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44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48 大小:3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8页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4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厢记(汉英对照)_许渊冲译.docx

我国古代戏曲作品刊刻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应推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生平事迹古籍记载很少,且多有矛盾,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极为有限。

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元代同德清《中原音韵序》、明代陈所闻《北宫词记》所载的零星资料,我们大体可以知道: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是由金入元,和关汉卿同时期的作家,约活了六十多岁。

其创作的杂剧剧本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十四种。

今天除《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尚存全剧,《贩茶船》、《芙蓉亭》仅存残曲外,其他俱已失传。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所作传奇小说《莺莺传))。

传中记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但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最终另娶高门,并斥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不仅宣扬了男尊女卑和〃女人祸水论〃的思想,而且为官僚文人玩弄女性的无耻行为开脱,〃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此后,《莺莺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多种文艺形式,如北宋文人秦观、毛滂都曾用〃调笑转踏〃写过莺莺的故事;赵令畴采用民问鼓子词形式,写过工商调•蝶恋花《会真记》。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超出《莺莺传》的内容,但已开始对莺莺的命运给予同情,并对张生的薄情行为进行批评。

到金代,出现了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崔、张的恋爱故事有了新的突破。

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董《西厢》脱却了《莺莺传》窠臼,有了重大的改变。

无行文人张生变成了忠于爱情的人物,消极忍让的莺莺则富有了反抗性,面对老夫人与郑恒的压迫,两人毅然私奔出走,终获〃美满团圆〃的结局。

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摒弃了《莺莺传》中的庸俗封建观念,赋予了鲜明的反封建礼教色彩,从而为王实甫创作经典名作《西厢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问世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赞誉(贾仲明[凌波仙]词)。

《西厢记》的刊本不下百十余种,仅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

这些刊本中,较为时人推重的有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1611-1685)说过:

〃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1608—1661)!

"(《闲情偶寄》填词余论)。

所以我们这本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西厢记》选用了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圣叹外书》中说:

〃《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

〃〃今后任凭是绝代才子,切不可云此本《西厢记》我亦做得出也。

便教当时作者而在,要他烧了此本重做一本,已是不可复得。

〃〃若使异时更作,亦不妨另自有其绝妙,然而无奈此番已是绝妙也。

不必云异时不能更妙于此,然亦不必云异时尚将更妙于此也。

〃异时〃另自有其绝妙〃的作品,是三百年后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为什么说《西厢记》〃此番已是绝妙〃呢?

以主题而论,金圣叹认为《西厢记》写的是莺莺和张生〃不辞千死万死,而几几乎各愿以其两死并为一死〃的〃必至之情〃。

以人物而论,金圣叹说:

"《西厢记》只写得三个人,一个是双文(莺莺),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

其余如夫人,如法本,如白马将军,如欢郎,如法聪,如孙飞虎,如琴童,如店小二,他俱不曾着一笔半笔写,俱是写三个人时,所忽然应用之家伙耳。

〃〃比如文字,则双文是题目,张生是文字,红娘是文字之起承转合。

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文字透人题目也。

其余如夫人等,算只是文字中间所用之乎者也等字。

〃〃比如药,则张生是病,双文是药,红娘是药之炮制。

有此许多炮制,便令药往就病,病来就药也。

其余如夫人等,算只是炮制时所用之姜醋酒蜜等物。

〃〃《西厢记》前半是张生文字,后半是双文文字,中间是红娘文字。

〃〃《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

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

以笔法而论,金圣叹说:

〃子弟欲看《西厢记》,须教其先看《国风》,盖《西厢记》所写事,便全是《国风》所写事。

然《西厢记》写事,曾无一笔不雅驯,便全学《国风》写事,曾无一笔不雅驯。

《西厢记》写事,曾无一笔不透脱,便全学《国风》写事,曾无一笔不透脱。

敢疗子弟笔下雅驯不透脱,透脱不雅驯之病。

"

今天看来,《西厢记》与《国风》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所谓〃雅驯〃,就是文字高雅,遵守规范;所谓〃透脱〃,就是深刻透彻,洒脱自如。

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心所欲〃是〃透脱〃,〃不逾矩〃是〃雅驯例如《国风》第一篇《关雎》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典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米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君子在河之洲,听到雎鸠叫春,就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是〃发乎情〃。

后来订婚结婚,〃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止乎礼乐。

换句话说,这也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西厢记》中《惊艳》一折〃发乎情〃,《团圆》一折是止乎礼乐,这是《西厢记》对《国风》的继承。

