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33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周集体备课.docx

第一周集体备课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一周集体备课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分享课程纲要。

2.假期学习情况测评。

3.布置第一单元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分享课程纲要。

(一)本册教材要点: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包括新诗、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

其中一至四单元具体目标如下:

1.了解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结合具体诗歌分析主要写作手法。

2.立足小说单元,巩固训练有关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梳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主旨探究等考点的应试技巧。

3.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4.积累文学常识,复习及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二)本学期进度安排:

一、学习新课阶段(第1周至第4周,20课时,之后月考)

第一单元诗歌学习四课时

第二单元小说学习四课时

作文两课时

第三单元散文学习三课时

第四单元戏剧学习三课时

作文两课时

配套练习及巩固四课时

二、全面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第5周——第10周约33课时,之后二测):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全面掌握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加强基础。

语文中招试题在逐年增加难度,但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特别是根据11年中招试题,要加强基础字词,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等。

2、阅读名著,关注细节。

名著是中招必考内容之一,分值为5分左右,而且要求学生确实认真阅读,出题是注重考察细节,不再是只考查大概情节、主要人物等,根据这一情况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名著,更要考试的意识,在看名著时可以从出题人的角度入手,关注可以考查的细节,提高阅读的时效性。

3、重视文言文复习,课内外并举。

整张中招试卷只有古诗文有明确的范围,文言文的阅读的整篇或相对独立的语段为主。

根据考查的内容过好“四”关:

1、过好背诵默写关2、过好文言实词关3、过好重点语句关4、过好课外迁移关。

一定要将文言文复习到位、全面,争取不失一分。

课程安排:

七年级上册四课时七年级下册三课时

八年级上册六课时八年级下册十课时

九年级上册六课时九年级下册六课时

第二阶段(第11周——第15周约33课时,此期间中招报名):

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语文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方法的掌握。

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三.假期学习情况测评

各班据情况用口头提问,书面默写,计入个人及小组积分。

四.布置第一单元预习任务

要求:

整体阅读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思考每一首是写的是什么,主旨是什么,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将思考结果以旁批形式写在书上,准备下节课小组内检查与交流。

1.《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置

(一)设置教学目标的依据

依据1:

《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依据2:

单元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依据3:

研讨与练习一、二:

理解诗意,描绘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依据4:

《我爱这土地》的核心内容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

土地与太阳;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

爱国主义。

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17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土地、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依据5: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诗歌的学习基础,对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本课为现代诗的教学内容,在这以前已学习过部分近体诗,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同时,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理解诗歌的绘画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陈述

1、自主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三)课堂评价设计

目标1:

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目标2:

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二、教学过程预设

【目标1】自主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环节1:

大声朗读课文2~3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提问式评价」标准:

抓住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简洁、流畅。

环节2: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对祖国的爱的。

「提问式评价」提问2-3名学生,能够抓住“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句话进行一些阐述。

评价标准:

1、至少找出一处相关诗句;

2、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说出理由。

资料链接: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

《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库存”里搜索一下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相关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

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环节3:

思考:

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同桌交流后明确(多媒体出示关键词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诗人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情预估:

这是整个学习活动中最有难度的环节,学生说的大多比较零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进行整理、提升。

土地……饱受蹂躏的国土

喉咙嘶哑的鸟河流……满腔郁结的悲愤

歌唱风……不屈不挠的反抗

“我”黎明……独立自由的曙光

好,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指定几名学生朗读,作简要点评)

(说明:

教学时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也可以用“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个说法,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目标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环节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学情预估:

学生会各抒己见,教师提供艾青的创作谈:

“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

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

”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这是一种悲壮而凄绝的爱,是一种高贵而纯洁的爱。

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探讨:

“死”、“连羽毛也”“土地”这些词也是重点强调的,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读重音,否则就显生硬了。

那么该怎样处理呢?

讨论后明确:

我们可以这样:

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压低、拉长,同样达到了强调的效果。

而且,轻重缓急处理不同,诗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教师范读,同学跟读、体会,语调要深情、殷切。

环节2.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

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

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学情预估: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

教师补充:

“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那么,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涌动着的激情呢?

学生试读,揣摩,交流:

要像歌唱家那样,在隔开一行,作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吸够气,蓄足势,最终唱出最高的一个音符。

(范读、齐读)

环节3.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方面:

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对称、押韵等;但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节奏,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

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

(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通过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表现出来。

处理好停顿,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

同学们交流朗读节奏的划分,明确后开始诵读,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切磋。

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说明:

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是诗情的秩序。

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读出韵味。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阅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并与课文作比较

2、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

小结: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置

(一)设置教学目标的依据

依据1:

《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依据2:

单元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依据3:

研讨与练习一、二:

理解诗意,描绘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依据4:

《乡愁》的核心内容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

土地与太阳;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

爱国主义。

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17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土地、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依据5: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诗歌的学习基础,对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本课为现代诗的教学内容,在这以前已学习过部分近体诗,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同时,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理解诗歌的绘画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陈述

1、自主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三)课堂评价设计

目标1:

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目标2:

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二、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1:

导入、走近作者

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

是啊,台湾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绪。

《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来研读余光中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余光中,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生涯。

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l972年写下了这首生离死别般灼人心痛的诗《乡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板书乡愁余光中

环节2:

深情朗读

余光中说:

“一首诗是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

”下面我们进入深情朗读的环节。

1、学生自由选段或全诗试读,师生评价。

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和感情基调。

(1)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两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

(2)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表示形象的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3)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3、学生齐读全诗。

环节3:

研读赏析

1、这首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

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学生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提示思考题:

(1)将每节相同的语句进行归纳赏析,看看哪一处最美?

