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47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段)

教学大纲

(共60学时)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中国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

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因课时所限,本课程采用专题的方式讲授,共八个专题八讲。

本课所用教材: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总学时:

60学时。

周学时3。

二、课程内容

第一讲诗经

 

教学目的:

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

学时分配:

8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诗经》概貌

(一)《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

国风是指15个诸候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二)《诗经》的作者、收集、编订和流传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

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

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

今存仅“毛诗”一家。

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二节《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农事诗

讲解分析《豳风·七月》。

《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

《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

(二)徭役诗

讲解分析:

《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

《小雅·何草不黄》是长年服役者的痛苦和怨愤的写照;《豳风·东山》更是深刻动人,反映了征人还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

讲解分析《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启盼久来归丈夫的思妇诗。

(三)爱情婚姻诗

讲解分析《周南·关睢》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中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相伴游春时相互戏谑的主动、热情、亲昵、开朗、大方;《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讲解分析《卫风·氓》,它反映了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邶风·谷风》也是一首弃妇诗。

(四)爱国诗

讲解分析《秦风·无衣》,它反映了人民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情景,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小雅·采薇》交织着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活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

许穆夫人的《鄘风·载驰》也是一首爱国诗。

(五)讽谕诗

简介《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诗。

第三节古老的民族史诗

(一)《大雅·生民》:

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

(二)《大雅·公刘》:

叙述公刘率周人由邰迁豳垦荒造屋情形。

(三)《大雅·绵矣》:

记述古公禀父率众迁岐创业史。

(四)《大雅·皇矣》:

歌颂文王伐崇、伐密战绩。

(五)《大雅·大明》:

赞颂武王伐纣成功。

这五篇史诗,较完整地勾勒出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题材广泛,真实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民歌作者以淳朴自然的语言、形式,自然流露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淳朴自然,一片天籁。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描写陈述。

比就是打比喻。

兴一般是在开头用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歌词。

大量而成功的运用比、兴手法,确为《诗经》民歌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也构成了它的浓郁风土气息。

(四)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

(五)动词、形容词的恰当运用,用重言叠字拟声状貌,穷形尽相,声情毕肖,双声叠韵使声调更趋谐美。

声音和谐自然“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而自然成韵。

第五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二)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三)《诗经》中的优秀民歌,在艺术风格、手法和语言技巧方面也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

第二讲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目的:

掌握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动态和散文艺术

学时分配:

4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文字的发明和书面文学的萌芽

(一)殷商时代甲骨卜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易经中的卦爻之辞,代表了散文萌芽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尚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都是官方文告。

(四)介绍《盘庚》和《秦誓》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逐步变为封建地主所有制。

(三)旧制度、旧思想、旧传统的解体和“学在官府”,士阶层的壮大,各种社会思潮的高涨,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散文勃兴,出现了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以概括为两类:

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说理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

第三节叙事散文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但记事过于简略。

《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为:

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

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

《左传》的思想观点及政治倾向:

在天人关系中比较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中,比较重视民的作用;对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持“不隐恶”的态度,赞扬了有志之士,但也宣扬了迷信思想及某些宿命论观点。

《左传》的艺术性:

长于描写战争,善于在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语言精练传神;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左传》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讲解分年:

《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殽之战》。

(二)《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言。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

讲解分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等

(三)《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作者无可考。

《战国策》思想复杂,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对游说之客的活动和他们的奇智异谋、策略,作者真实记载,也予以颂扬。

也对某些有远见、正义之士作了颂扬。

《战国策》文笔生动、清新流丽,又善于把人物活动故事化,尤善渲染气氛。

叙事说理,辞采绚丽。

又长于比喻,艺术技巧比以往历史散文有新的提高,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

讲解分析:

《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

第三讲先秦诸子散文

(一)《论语》

《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

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于战国初编纂成书。

孔子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和“礼”。

《论语》散文的突出特点:

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

讲解分析: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二)《墨子》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也有一部分是后学者著作。

墨子的思想:

主要是“兼爱”和“非攻”,另外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散文特色:

“三表法”注重对客观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实论证,注意实际效用;以逻辑严密著称。

简析:

《非攻》、《公输》等篇。

(三)《孟子》

《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基本是一部对话录集,但无论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很大发展。