但是两书相差两千年,其间自然大有发展。

《国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客观地写鸟,写河。

《西厢记•哭宴》一折中的〃拆鸳鸯坐两下里〃,〃伯劳东去燕西飞〃,说的是鸟,指的却是张生和莺莺。

又如〃泪添九曲黄河溢〃,写的是〃九曲黄河〃,象征的却是莺莺的柔肠九转,传达的却是主观的离愁别恨。

再如《关雎》中的〃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也只是客观的描写;而《哭宴》中的〃归家怕看罗帏里,昨宵是绣衾奇暖留春住,今日是翠被生寒有梦知〃,对莺莺的内心世界作了细致的刻画,传达的相思之情也就更加深刻透彻、洒脱自如了。

再又如《关雎》中谈到的食物,只有〃参差荇菜〃四个字。

而在《哭宴》中莺莺说: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暖溶溶玉酷,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面前茶饭不待吃,恨塞满愁肠胃。

〃金圣叹批道:

〃此节是说酒,是说泪,不可得辨也。

李后主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便是如出一口说话也。

〃由此可见,《西厢记》中的客观世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已经融成一片,难解难分。

早在三百年前,金圣叹就已经〃能历指其所以第一之故〃了。

其实,《西厢记》〃所以第一之故〃,不但是继承、发展了《国风》,而且是超越了〃发乎情,止乎礼〃的限至。

《国风》中有一篇著名的情诗《野有死唐》,全诗如下:

野有死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嫩,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悦兮!

无使龙也吠!

最后三句是怀春的少女对求欢的猎人说的话,余冠英的语体译文是:

〃慢慢儿来啊,悄悄地来啊!

我的围裙可别动!

别惹得狗儿叫起来啊!

〃这里说的是〃别动围裙〃,暗示的却是猎人已经解开了少女的围裙和衣带。

再比较《西厢记•酬简》中张生的唱词:

我将你纽松,我将你罗带儿解,兰麝散幽斋,不良会把人禁害。

哈,怎不回过脸儿来?

软玉温香抱满怀。

呀,刘阮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柳腰款摆,花心轻折,露滴牡丹开。

金圣叹批语说:

〃双文之面虽终不得而看,而双文之扣,双文之带,则趁势已解矣。

夫双文之扣,双文之带,此真非轻易可得而解也。

今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轻轻遂已解得。

世间真乃无第二手也。

〃描写情爱,从《国风》的暗示〃别动围裙〃,到《酬简》的明说〃纽扣儿松〃,〃罗带儿解〃(这是〃明修栈道〃),再到〃露滴牡丹开〃的象征写法(这是〃暗度陈仓〃),真是很大的发展,不但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恐怕也〃无第二手了

中国诗歌从《国风》发展到《西厢记》,中间还有唐宋诗词的影响。

如《哭宴》中莺莺的唱词:

我见她蹙愁眉,死临侵地。

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

有梦也难寻觅!

在唐人韦庄(836-910)的《女冠子》中,已有类似的描写: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忍泪,低头,敛眉,寻梦,两词都有描写,但唐词精炼、高雅,元曲铺陈、细腻。

比较一下,既可以看出唐词对元曲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元曲对唐词的发展。

又如《哭宴》中莺莺的唱词: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将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般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试比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1)的《武陵春》下半片: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舟乍有孟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轻舟载不动愁,《西厢记》说车儿载不起烦恼。

元曲对宋词的继承和发展,在这里看得更清楚了。

有了这两千年的文化积累,《西厢记》描写离情别恨,可以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而描写男女情爱,则在中国文学史上,简直是前无古人。

李政道教授说得好: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隋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光明日报》,1996年6月24日)正因为《西厢记》对崔张爱情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它一面世就大受欢迎,其反响历久不衰,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和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

三百年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可以和《西厢记》相媲美。

如果比较一下东西方的爱情故事,可以说东方的情人更加含蓄婉转,西方的情人更加直截了当。

如《酬韵》中的张生和莺莺的唱和:

张生: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

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高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不说自己爱慕莺莺,却婉转地说他见月思人;莺莺也不

说自己怜才,却含蓄地要才子怜惜佳人。

而罗密欧和朱丽叶却大不相同,开门见山,握手吻嘴。

请看曹禺的译文:

罗密欧:

神不也有嘴唇,香客也有?

