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3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2)怎样学好地理?

2、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

新课学习阶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

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

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1.经线呈什么形状?

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第二节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一)、引入新课: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

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

,再让学生观察:

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总结: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

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

(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请学生总结:

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

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四、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

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

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四、课后作业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节胜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一)地球?

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

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4、板图教学:

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

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五:

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地球?

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天气的概念

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举一反三:

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讲解:

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出示风向图讲解:

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

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l月(℃)

4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

有什么规律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

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

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

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

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

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

2、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

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

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二)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三)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本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

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第三节世界的气候

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

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

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1、学生:

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