孟子思想是“性善”论,政治主张核心是“仁政”,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暴政作了激烈的揭露批判。

孟子思想激烈,性格刚烈,胸襟博大,构成《孟子》散文特点:

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

论战性文字,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步步进逼,使对方理屈词穷。

《孟子》中的叙事文字,已具有小说雏形。

《孟子》已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详细论述,已接近完整的议论文。

《孟子》风格:

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犀利,痛快淋漓。

讲解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等。

(四)《庄子》

《庄子》一书中《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者之手。

全书思想相同,风格一致。

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

《庄子》散文艺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描写声形毕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讲解分析:

《逍遥游》、《疱丁解牛》等。

(五)《荀子》

荀子是儒学大师,但对当时各家学派都批判吸收,成为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哲学上主张“人定胜天”,思想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主张礼治为主又兼法治。

荀子散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

荀赋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汉赋的渊源之一。

《成相》篇采用说唱形式,对后世弹词、鼓词有影响。

简析:

《劝学》

(六)《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严刑峻法,提出“法”“术”“势”政治理论。

韩非子散文特色;严密的推理,犀利峻峭的风格;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进行说理。

简析《孤愤》。

第五节先秦寓言文学

(一)“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它是社会经验和人们智慧的集中和概括,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化、故事化。

(二)“寓言”最早为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

被春秋战国思想家和游说之士用来表意明理,逐渐发达起来。

(三)保存最多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列子》;以及《战国策》和《国语》。

(四)艺术上故事短小,构思精巧,含蕴深刻,写人状物生动传神。

第四讲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

 

教学目的:

掌握楚文化的特征和楚辞的艺术特色。

学时分配:

6

教学环节:

讲课、讨论

第一节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来源及其它

(一)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

刘向汇集屈原、宋玉诸作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辞”。

楚辞又称“骚”或“骚体”。

(二)楚辞的产生,与南部民歌有密切关系,对其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楚地民间“巫歌”;其产生也受到北方《诗经》的影响;楚辞也受到当时散文的影响;更归功于屈原的创造。

(三)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

第二节屈原的时代、生平、思想

(一)屈原名平,楚贵族,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当战国后期,各国间兼并战争剧烈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二)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改良楚国内政,明法度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实现统一大业。

(三)屈原的才能和革新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猜忌反对,楚王两次把他放逐,屈原终于自沉汩罗,以身殉志,表现了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

第三节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逸响传辞,卓绝一世”。

是作者再放江南时的作品。

《离骚》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伟大艺术成就:

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体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创造,诗句加上“兮”字运用,增强诗的咏叹抒情气息和音乐美。

讲解分析《离骚》。

(二)《九歌》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九歌》有对天神的热烈礼赞,也有描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情歌。

《国殇》赞颂了楚国卫国将士的英雄气概。

《九歌》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的意境;浪漫主义的手法。

讲解分析:

《山鬼》、《湘君》、《湘夫人》、《国殇》等。

(三)《九章》

《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非作者一时一地之作。

《九章》主要是记实之辞,用直接倾泻方法表现复杂心曲和奔放感情,优美情感与记实之辞相结合是它的主要特色。

讲解分析:

《哀郢》、《枯颂》等。

(四)《天问》、《招魂》

《天问》对天命、自然提出了大胆疑问,气势磅礴,奇气逼人。

《招魂》以幻想手法,曲折表现对楚国,对家乡无限眷恋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招魂》吸取许多古代神话材料,构成一篇浪漫主义奇文,排比铺叙,辞藻华丽,对汉赋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骚体”。

(二)屈原的艺术影响,他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开辟了我国文学的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发展了《诗》的比兴;“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直接影响汉赋形成;为五、七言诗产生铺平了道路。

第五节其他楚辞作家

(一)宋玉是屈原之外楚辞最重要的作家。

(二)《九辩》是宋玉作品最可靠的一篇,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情绪。

(三)《九辩》在艺术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构巨丽,文辞秀美,音韵谐美,情味悠长。

简析:

《九辩》

第五讲汉代散文

 

教学目的:

了解汉赋的体式及影响和《史记》的意义及主要艺术手法

学时分配:

10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关于汉赋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赋和诗经、楚辞的关系。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新体赋、抒情小赋。

汉赋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三)汉赋的特征及其影响

内容贫乏,文词繁琐,极尽铺张扬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是大赋的基本特征。

大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逆流。

第二节作品选读

重点介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为例,比较说明汉代大赋和抒情小赋有何不同之处。

5、如何正确评价汉赋?

