才的回归却逐渐增加。

②流出去的人才往往几年后又带着成果、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回来。

③即使没有回来的也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祖国发展出力。

中国人力资源总数为7.l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0%以上,试想,如果作为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的世界企业500强中,有30%以上的重要管理岗位上都是中国人,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将处于何等有利的地位?

和自然资源不同,人才不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人才是我国人才产业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上畅销是一件大好事,有谁会为自己的产品畅销而担忧呢?

另外,由于民族文化保护屏障的客观存在,尽管人才可以流动,但却是有归属的,我们的人才归根到底人才还是属于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

没有必要总把人才外流当成心头大患!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人才的外流,必须建立健全人才机制,通过发展事业、优化环境、改革制度、提高待遇、增进情感来吸纳和稳定人才。

此外还要牢固把握基础教育,有效建立民族文化屏障;发展人才产业,提供足够的人才“产品”,彻底满足世界的人才需求。

中国实施人才产业战略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中国人才产业战略究竟能不能获益,又如何获益呢?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

①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②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快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

③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④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率,因而也是劳动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

⑤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人才也是一种资本(有人称之为“知本”),拥有雄厚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本,和拥有物质资本一样,有多种获益途径,如:

可以在生产经营中发生增值;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技术入股、海外创业等各种方式投资增值或输出到别国,形成与国际(物质)资本输出类似资本输出效益;可以转化为物质资本等。

新型的人才服务,如人才银行(人才储蓄、人才借贷)、人才租赁、人才团队租赁等,将为人力资本开辟更多的收益途径。

此外,人才产业战略将带动作为其核心基础的教育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力的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还有,一旦中国因人才产业战略的实施,成为了世界人才生产、供应和国际输出中心,由于民族文化屏障等因素的作用,中国及中国企业无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中国企业在世界人才争夺战中将占据天然有利的地位。

结束语

中国近20年来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不景气而中国经济一支独秀,911事件爆发,21世纪全球局势一连串变化,带给中国一个赶上世界强国的良机。

在新世纪的机遇面前,谁拥有了发达的人才产业,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之源,也就拥有了抓住机遇的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