(2)你对作品中哪一节印象最深?

学生畅所欲言并朗读相应的诗句。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

(1)美在意象。

诗人惊心撷取和提炼意象,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为感的具体对象,把四个人生阶段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表达出来,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板书: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美在情感。

主题逐步深化升华。

第四节“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表达的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恋国思家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

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国情。

板书:

个人→国家

(3)美在语言

诗歌善于建筑美和音乐美。

结构上呈现的写变化多端的建筑美,旋律上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体现出一种音乐的美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

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看起来都是可容面积小、程度轻,但正是它们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思乡念国之情,很有表现力;“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使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体现出诗人的语言功力。

2、根据黑板提示背诵全诗

小时候,乡愁是,我在这头,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我在这头,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我在外头,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我在这头,在那头。

四、佳句仿写

在研读中,作者的思乡念国之情一定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一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衬托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物象能触动你的情思,引起思乡的愁绪。

请你以“乡愁是”一句来说话。

学生仿写、展示

师生评价

教师小结: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五、拓展延伸:

探究中国文人的乡愁情节。

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形象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含有“愁”的诗词句。

l、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券》)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试问闲愁多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

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空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六、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啊——坟墓——母子死别

而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国家

托物寄情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味。

2.品味重点词句,从一两个角度鉴赏诗句。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

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róulìn),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cháo)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shī)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

《我用残损的手掌》(1分钟)

二、整体感知;吟诵课文

1、大声朗读,处理字词。

先分散朗读,后出示字词并找人读、齐读。

(4分钟)

锦jǐn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蓬péng蒿hāo

蝼lóu蚁yǐ憔qiáo悴蘸zhàn着灰烬jìn

2、要求大家把诗读的准确流畅,给每句诗标上序号后齐读。

师赞语:

大家读得很流畅。

(3分钟)

3、大家看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完整吗?

(不完整)下面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谁能把它补充完整,我用我残损的手掌做什么?

(摸索广大的土地)板书:

摸索广大土地(0.5分钟)

4、问:

他触摸到哪些土地?

请大家在诗中标注一下。

生标:

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岭南、南海。

(1分钟)

5、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血和泥、手掌沾满了阴暗。

板书:

血灰(0.5分钟)

6、师:

还触到什么地方?

“辽远的一角”。

板书:

辽远的一角。

再问:

这辽远的一角这么样呢?

依然完整。

板书:

完整(0.5分钟)

7、老师指着板书问: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来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当他摸到沾满血和灰的土地时的心情如何的?

当他摸到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时候,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下面请大家边读边揣摩作者的心情,老师走动询问。

(2分钟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8、生回答,、、、、、、师总结。

当他摸到广大的土地的时候心情痛苦、悲愤、凄凉。

板书:

悲愤;当他摸到辽远的一角时候对祖国充满了希望。

板书:

希望(1.5分钟)

9、师总结:

大家看,这首诗前后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大家在诗行中做一下标记,两种感情的分界线在哪里?

明确:

是第16行,就是说从开头到第16行是悲痛的;第16行以下则是昂扬向上的,是充满希望的。

(1.5分钟)

10、再读诗歌,在读的时候尽量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这两种不同的感情。

约2分钟后,多媒体出示1-8行,先找一人读,不得要领,问大家原因,没有读出悲愤之情。

(2.5分钟)

怎样才能读出悲愤之情呢,大家先讨论一下,要注意哪些?

语速、语调。

、、、、、、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有括号啊,答是回忆中的景色,想一想回忆中的景色该怎么读,个别学生问,老师指导。

(约2分钟)

找一女生读,读得好(掌声)采访:

你觉得你是怎么处理的?

你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我用的悲痛的语调来读,怎样才难做到悲痛呢?

我想象当时日本侵略我国,屠杀我们中国人民,声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

(约1分钟)

11,再找一个男生评价女生读得怎么样,读的还不够悲伤,哪一个地方,“该是我的家乡”这句没有读出来,问你能读出来吗?

男生读之。

重读了’该是”,读得很好。

(约1分钟)

12、老师采访一下,你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答“这一角、、、、、、只是血和灰”,因为我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我好像感受到祖国的领土已沦丧,我们的人民被屠杀,感到无限的悲痛。

问你读括号内的内容时,为何好像声音高了一些?

“因为这是回忆中的美好景象,读得高一点,更能突出现实的残酷。

(括号内与括号外“我触到、、、、、、凉”构成对比)(约0.5分钟)

13、好的,回答的非常好,就像这位同学一样,大家再读,读出你的悲痛,不齐读。

(约1分钟)

18、问:

“这一片胡在哪里啊”

生答:

“西湖”。

师问:

“你怎么知道是西湖?

生答:

“因为戴望舒生于杭州”。

师:

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

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呢?

更何况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

“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我们现在该如何呢?

请看大屏幕齐读,(学生读)(约2分钟)

师:

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

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

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