 

第二节汉代的政论文(仅作提示)

 

 

第三节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教学目的:

掌握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汉书》传记文学的特征。

学时分配:

7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

重点介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

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

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揭露鞭挞了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贪婪狡诈和庸俗无赖。

(三)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德予以热情讴歌。

(四)在一定程序上否认天命,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划人物。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

第四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史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鲁迅先生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节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项羽本纪》

选读《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魏其武安候列传》等作品。

第六节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生平和《汉书》的创作。

(二)选读《苏武传》、《李夫人传》、《霍光传》。

第六讲汉魏诗歌

教学目的:

掌握汉乐府艺术精神、汉魏五言诗的历史地位及建安风骨

学时分配:

8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汉代乐府

 

一、关于乐府及乐府诗

“乐府”涵义的演变。

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

《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

二、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实录

(二)人生问题的探索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的独白。

(三)形式比较自由。

(四)语言质朴、简炼。

四、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新诗形式。

(三)艺术技巧。

五、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东门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略讲《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妇病行》、《古歌》、《悲歌》、《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

 

一、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二、《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影响。

三、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

略读辛延年的《羽林郎》。

第三节建安文学

 

一、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二、三曹

(一)曹操

曹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操作品选讲

分析《步出夏门行》二首《观苍海》、《龟虽寿》和《短歌行》(对“酒当歌”)。

(二)曹植

曹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植作品选讲

分析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和后期代表作《野田黄雀行》

选读《步登北邙坡》、《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三)曹丕

曹丕的诗歌创作

曹丕作品选讲

简析七言诗《燕歌行》其一

三、建安七子

(一)王粲

1、王粲的生平和创作

2、王粲作品选讲

分析《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

选读《登楼赋》

(二)陈琳

陈琳的生平

陈琳作品选讲

分析《饮马长城窟行》

第四节其他作家诗文

选读:

诸葛亮的《出师表》

蔡琰的《悲愤诗》

 

第七讲陶渊明

 

教学目的:

掌握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

学时分配:

4

教学环节:

讲课

第一节陶渊明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一)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

(二)在黑暗动荡时代,陶渊明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官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中。

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诗作主要写于归隐之后。

(二)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主要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也以幻想“乐土”表示了对战乱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四)陶诗也表现了一定的消极思想。

第三节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与淳美统一的艺术风格。

(二)情、景、理的合谐统一。

第四节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二)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三)“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第五节陶渊明作品选讲

分析《归园田居》三首(其一、其二、其三)、《饮洒》二首(其五、其九)

选读《移居》二首(其一、其二)、《乞食》、《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桃花源记并诗》

第八讲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教学目的:

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概况。

学时分配:

2

教学环节:

讲课

一、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

(二)历史传说向小说的过渡。

二、志怪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三)其它志怪小说

三、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四、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为唐宋传奇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开导了笔记小说的先路,为后世戏剧、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第五节作品选讲

选读《列异传·宋定伯捉鬼》、《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王蓝田性急》。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的和内容:

让学生了解上这门课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教学日志:

8月30日。

第一周即有缺课现象。

第一节教与学

一、关于“我”

二、关于“我们”

1、我们的关系

2、我们的相处

三、关于我们这门课程

1、这门课程的意义

2、这门课程的学习

3、这门课程的考试

第二节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程简介

1、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时限,从上古到清末;研究对象包括此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等。

本课程试图通过对文学史史实和现象的系统梳理,描述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2、教学目的和内容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形成基本的认识,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

增进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掌握文学史的基本事实和知识,还要注意在课外阅读有关的作品,通过作品来熟悉作家、来感知文学史的生命和精髓。

提倡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一家之见;开阔视野,多闻阙疑。

3、推荐教材

A、《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

B、《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C、《中国文学通史》中山大学中文系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D、《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E、《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第三节先秦文学史概说

1、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