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322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docx

word完整版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分析

文学类阅读文本《马兰花》是李德霞的一篇小小说,曾在“黔台杯”小小说大奖赛中获奖。

小说写的是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通的故事:

在市场卖菜的马兰花借给麻婶600元,但麻婶还未还钱就生病去世了。

这让开出租车的丈夫十分不满,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挂在嘴边。

但是麻婶的女儿回到上海后,却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母亲借钱并未偿还的事实,主动偿还了欠款。

小说在极其简单的日常生活故事中成功地刻画了马兰花的形象,歌颂了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细腻,语言简洁明快。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将这篇小说选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

为适合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选用这篇小说时在文字上作了部分删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兰花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参考答案】E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

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

【试题分析】A项考察点是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三孬虽是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

麻婶借钱、生病住院、死亡,是小说情节构成的基本要素,而麻婶并未直接出现,她的事主要是由三孬这个人物转出来的。

因此,本项以三孬这个人物设置问题是有意义的。

但是,本项的表述却是不正确的。

本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什么?

依据小说开头的一段描写: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回一车菜来,三孬就“急忙告知”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

这虽然是一个事实,但对事实的认定并不准确,请注意,这里使用了两个词:

“急忙告知”与“鼓动”。

事实上,原文说的是马兰花接菜回来,三孬就“凑过来说”,只是要告诉马兰花这样一件事,同时顺便告诉她应当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提一提。

大家都在一个市场卖东西,麻婶突然生病住院了,互相通报一声,完全符合人之常情;让她跟麻婶的女儿提一下借钱的事,也只是好心的提醒,三孬的这些言行,并无歹意。

因此,A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一个不准确的事实,结论也是错误的。

B项考察点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鉴赏。

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确实有助于表现马兰花丈夫的某些性格特征,但是,这是否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从整个小说来看,马兰花的丈夫确实有些性情急躁,但从整个小说的描写来看,这个人并不世故圆滑,他让妻子向麻婶的女儿提提借钱的事,是怕“万一麻婶救不过来,找谁要去”?

他的这一担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下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不讲诚信的事与人。

为了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主要还是因为家庭比较穷困。

至于说收到一千元汇款单后主动为妻子做饭,主要还是觉得自己误解了麻婶母女,也有愧于妻子,所以才用做饭这件事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并非反复无常的表现。

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考察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

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因此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小说是结尾的艺术。

《马兰花》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

因为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出现了矛盾,男人认定还钱无望,因此“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就是马兰花也不认为这事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

她对丈夫说: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就在故事毫无悬念、马兰花一家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的时候,忽然上海来信了,改变了事情的结局。

以信作为结局,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确实是颇具匠心的安排。

所以C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

因为只是就结尾进行的分析鉴赏,是一个局部性的考察,2分。

D项考察点是对小说细微处写人艺术的分析。

麻婶的女儿,是小说情节中的关键人物,但却仅仅在医院中出现了一次,而且没有展开,所以整体形象非常模糊,但通过她写给马兰花的信,却透露出她的某些性格特征,这正是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的一个表现,这是正确的。

从来信中我们知道,麻婶的女儿从母亲的记事本中得知她借了马兰花的钱而且还没有还之后,主动给马兰花写信并还钱,知道马兰花一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还提出把母亲的房子让给马兰花一家住,知恩图报,的确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但由此推断出她“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就不合情理。

这种说法的背后,意味着麻婶的女儿精于计算,不想让别人以为她沾了别人光。

这是不对的,这实际贬低了麻婶女儿的形象。

所以说,D项的分析与鉴赏,没有顾及到小说描写的全面内容,是片面的。

但由于对小说于细微处写人的艺术有正确认识,也指出了麻婶女儿性格中比较准确的一面,所以只能得1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并非人生中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为什么?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物欲横行,诚信失落,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道德滑坡现象,没有道德观念,没有诚信意识,借钱不还,甚至还故意骗人钱财的人与事时有出现,造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紧张。

马兰花并不是有着什么高尚追求的理想人物,她只不过做了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却让人深为感动,说明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着道德缺失的问题。

小说对马兰花传统道德品质的歌颂,对麻婶女儿诚信做人的肯定,虽然是对社会中正能量的弘扬,但也确实包含着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忧虑与反思。

小说的这一思想主题,与正在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因此,小说虽然看似简单普通,但其蕴含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E项的选择是正确的。

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概括,有一定难度,3分。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认识小说线索的明暗区别,以及这样处理的好处,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小说明暗两线索是指哪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需要具体回答。

什么是线索?

所谓线索,是贯串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揭示主题意义的各个事件联系成一个艺术整体,因此,任何小说都必须处理好线索问题。

《马兰花》这篇小说虽然篇幅很短,不足1500字,但在线索的设置上却下了很大功夫,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这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这也是小说的次要线索。

设置明暗两条线索的好处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设置两条线索,是为了丰富小说思想主题的需要。

小说已经有了一条明线,为什么还要设置一条暗线?

