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01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

基础组时间:

3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6·冀州中学猜题]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

时间(俄历)

机构(政府)

3月2日

第一届临时政府

5月6日

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

7月24日

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

9月25日

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

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答案 C

解析 结合表格中的内容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更迭频繁,甚至在七月事件之后仍然发生更迭,据此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无法从表格中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为C。

2.[2016·枣强中学期中]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列举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有学者认为这些措施“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

下列属于这些措施并最终得以落实的做法是(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

B.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 A

解析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得以实现,故A项正确;“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以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属于“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故B、D两项错误;C项属于巴黎公社的措施,不属于十月革命后的措施,故C项错误。

3.[2016·武邑中学仿真]“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但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却曾经有着和平发展的可能,该阶段大致处于(  )

A.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

B.二月革命后七月事件前

C.《四月提纲》后七月事件前

D.七月事件后十月革命前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和平发展的可能”。

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结束,答案为B。

4.[2016·衡水二中仿真]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一次异于西欧社会革命而别具另类人类意义的大革命”。

该观点强调十月革命(  )

A.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

B.开辟了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

C.引发了西欧普遍的体制改革

D.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意义

答案 B

解析 “异于西欧社会革命”“别具另类人类意义”说明,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西欧不同,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故B项符合题意。

5.[2016·枣强中学期末]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B、D两项符合“斯大林模式”,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A项。

6.[2016·衡水中学模拟]1921年以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视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并予以惩办;1921年以后,该现象逐渐消失。

1921年以后农民出售农产品不再受到惩办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爆发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苏俄(联)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流通,而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因此B项错误,C项正确。

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A、D两项与题干时间“1921年”不符,均可排除。

7.[2016·冀州中学期中]1930年3月,《真理报》发表斯大林的《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了运动中的过火行为和冒进错误。

3月14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制止违反农民意愿的强迫行为。

中央的政策一松动,全国立即出现了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化农庄浪潮。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农业集体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

B.农业集体化服务于苏联国家的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下的激进措施

D.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央政策一松动,大批农民退出了集体化农庄,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且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正确答案为A。

8.[2016·武邑中学猜题]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苏两国经济领域一些关键数据的指数对比。

由此可知苏联模式下(  )

美国

苏联

工业生产率

100

25

农业生产率

100

9

原材料消耗率

100

150

能源消耗率

100

150

A.工农业的发展较为均衡B.社会投资回报率高

C.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D.经济体制比较集中

答案 C

解析 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对比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经济发展呈现高能耗的特点,工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故选C。

9.[2016·衡水二中期末]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理解。

A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两者都与苏联模式无关,故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

10.[2016·枣强中学预测]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

“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质的准确把握。

从材料“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可以看出,改造是根本的,是对原有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否定。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1题18分,12题20分,共38分)

11.[2016·冀州中学一轮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历史证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仔细研究的。

——恩格斯

材料三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四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

——摘编自列宁《四月提纲》

(1)材料一中对无产阶级的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

原因何在?

(4分)

(2)材料二、三中对无产阶级的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

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4分)

(3)材料四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

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

实际上怎样夺权?

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6分)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4分)

答案 

(1)暴力夺权。

原因: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残酷与无产阶级和平夺权的不可能。

(2)都认可合法斗争的方式。

理由:

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有了变化,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使用普选权。

(3)“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主张和平夺权。

实际上是暴力夺权。

关键因素:

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能把它当作僵硬的教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无产阶级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当时情况和革命条件相结合,找到适合当时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进行回答。

(2)问,第一小问比较两则材料的共同点进行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第(3)问,根据材料四进行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4)问,回答时注意结合变化的过程进行解答,言之有理即可。

12.[2016·冀州中学仿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一直都非常令人失望。

……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但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在于莫斯科的控制过于严密——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耕种什么,何时耕种,何时育苗,使用多少肥料,什么时候收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为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被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被迫暂时退却的原因何在。

这一退却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回答,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赫鲁晓夫在1953~1962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为何会失败?

