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38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富阳二中2015学年高二九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写上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3.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惊愕(è)拙劣(zhuō)瓜葛(gé)缴械(xiè)

B.肇事(zhào)恫吓(dòng)抽搐(xù)桎梏(gù)

C.粗糙(zào)笞刑(chī)针砭(biān)

沉湎(miǎn)

D.卓越(zhuó)玉砌(qiè)伺候(cì)旋风(xu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上的玫瑰花妆饰有独枝和花束两种构图方式,后者花卉与枝叶并存,能够凸显出花卉图案大气、富于变化的特点。

B.2014年1月以来,卢布汇率持续下跌,俄罗斯央行多次使用外汇储备入市购买卢布,希望以此捍卫卢布汇率,但依然无计于事。

C.“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使用河南实验中学的信笺、落款为顾姓人的辞职信,寥寥10个字,经网络传播后引发了众人关注。

D.“燕子传言莺送信”,过了春分就是情牵意惹的清明了;清明节,细雨纷纷,烟蔼袅袅,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有郁郁葱葱的绿树幽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田锋回头看了一眼被自己甩在后面的其他选手,微微一笑,并依靠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自豪,向终点线奋力冲刺。

B.据这家慈善机构最后的统计,这次为残疾儿童捐款数量最多的并非那些大方之家,而是生活在底层的许多普通的市民。

C.人家叫伽西莫多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

,他照着做了。

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

D.在日本今年举办的世博会上,张宁与小学同学不期而遇,二十年后他乡相遇,一见如故,两位老同学激动万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C.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D.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B.①②④⑤③C.①④②③⑤D.④①②⑤③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

小说情节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彩斑斓,富有感情。

B.《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诗题中“行”意为歌行体,“行”属古体诗。

本诗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在音乐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方面,十分成功。

C.戏剧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依剧情繁简可分独幕剧和多幕剧;依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喜剧、悲剧和正剧。

《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是现代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D.唐宋的诗人词客喜欢在字号中使用“居士”,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等等。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

超过25个字。

(3分)

4月16日新京报讯:

根据对10多万名网友的调查,有近7成的网友每个月上网资费为50元至200元,其中,三成多网友每月上网资费在100元至200元之间。

而与之相对应的调查显示,73.6%的网友表示每个月可以接受的网费在50元以内;能够接受100元至200元上网费的,只有3.6%。

8.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3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二、现代文(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古代的“书籍之路”

何谓“书籍之路”?

这要从“丝绸之路”谈起。

“丝绸之路”的说法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

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

而东亚文化交流的模式,我曾提出当是海上的“书籍之路”。

当西方人坚信丝绸是从“羊毛树”上采集而来时,日本列岛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了。

追溯中日古代历史,持续性、大批量的丝绸交易未曾出现,其影响甚至不及陶瓷。

日本从630年开始派出遣唐使。

贞观五年(631),第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时。

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意欲得到什么呢?

《旧唐书》已经给出答案:

“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遣唐使源于遣隋使,据《经籍后传》记载,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

“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

”隋唐一代,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的典籍究竟有多少?

9世纪后期编撰的《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辑入汉文书籍1579部17345卷,其数量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

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议存的“佚存书”。

唐末至五代,中原动乱,典籍散毁严重,吴越国王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

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宗教文,复还中国”。

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

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璧西归。

“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

但是,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也已经腐朽而不堪穿用;而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

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

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更多地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

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9.下列对“书籍之路”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籍之路”是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隋唐使买求“文书宝物”泛海而还之路。

B.“书籍之路”是始于隋延至清,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的汉文书籍海上往返之路。

C.“书籍之路”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汉文书籍生存时空的“佚书回归”之路。

D.“书籍之路”是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之路。

10.对于“书籍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区别,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由中国通往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书籍之路”仅限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

B.“丝绸之路”输送的丝绸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书籍之路”输送的书籍却可以惠及后代。

C.“丝绸之路”使中西方在贸易交往中互惠互利,“书籍之路”则从根本上影响中日文明进程。

D.“丝绸之路”已成定论,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书籍之路”则是作者提出的新见解。

11.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列岛的先民早就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可见“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

B.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既不是丝绸也不是陶瓷,而是当时传到日本的书籍。

C.“丝绸之路”和“书籍之路”的区别不限于地理特征,而应该是根植于更深的文明内核。

D.“书籍之路”在中日两国之间呈往返环流之状,从而使大量汉文典籍得以保全和延续。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13分)

苔痕

司马中原

若说记忆也有颜色,我的记忆便改以柔黯的苔绿作为底色了罢。

为何那样执着地偏爱苔藓?

一时很难说出缘由,总和童年的生活环境,以及本身的性格有关罢。

有时,我相信若干感觉是无法解释的,它像蜗牛,常常伸出它灵敏而微妙的触角,向空里探索什么,等你试图触摸,它便闪缩了,不留一丝痕迹。

童年的眼中扬现出初醒的记忆,那世界是苍老的,灰与绿间杂的颜色,斑斑驳驳的,像一幅残缺

的画。

风沙尽管在街道上飞扬着,但家宅和小镇的容貌,却沉静安详、毫无改变。

砖面剥蚀的墙壁,檐间零落的虎头瓦,长廊下雕花的斗拱,生满尖塔形瓦松的屋顶,到处都被苔藓浸染着,有一股沉滞的暮年气息。

我很难明白,那黯黯的、深浅不均的绿苔,是怎样在流光缝隙里悄悄生长起来的?