朱丽叶:

进香的朋友,嘴唇是用来祈祷的。

罗密欧:

哦,我的神,让嘴唇也学学手,答应了吧,不然,信念就化成苦恼。

他们说的是神、香客、祈祷,指的却是朱、罗、亲吻,并且说到做到,立刻见于行动。

这是东西方不同的一点:

东方发乎情,止乎礼;西方却一见钟情,甚至借宗教之名,来行情爱之实。

但东西方情人也有相同之处,如《酬韵》中张生的唱词:

你若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便是惺惺惜惺惺。

这和罗密欧离开朱丽叶时的对话,大同小异。

请看曹禺和朱

生豪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话:

罗:

爱去找爱,就像逃学的孩子躲开书房;两个分开,好比垂头丧气赶回到学堂。

朱:

晚安!

晚安!

离别是这样甜蜜的凄清,我真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

张生说的〃惺惺惜惺惺〃和罗密欧说的〃爱去找爱〃,张、崔〃酬和到天明〃和罗、朱道晚安直到天明不但内容相似,而且形式和词语都有相同之处,真可以说是〃诗人所见略同〃了。

张生说话和罗、朱有相同之处,莺莺和朱丽叶却有所不同,这从红娘和奶妈口中,可以听得出来,奶妈在第二幕第五场中对朱丽叶说:

那就去吧,去吧,快到神父哪儿去吧,

那儿新郎官等着你来做新娘子呢!

(曹译)

奶妈说话直截了当,也说明了朱丽叶直截了当的性格。

红娘说话有时转弯抹角,既说明了她自己聪明伶俐,又衬托莺莺的含蓄婉转。

如红娘在《闹简》中说到莺莺:

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

小则小心肠儿转关,教你跳东墙,女字边干。

原来五言包得三更枣,四句埋得九里山。

你赤紧将人慢,你要会云雨闹中取静,却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

金圣叹说:

〃《西厢记》只为要写此一个人(双文),便不得不又写一个人。

一个人者,红娘是也。

若使不写红娘,却如何写双文?

然而《西厢记》写红娘,当知正是出力写双文。

〃可见中国评论家早就知道〃烘云托月〃的写法了。

总而言之,以《西厢记》和莎剧的主题而论,都是写爱情与家庭的矛盾。

《西厢》以〃金榜题名〃为家庭赢得了荣誉,以〃洞房花烛〃为双方赢得了爱情,这是中国典型的大团圆结局。

莎剧却以儿女的死亡为代价,使两家世仇化敌为友,这是西方爱情与荣誉冲突的典型悲剧。

换句说话,解决矛盾,东方用的是文化,西方用的是暴力,以结构而论,两剧情节都很曲折,但《西厢记》的曲折多是内心的,莎剧却多是外界的。

以人物而论,《西厢记》描写外在形象,更加生动;莎剧描写内在情感,更加深刻。

以笔法而论,《西厢记》善用抽象叠词、历史典故;莎剧善用具体形象、双关文字。

两剧各有千秋。

《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中国戏剧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元代著名作家白朴、郑德辉相继创作了《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伯梅香翰林风月》,对其进行模仿。

明代李日华曾用南曲改《西厢记》为《南西厢》。

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深受《西厢记》影响,提出〃以情格理〃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另一戏剧名作《牡丹亭》。

明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相继兴起,大多编排了这个剧目,使之成为迄今为止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保留节目。

在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中,如小说、诗歌、说唱、剪纸、泥塑、年画等,《西厢记》的题材也都被广泛使用,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了〃《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表明《西厢记》对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封建叛逆性格形成的影响。

《西厢记》在西方虽不如莎剧广为人知,但也逐渐为各国人民所喜爱。

1935年,在英国出版了熊式一的散体译本,90年代,在美国出版了加州大学韦斯特教授的散体译本。

1992年,我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我译的韵文本,但我根据金圣叹的评论,只译了四本十六折,译到《惊梦》为止。

直到199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西厢记》,我才把五本二十折完全英译出来。

其中唱词全部译成韵文,说白则译成散文。

这次出版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西厢记》,我又对英译做了一次全面修订。

除了英译本以外,《西厢记》还被译为法、德、意、俄、日、拉丁、印地、越南、朝鲜等文字,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印度梵剧《沙恭达罗》一起同列为世界三大古典名剧。