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12分)

答案 

(1)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人、农民对现状不满。

效果:

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联盟的巩固。

(2)原因:

斯大林执政时期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苏联的地理环境不适宜玉米的成长;主观方面,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过于集中,政府指令代替市场的自发调节。

启示:

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可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一角度进行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一直都非常令人失望”“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和材料三中的“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的前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小问联系赫鲁晓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强行种植玉米而导致其改革失败的教训进行回答。

能力组时间:

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3.[2016·武邑中学猜题]“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

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

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材料中的“外科手术的方法”是指(  )

A.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B.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

C.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反映了1917年的俄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与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无关,B项错误;“外科手术的方法”就是不“与资本家妥协”的方法,即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项正确;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项错误。

14.[2016·武邑中学一轮检测]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于1917年11月举行,诸多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但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了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使其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

这说明(  )

A.给农民分配土地使列宁赢得了民心

B.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地区获得了支持

C.工人和士兵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

D.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多元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是社会革命党而不是布尔什维克党获得农民的支持,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D项中的“多元化”表述错误,排除,答案选C。

15.[2016·武邑中学月考]1924年11月28日,孙中山在《对神户商业会议所等团体的演说》中指出:

“现在欧洲有一个新国家,这个国家是欧洲全部白人所排斥的,欧洲人都视他为毒蛇猛兽,不是人类,不敢和他相接近,我们亚洲也有许多人都是这一样的眼光。

”材料所说的国家(  )

A.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诱发了中国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C.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D.促使孙中山在该次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所说的国家为苏联。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影响重大,C项符合题意。

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在1905年,排除B、D两项。

16.[2016·衡水中学热身]下面是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对比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A.国家征购是战时实行的非常政策

B.农民自愿将粮食低价交给国家

C.过低的征购价格引发了农民暴动

D.这一时期粮食黑市交易异常猖獗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1919年”“俄国”“征购价”“零售价”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为渡过战争危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等,A项符合题意。

“农民是否自愿”“农民暴动”“黑市交易异常猖獗”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排除B、C、D三项。

17.[2016·枣强中学预测]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指出,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该决议(  )

A.在实践中未得到贯彻执行

B.主要解决工业建设中的困难

C.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D.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A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建设中的资金问题,B项正确;由“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可知,它废止了新经济政策,C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36年,D项错误。

18.[2016·衡水中学仿真]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退却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 C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凯歌年代”为俄国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退却年代”为新经济政策时期,“剥夺年代”是指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战争年代”指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战后年代”指二战后的苏联历史时期。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19.[2016·衡水中学期末]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的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

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社会主义天堂”并不真正存在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答案 D

解析 根据“苏联的对外战争”“战败国德国”等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排除A、B两项;根据“天堂”“地狱”“生活水平”可知,苏联人民通过与外界的比较认识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而这一差距产生的原因在于斯大林经济模式存在弊端,排除C项,答案为D。

20.[2016·枣强中学猜题]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

1913年,俄国的粮食产量为39.79亿普特,1925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达到44.24亿普特

苏联的国民经济已超过一战前的水平

C

苏联的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1991年,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苏联解体

答案 C

解析 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1861年,此后俄国的近代化历程才开始。

材料中的“1860年”意味着此时俄国还处于农奴制社会,因此,A项结论不成立,排除A项。

国民经济包括农、工、商等各个产业,仅凭粮食产量不能得出“苏联的国民经济已超过一战前的水平”的结论,排除B项。

由材料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1991年苏联解体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项因果关系倒置,也排除。

二、非选择题(25分)

21.[2016·武邑中学周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还是有了明显的进展。

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1960年)和第七个五年计划(1961~1965年)都取得成绩。

从1951年到1965年期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

苏联的工业产量成倍增加。

1953年到1964年间,钢的产量从3810万吨增长为8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为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增为2.23亿吨,电力从1340亿度增为4590亿度。

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赫鲁晓夫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66~1970年

8.4%

4.1%

1971~1975年

7.4%

2.5%

1976~1980年

4.4%

1.7%

1981~1985年

3.7%

1.1%

——摘编自黄安年《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

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

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异同之处。

苏联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结果。

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其改革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产生了什么后果?

(7分)

(3)从苏联这三位领导人三次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8分)

答案 

(1)同:

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成果。

异:

赫鲁晓夫时期农业改革成果不明显,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

原因: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了调整。

(2)结果:

国民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经济改革失败。

变化:

改革重心由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

后果:

造成苏联解体。

(3)启示: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复杂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改革一定要符合实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首先根据两则材料提取信息,材料一反映的是工业方面的成就、材料二体现出工农业方面的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回答;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2)问,“结果”根据材料三中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即可回答;“重心”的变化根据材料三中的“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概括即可;“后果”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3)问是开放性设问,注意从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及改革应适应国情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