有一些是绒状苔,绿泼泼的一片,沿着地面方砖的砖缝,阴湿的墙角,这里那里,很有耐心地爬行着。

蹲身细看,能察见苔面上细柔的茸毛。

另一些白色的苔藓,人都叫它霉菌子,它们的形状极像野菌,却远较

野菌细长,在阴暗中幽幽地亮着,像朵朵见不得阳光的梦花。

粒状苔多半生在庭树的枝干上,一粒粒地凸起,呈鲜活的粉绿色。

几乎所有的苔藓类植物,都有喜雨的特性,夏秋雨水多,它们绿意盎然,显得非常活跃,若逢久旱无雨,它们的色泽便逐渐转黯,显得干缩了。

无怪乡野上的人们,常用它色泽明暗的变化,去判断天气的阴晴和年成的涝旱了。

无论它的色泽是明是黯,苔藓的绿,总显示出自然的幽宁来,那是一种使人安心无恐的颜色。

它和古老的镇街,剥蚀的砖墙,零落的星瓦,融合成一种梦般的实景,仿佛凌驾在流光之上。

面对那些苔藓,我的感觉古老而奇异,它会勾使人推想到自己生前那一长串岁月,以及在那串岁月里活过的人们。

他们年轻过,镇上的屋宇房舍也都年轻过。

但那已很难想像了!

我也曾凝望过一张张满布皱纹的脸,总是想不出那些脸在年轻时像什么样子,苔痕把许多往昔的时间覆盖着。

离家后,奔走长途,每见着苔藓,便忆念起乡愁家宅来,倒不全是乡愁,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回头和依恋。

想着苔痕,想着一院幽绿,那气氛温炙着胸臆,难以言宣,像面对着老祖父多皱的眼,或是母亲在窗前抬起脸,唇边展露出的带点儿凄迷又带点爱悦的笑容。

在岛上活过了二十五度春秋,我不知道燕群是不是来自遥远的故乡,但秋空少见鸿雁,也未曾听见雁语。

现代人群的生活观念,将就锐意求新,即使偶至苔藓生长的地方,怕也没有谁有那份闲情去注意了。

南方多雨,季候潮湿而温热,苔藓极易蔓生。

我曾经在深山抚摸过大片大片的苔藓,却很难把那片绿意染进心里去,这才体悟到所谓归隐居,根本不切实际。

摇晃着白头,念几首感叹的诗,那时代也早已远去,不会重回。

除非具有超常的魔法,能使人化为一块千年万载的石头。

苔痕世界,只是人内心中默默地向往罢了。

谁那样唱过“雨打江南树……”来?

曲调有些梦意,今夜我在雨中独坐,情思黯然,陷入泣而无泪、梦而无歌之境。

雨声愈来愈繁密了,真的听得见雨声打树的声音,树虽是树,这里却不是北国的江南。

即使明知梦里无歌,我也该入梦了罢?

愿能梦着一院幽绿的苔痕,将我深深地围绕。

【注】司马中原(1933—):

本名吴延玫,江苏人,1949年去台湾,著名作家。

12.根据第二段概括作者记忆中家宅的两个特点。

(各不超过4个字)(2分)

 1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苔藓?

(3分)

 14.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它和古老的镇街,剥蚀的砖墙,零落的星瓦,融合成一种梦般的实景,仿佛凌驾在流光之上。

(2)我也曾凝望过一张张满布皱纹的脸,总是想不出那些脸在年轻时像什么样子,苔痕把许多往昔的时间覆盖着。

15.本文在构思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作赏析。

(4分)

三、古诗文(34分)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6—21题。

(选择题每题3分,共20分)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孟子)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

痛恨B.相夫子,远人不服相:

辅佐

C.养生丧死无憾丧:

丧失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

收敛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必为子孙忧吾属今为之虏

B.不患贫而患不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齐人勿附于秦

D.申之以孝悌之义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18、下列句中加点词,其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谨庠序之教人皆得以隶使之

(B)既来之,则安之吾得兄事之

(C)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常以身翼蔽沛公

19、下列句子,其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1.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具体的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

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6分)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2.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

(1)

(2)

23.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4分)

(三)古诗文默写。

(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句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不能者止。

(《论语》)

(2),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8),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四、作文(共40分)

25.阅读下面的一则名言,根据要求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这句名言表达形象,意义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富阳二中2015学年高二九月模拟考试

座位号

语文答题卷

总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7.(3分)

8、

(3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号

9

10

11

答案

12.(2分)

13.

(3分)

14.

(1)

(2)(4分)

15.

(4分)

三、古诗文阅读(3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号

16

17

18

19

答案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4.(8分,每句1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富阳二中2015学年高二九月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24分,选择题每题3分)

1-6ACCDDD

7、网调显示上网资费远高于人们的心理预期。

(3分。

每个要点表达不清楚、不准确扣1分)

8.参考答案: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视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3分)

二、现代文(22分,选择题每题3分)

9-11BCA

12

.古老沉滞沉静安详(

2分,每点1分)

13.写出苔藓鲜活与生意,具有别样的美,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刻记忆;与下文作者对岛上苔藓的感受相呼应,突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分。

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4.

(1)凌驾原指高出或压倒,用在这里凸显苔痕等故乡的印记不会随时光流逝而褪色,深深地烙在作者的心灵里。

(2)覆盖,这里指往昔的时间过去了,而苔痕依然鲜活,蕴含着作者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4分。

每句2分,语境意义和表达作用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15.要点:

“苔痕”为文思的触发点,串起全文,起线索作用;借助“苔痕”这个物象,以小见大,抒发情感。

(4分。

每点2分,需结合文本分析)

三、古诗文(34分,选择题每题3分)

16-19CDCD

20.①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

②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4分,各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1.孔子主张对内要“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强调民本思想和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

(4分,各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其他答案:

孟子的治国之道——物质层面:

发展生产,解决温饱;精神层面:

加强思想教化,提高百姓修养;从统治者的角度:

严于律己,提倡仁政。

22.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分)

23.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4分)

2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