许渊冲

2000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畅春园

INTRODUCTION

TheRomanceoftheWesternBowerwrittenbyWangShifuisthemostimportantlyricaldrama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Itisaswell-knowninChinaasShakespeare'sRomeoandJulietintheWest,yetitwaswrittenaboutthreehundredyearsearlierthanShakespeare5stragedy.LiketheEnglishplay,itconsistsofanarrativepartwritteninproseandalyricalpartwritteninverse.Itisdividedintofiveactsandtwentyscenes.ActIdescribesthefirstmeetinginthetemplebetweenthelovers,ZhangGong,ayoungscholar,andCuiYingying,nineteen-year-olddaughterofformerPrimeMinisterCui.ActIIrelateshowZhangsavesthetemplefromattackbybanditsandMadameCuipromisesherdaughtercanmarryZhang,butshesoongoesbackonherwords.ActIIIdescribesthelovers'longingforeachother.ActIVdepictstheirmeetinginSceneOne.InSceneTwo,MadameCuiwillnotapprovetheirmarriageunlessZhangwinshonorinthecivilserviceexaminations.SceneThreedepictstheirpartingwhenZhangleavestoattendtheexaminationsinthecapital.SceneFourendswithadreaminwhichtheloversmeetagain.Thelastactdescribestheirreunion.

AsJinShengtan(1608-1661)saidintheprefaceto

Romance,"BeforereadingRomance,oneshouldreadthe

BookofPoetry(Qin5searliestanthologyofpoetrycompiledinthe6thcenturyBC),becausethereare

correlationsbetweenRomanceandBookofPoetry.Forinstance,thefirstlyricintheBookofPoetryreadsas

follows:

Byriversideare

cooing

Apairofturtle

doves;

Agoodyoungman

iswooing

Afairmaidenhe

loves.

Waterflowsleft

andright

Ofcresseshereandthere.

Theyouthyearnsdayandnight

Forthegoodmaidenfair.

Hisyearninggrowssostrong,

Hecannotfallasleep;

Hetossesallnightlong,

Sodeepinlove,sodeep!

Nowgatherleftandright

Thecressessweetandtender.

0lute,playmusicbright

Forthefianceesoslender!

Feastfriendsatleftandright

Oncressescookedtender;

0bellsanddrums,delight

Thebridesosweetandslender!

IfwecomparethislyricwiththepartingsceneinActIV,weshallfindsimilaritiesaswellasdifferencesbetweenthem,whichshowsthedevelopmentoflovepoetryfromthe6thcenturyBCtothe14thcenturyAD.Inthelyrictheyoungmanseeingapairofturtledovescooingbytheriversidelongsforhisbeloved.InActIV,SceneThree,theheroinesings!

...Twolove-birdstornapartbewail.

Eastwardtheorioleandwestwardtheswallowflies.

Thelove-birds,theorioleandtheswallowaresymbolsofthelovers.Shesings

Byriversidearecooing

MytearswouldmaketheYellowRiveroverflow••'

Weseetheheroine5sgriefsymbolizedbytheriver,depictingamoresubjectiveviewpoint,whileinthelyricthewaterflowingleftandrightofthecresseshasnothingtodowiththeyearningoftheyoungman,andwehaveonlyasimpledescriptionoftheloverwhocannotfallasleepandtossesallnightlong.ButinthepartingsceneofRomancetheheroinehasmoreintensefeelingsandisnotonlyunabletofallasleepbutalsoafraid〃toseethecurtainedbed"for"lastnightinwarmembroideredcoverletspringdwelt;tonightyou'11dreamofcounterpanewherecoldisfelt”.Hereweseethatthetraditionofromanticloveduringthe14thcenturyhasdevelopedfromtwentycenturiesbefore.Aswell,inRomancethereisamorepicturialdescriptionoftheloverwhositsattable,

Slantinghishead,

Knittinghisbrows,asifhalf-dead.

Hedarenotlethistearsfallfromhisbrimfuleyes

Forfearhisgriefbeknown.

Seeinghimselfobserved,heutterssighs,

Pretendingtoarrangehiswhitesilkgown.

InthepassagecitedfromtheBookofPoetry,thefoodisonlysweetcressescookedtender;butinActIV,SceneThreeofRomancethefoodandwine"tastelikemuddywater,butAsmudthefoodisnotsofine;

Aswaterthewineisnotsosweet.

Intheformerwefindonlyanobjectivedescription;inthelatter,thesubjectivesentimentoftheheroineatparting.HereweseethepoetoftheYuanD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