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383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docx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doc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王天伟著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是《产业发展之路》的独立部分。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和《产业发展之路》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浓缩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梳理产业发展的脉络,提炼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在对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研究中,探索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以便把握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产业发展之路》与《中国产业发展之路》的研究表明:

尽管各个国家工业化的路径不尽相同,但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鲜明的一致性。

很大程度上,发达国家引领着世界产业的发展方向,新兴国家的兴起为世界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第三力量的迅速崛起,对世界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产业发展的轨迹表明,发达国家的现在将成为我们的未来,因为,我们现在正在重复着他们的过去。

关于中国产业发展历史。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的研究从中国古代产业发展开始。

产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中国产业出现于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多数地区的人们相继发现和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器的制造技术,此后又发现并使用了铁。

农业的刀耕火种被锄耕、犁耕取代。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人们开始有了经常的、可靠的食物来源。

同时,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围绕着农业生产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的制陶、冶炼、铸造、纺织等手工业发展起来。

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农业和手工业两大生产部门,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产业部门,并且在世界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出现了冶铁技术,中国的铸铁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而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铸铁;在汉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一整套的炼钢技术,包括渗碳钢、铸铁脱碳钢、百炼钢、灌钢等,比西方生铁炼钢的出现早了近1100年,而蚕丝、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瓷器等的发现、发明和使用,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对于世界人类具有重大贡献。

历史以来中国一向以农业大国展于世人,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居重要位置,直到17世纪中叶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工业技术发明都是由中国创造的。

但,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中国近代产业起步远比欧洲国家晚得多,也晚于亚洲的邻国日本。

欧洲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推动欧洲工业文明迅速兴起的主要动力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殖民扩张,二是资产阶级革命,三是工业革命。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意大利人哥伦布、葡萄牙人达·伽马和麦哲伦对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和环球航行所取得的重大地理发现,为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天地,促进了以殖民扩张为基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以掠夺资源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17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近代工业的兴起创造了适于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成为欧洲近代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浪潮把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的地理发现比欧洲早了半个世纪,自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穿越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直到麦加。

60年后的1497前,葡萄牙人达·伽马才带着他的船队跚跚来到郑和下西洋的终点—古里。

但是,中国的地理发现没有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推动力量,原因在于落后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

17世纪中叶,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在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取代另一个更加落后的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战争中。

中国近代产业发展历经磨难。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近代产业的形成,后经军阀战争、第一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饱受近一个世纪的累累战争创伤中,中国近代产业艰难发展。

与亚洲的日本相比,1862年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处在同一时期,然而,一个是发展方式的改变,一个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个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个是被侵略和被掠夺,一个是侵略和掠夺。

两种不同的变革,两种不同的制度,两种不同的路径,带来了两个不同的结果。

正因如此,从近代开始中国产业发展落后于日本。

关于中国现代产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将新中国现代产业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新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建立打基础的时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56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基础工业,重点是能源、钢铁、机械、化工和军工等行业。

这一时期是国营经济、私人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成分共存的时期。

现代工业体系建立的路径,主要是前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成套设备、技术的援助,发展的模式是重大项目带动和工业基地建设,产业布局方向集中在东北及广大内地。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58-1977年),也是政治运动的年代,产业在政治运动的动荡中艰难发展。

先是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错误的引导带来了盲目发展的高潮,又由盲目的高潮跌入迷茫的低谷,加上天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当人们刚从艰难蹶竭之中站立起来的时候,却又陷入了另一场新的政治灾难—“文化大革命”之中。

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跃的世界经济来说,中国再一次错过了二十年的发展机遇期。

这一错失,足以使原本落后的中国产业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个时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高度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产业是在“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的方针指导下,沿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径,通过政治运动推进的模式发展的。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也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转折期。

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经历了四次对外开放。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第二次是“一五”时期开始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重大建设项目,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第三次是1973年开始的以引进西方技术和成套设备为主的“四三方案”,完善了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第四次是1978年以来的全面对外开放,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实现了与国际产业发展的接轨。

第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2001年以后)。

主要标志有三:

一是,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二是,2001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接纳中国,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基本认定;三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中将完善(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中国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很多国内学者在分析中国工业化进程时采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模型和塞尔奎因-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这些模型和模式的建立是以美、欧、日等所谓的标准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为基础的,对于中国、印度、巴西等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国家的特殊性往往被人们忽略。

尤其是中国二元结构的特点不仅突出而且复杂。

一方面,按照库兹涅茨的模型,2000年中国的农业人口比重在50%以上,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直到2009年这一比重降到38.1%,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另一方面,按照塞尔奎因-钱纳里的国际标准模式,2009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11美元,接近工业化后期的水平,即使折成1980年美元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24美元,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水平。

这种背离表明,简单用“标准工业国家”模式和模型推断中国现阶段工业化进程在科学性上是不严谨的,中国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非标准工业化”模式。

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复杂的,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内部结构之间以及资源环境禀赋之间的差异十分突出。