所谓暗线,是指在作品中没有正面展开的故事内容。

小说中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三孬的话,以及上海来信的方式,间接叙述出来的,在小说中并不占重要内容。

但是,这条线索的出现,对小说主题的传达却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麻婶与她女儿着墨不多,但她们母女的勤劳、与人为善、诚实待人、知恩图报等品质,却已经通过马兰花在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的回忆,麻婶女儿写给马兰花的信中展现出来。

麻婶母女的行为说明,马兰花的品质不是个别的,在其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她们与马兰花一起,共同谱写了人间有真情的美丽篇章。

正是由于这条线索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其次,为什么要把麻婶母女的故事作为暗线处理?

因为这条线索不是小说的中心线索,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没有直接作用。

但是,没有这条线索,那么主要线索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这条暗线的设置又是非常必要的。

正是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马兰花的形象也更加突出。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

马兰花有哪些性格特征?

首先是她的朴实善良。

当她从三孬那里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中午还买了一些水果,与丈夫一起到医院探望,这都说明她富有同情心,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其次,善解人意。

六百元钱当时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所以当丈夫提出去医院“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时,她没有反对。

到达医院后,看到麻婶的女儿十分伤心,就没有提借钱的事。

为此丈夫非常不满,常常与她吵嘴,她理解丈夫的心情,知道他是心痛那六百元钱,所以对丈夫的不满,她也尽量忍让,这说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肯为别人着想的人。

再次,做人有原则。

虽然她靠辛苦的体力劳动谋生,挣钱不易,但决不为区区六百元就做出伤害情义的事情,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做让自己良心不安的事。

对丈夫也是如此,她可以对丈夫的不满容忍,但她决不为了亲情而不顾良知,做出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他人的事情。

可以说,马兰花不仅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也有现代意识的当代劳动妇女形象。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

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马兰花三次流泪,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在描写她的流泪时,也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艺术性。

回答试卷提出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三次流泪都不相同。

这一问题不难回答,在小说中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描写:

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

其次,每次流泪,心情都不一样。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

第一次流泪时,并没有流出来,只是“在眼眶里打转”。

为什么“打转”?

这说明马兰花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

当丈夫听说麻婶已逝,她的女儿也回了上海,看来还钱已经没有希望时,怒气冲冲地跑来指责她,临走时还踢翻了菜蓝子,这让马兰花很生气,但丈夫的指责与愤怒也确实是有原因的,并非无理取闹,所以,她心里虽然感到委曲,但也并没有与丈夫发生冲突,这表现了她与人为善的品性。

第二次流泪时,表现为“含着泪”。

为什么“含着泪”?

说明她已经无法压抑了。

六百元钱让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挂在嘴边,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马兰花是善良的,与人为善的,但也是有做人的原因的,也有着坚强的一面,所以,面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时,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气愤与不满。

第三次流泪时,是“满眼的泪水”。

为什么满眼的泪水?

这说明她久被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为了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尽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也确实影响了家庭和谐,因此,当着麻婶的女儿来信后,她终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丈夫可以不再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它挂在嘴边了。

当然,更让马兰花感动的是麻婶的女儿,她不仅还了钱,还多给了四百,甚至把房子也让给自己住,知恩图报,让马兰花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的意义,这对她也是一种安慰与鼓励。

自然,在这样的时刻,马兰花也会想起麻婶来,她的突然去世,令人惋惜。

再次,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次流泪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打转”,第二次是“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

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这是由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所造成的。

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

今年在这一命题思路的基础上,选择了学术自传,其意义在于:

不仅继续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以使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而且也使高考更加贴近我们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可能接触和考虑到的各方面信息,如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文本的倾向性、信息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文本的文体性质及修辞效果等诸多方面,从而为未来考查实用类文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文体性质和交往功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理解和采信等改革措施提供契机。

本大题选文是朱东润先生的自传,发表于《文献》杂志1981年第7期。

为了命题的需要,在尽可能确保文章风格和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同时增加了两条“相关链接”,一是节选了朱东润先生发表在《星期评论》1941年第15期上的《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一文中关于传叙文学概念的说法;二是节选了傅璇琮先生发表在《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上的《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一文中对于朱东润先生的学术作风的评价。

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江苏泰兴人,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传记文学作家。

他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

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古代作家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

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史上,朱先生是重要的倡导者、拓荒者之一,具有令人非常敬佩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根据测试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朱东润自传》,并将原文删节为主要记叙他的传记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及与其生平的关系,以突出他兼顾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风采。

青年学生喜欢阅读传记作品,往往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增益和为人处世的教益,甚至在精神气质上也会受到传主的影响。

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类似传记文学作品这样的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功能、修辞和倾向性,使学生面对这类文本提供的各种信息时能够理解到位并作出有效选择,是大数据时代相当重要的一项任务。

选《朱东润自传》及相关链接作为阅读内容,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无疑也有利于引导他们在更为宽广的社会情境和更为细致的文本语境中捕捉信息、理解信息、辨别信息和采信信息,使得他们更好地感受实用类文本传递的正能量,更为准确地理解个人、文章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当代青年。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