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76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5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

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

要求

2018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明确:

①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②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新增)

考情

研读

1.考查情况。

论述类文本年年考,是高考的必考文体之一,所考文本往往在政论文、学术论文、书评等文体中择其一考查。

但2017年高考语文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也有着非常大的变化,虽然高考的分值和题量没有变化,但试题难度较以前增大了

2.试题样式。

全国卷近些年对论述类文本考查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017年以后,题干有了明显的变化,三道题的命题层次性非常强,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

这也非常符合高考命题的思路,即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命题

根据论述类文本专业性强、难读懂等特点,结合考生在做题时耗时长、正答率低的情况,本部分准备从以下方面突破:

首先,明确高考怎么考;然后,根据高考命制选项特点,通过“阅读技法”来教会考生运用“三位一体”读文本,特别是第二步“微观勾画”,“勾画”出高考命题点,节省做题时间;最后,根据每种题型特点,运用便捷实用的技法逐一突破三种题型,又快又准地选出答案。

(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解析:

选D。

A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

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解析:

选C。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解析:

选B。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保证。

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所论述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其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能力、把握论证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能力。

因此,需要考生先掌握论述类文本相关知识。

一、核心素养

(一)议论三要素

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

读写论述类文本都涉及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的推理问题。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

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是很明显真实性的判断,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

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

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论据一般有多个。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二)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政论文谈论的是政治问题,因此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

4.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

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籍的特色等。

二、“思、勾、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节约时间

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学习论证,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前面讲了“高考怎么考”,我们知道了高考命题新动向,因此,这里重点培养考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考生在文本中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考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让考生读文时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准备。

因此,可以采用“宏观思考——微观勾画——迅速串联”三位一体读文法,表面上看是三个步骤,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三个方位同时进行的,所以称为“三位一体”读文法。

宏观思考

宏观思考,就是在开始读文本前就思考三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或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②行文中作者为突显论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③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段和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的,就是文章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就是文章是怎样论证的。

微观勾画

微观勾画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勾画可能是高考命题点的关键信息文字,具体如下:

(一)勾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数量、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已经、将来、正在、目前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2.文中反复强调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二)勾画关系

关系包含“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1.概念之间的关系

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勾画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2.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因果关系:

特别注意标记“因为”“因此”“……的原因”“因而”“由于”“从而”等领起的语句。

(2)转折关系:

注意标记“虽然……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领起的语句。

(3)并列关系:

注意标记“也”“又……又……”“一方面……另一方面……”等领起的语句。

(4)递进关系:

注意标记“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何况”“况且”等领起的语句。

3.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就是勾画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

而这些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

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三)勾画论点论据

1.勾画论点

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2.勾画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

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句可迅速把握道理论据。

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迅速串联

迅速串联的目的就是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也就是文本读完后,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更利于做第二个选择题。

三、读文示范

阅读论述类文本的第一步好把握,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这里重点示范第二步读文技巧。

第二步

第三步

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

勾画理由

迅速串联

(2017·高考全国卷Ⅲ)“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

(1)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

(2)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3)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4)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5)如(6)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7)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8)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9)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10)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11)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12)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13)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14)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15)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以人为核心”修饰限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命题者可能有意删去,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范围。

(2)“一些”是表数量的词语,命题者可以在命题时有意删去,就变成了“乡村……”,范围扩大。

(3)“虽然……但……”是转折关系,表露出作者的观点是强调后句,命题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命题:

一是逻辑关系方面,把转折复句转变为其他关系的复句;二是在观点结论方面命题,变化作者的观点。

(4)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是全文的核心,有引领下文的作用,措施是“留住、呵护并活化”,这既可以在论证思路上命题,又可以在观点结论范围方面命题,第1题的A项就是在观点结论范围方面命题的。

(5)波浪线句是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也暗含了论证的层次,这两者是并列关系,这也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第2题B选项就是从这方面命题的。

(6)“如”表明后面的内容是举例论证,注意例子论证的观点即可。

(7)这句是结论句,具体表明了物质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的关系,第2题的B选项后半句就是从这里命题的。

(8)注意品味这句中的“它们”所指代的内容,命题者喜欢在指代方面命题。

同时,注意“它们”和“情感的尊重”之间的关系,这里想说在城镇建设中留住乡村记忆,就留住了乡愁,城镇建设和人的情感并不冲突,第3题的A项就是从这方面命题的。

(9)这句话是结论句,含有作者的观点:

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需要评估和甄选,但没有论述甄选的标准。

把握好这个关键句,就能判断出第2题C选项的正误。

(10)注意“仅仅”的内涵,是说这些还不够,这是命题者关注的关键词之一。

(11)作者的观点句,呵护乡村记忆,需要对集体记忆场所定期维护,这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观点句和结论句是命题者的关注焦点之一,第1题的C项就是从这里命题的。

(12)本句是本段的结论句,“既要……又要……”是并列关系,二者并重,这是逻辑方面的命题点。

同时,这一结论句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目的,不是活化乡村记忆的目的,命题者喜欢在这里偷换概念,第3题的B项就是从这里命题的。

(13)过渡句,既表明了论证的层次,又引出了这段的中心“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14)这是活化乡村记忆的具体做法,解决论述类文本“怎么办”的问题,是命题者关注的热点,第3题的C、D两项都是从这里命题的。

(15)关注“之”所指代的内容是“活化乡村记忆”,第1题的D项就是从指代方面命题的。

全文的论点在第一自然段结尾处: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那“乡村记忆”是什么,为什么进行“乡村记忆”,怎样进行“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什么呢?

是乡愁的载体,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乡村记忆”?

文本的第二自然段把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文本中有非常明显的提示性标志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

那怎样进行“乡村记忆”?

文本的第三、四自然段从“呵护”和“活化”乡村记忆两方面层进式地论证这个问题。

文本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就摆出了本段的中心句,第三自然段中的“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第四自然段中的“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这样,文本的论证层次就非常清晰了,文本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又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进式论证方式。

把文本的论证思路理清楚,掌握每一自然段的论证结构,再根据掌握的论证方法,就能又快又准地得出答案。

四、真题试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选C。

A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理解错误。

由第一段末句“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可知,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

B项,“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以偏概全。

由第二段中“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进行综合甄选”可知,乡村记忆中有一些是不值得保留的,所以乡村记忆不必“完好保存下来”。

D项,曲解文意。

由第四段“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产生新的凝聚力”可知,活化乡村记忆应对原来的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并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而不是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

选C。

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由原文第二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文章只是简单阐述了用综合甄选的方式保留乡村记忆,并未举例具体说明综合甄选的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

选B。

B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偷换概念。

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