不仅是城乡差异,即使在农村,两极化的情况也十分突出。

一方面在与中心城市接壤的农村地区,握有土地的农民是“地主”,而失去土地(主要是农用土地变性)的农民成为“财主”;而另一方面,在不少地区失地农民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愈加艰难。

区域发展两极分化问题是中国二元结构的突出表现:

一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欧洲化的中国”,而另一方面是西部不发达地区“非洲化的中国”。

在产业的技术结构上,中国既有云河一号这种世界最前沿、最高端的先进技术,但更多的是价值链、产业链、技术链低端的加工制造。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研究表明,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一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服务消费能力和层级水平差异过大,导致服务消费总体水平不高;二是经济总量积累不足以支撑产业的转型,即使一些城市化率较高的地区,由于竞争和分工的原因,导致产业结构的工业重化。

前联邦德国、日本、韩国上世纪60-80年代产业发展也曾遇到了相同境况,然而这个时期不会太长,当总量积累到足以影响地区竞争和分工格局变化时,服务业比重将出现台阶式的跃升。

关于中国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

在世界现代产业发展史中,曾经出现许多个持续快速发展奇迹,如上世纪50-70年代的“日本奇迹”、70-90年代的“韩国奇迹”和“新加坡奇迹”,但最令世界瞩目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增长奇迹。

经过三十年多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和工业大国。

中国产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就目前看“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是世界经济大国,但距世界强国还有较大距离。

资源、环境、消耗的约束和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中国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国产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中国制造业将会在加快由“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实现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由低端相中高端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将由产业大国上升为产业强国,进入中国产业导向时代。

关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工业制造服务化、生活活动社会化,促进了衍生产业的融合,拓展了服务业发展领域和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密集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态的迅速兴起。

在制造业领域由于投资饥渴和产业分工的梯次转移,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仍处于加速扩张的趋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依靠工业发展进行总量积累仍是首选的路径;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加快转型时期,由于土地承载趋于饱和,土地和劳动力红利加速递减甚或透支,部分低端产业向外转移,区域产业分工出现新的调整。

随着原有的中心城市老龄化社会的逼近和大批新兴城市的迅速崛起,将会有大量的农村新生劳动力涌向新的城市,老工业城市的制造功能随着产业升级逐渐退化,代之而起的是现代服务业居主导地位。

产业布局越来越趋向聚落和集群化,而产业发展的模式在工业生产领域更明显表现为园区化,在农业生产领域则表现为“工厂化”。

企业规模上,会进一步向两级化发展,一方面是大企业集团寡断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群的继续扩大。

发展路径上,引进主导的格局将会变化,海外扩张逐步形成新的潮流。

关于新的工业文明。

19世纪90年代以来,新工业文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倡导,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潮流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增长优先”和“物本主义”为“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所取代,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生态、关爱生命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未来的20年中,中国产业发展突出的主题是生态、智能、低碳、环保,加快产业链的高端化、价值链的高值化、技术链的高新化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

在科学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的工业文明。

王天伟

2011年3月

目录

第一章中国古代产业发展…………………………………………1

第一节中国的古代农业…………………………………………1

第二节中国古代工业…………………………………………8

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发展…………………………………………18

第二章中国近代产业…………………………………………26

第一节中国近代产业的形成………………………………………26

第二节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39

第三节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产业发展的破坏……………………56

第三章新中国产业体系的建立………………………………………66

第一节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66

第二节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75

第三节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82

第四节建国初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89

第四章动荡时期的产业发展………………………………………98

第一节曲折的产业发展之路………………………………………98

第二节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的方针………………………………109

第三节1958-1977年的产业结构………………………………122

第五章改革开放时期的产业发展………………………………130

第一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130

第二节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对外开放…………………………133

第三节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体制改革…………………………137

第四节改革开放时期的产业发展………………………………148

第六章市场经济时期产业发展………………………………163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163

第二节中国产业振兴时代的到来………………………………176

第三节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初期的产业结构………………………192

第七章中国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201

第一节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201

第二节中国产业在世界的地位……………………………………206

第三节中国产业发展阶段……………………………………218

第四节中国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29

第八章中国经济区域和产业分布…………………………………237

第一节中国经济区域演变…………………………………………237

第二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244

第三节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258

第四节产业的区域分布…………………………………………264

第九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88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288

第二节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目标………………………297

第三节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302

第四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系…………………………………311

第十章中国产业发展趋势…………………………………323

第一节服务业发展趋势…………………………………323

第二节制造业的发展趋势…………………………………333

第三节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338

第四节产业布局发展趋势…………………………………345

第五节产业组织状态变化趋势…………………………………353

第六节产业国际化的趋势:

被动引进转向主动扩张………………362

第十一章走向新的工业文明…………………………………365

第一节传统工业文明的代价…………………………………365

第二节新工业文明……………………………………………370

第三节走向新工业文明:

中国的行动……………………………3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