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781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题.docx

《社会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复习题.docx

社会学复习题

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单选(1*10)、多选(1*10)、名词解释(5*3)、辨析题(5*3)、简答题(6*4)论述题(13*2)

绪论(无课件)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对象:

社会良性运行条件

三类协调:

1是社会的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

2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

3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

2.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p9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

p16-17

4.简述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p18-20

第一章:

人的社会化

1、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化?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狭义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个体在未成年期经历的学习过程,到达成年期以后,他的社会化过程就已经完成了,把“人的社会化限定于未成年人”。

广义上的社会化学说:

社会化的研究对象开始拓展,认为人的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扮演、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课本(p32)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2、社会规范社会化(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规矩和方式。

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条令等。

3、社会角色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

4、政治社会化(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2、人的社会化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在中国社会学界,把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婴幼儿时期、学龄初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

3、影响人的社会化条件有哪些?

内在条件(社会化的个体生物基础)

1、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殊生理条件。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具有高度的特殊学习能力

4、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5、人的需要

外在条件(外部社会环境条件)

1、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

2、学校是社会化的基地

3、工作单位(劳动集体)是社会化的主要阵地

4、同龄群体是社会化的榜样

5、大众传媒是社会化的催化剂

4、社会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初始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1.初始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人们在此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亦称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知识和规范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学习得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5、人为什么要进行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再社会化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指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是主动的再社会化。

另一种是指特殊的、带有高度强制性的社会化,它的教化对象是越轨者。

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学习得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6、什么是角色扮演?

简述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扮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角色实践,广义的则包括角色确定、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的全过程。

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也叫“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也称“角色行为”,是指人们在履行特定社会地位规定的行为模式时的实际表现,也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

第二章:

社会群体

1、简述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社会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教材认为,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特征:

1、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

2、稳定的结构。

社会群体的成员持续交往的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关系,产生出特定的相互作用模式。

3、明确的认同。

社会群体大都会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成员会产生一种作为群体一分子的身份一致感和对群体的忠诚感。

功能:

第一,提供人的社会化场所。

第二,满足人的需要。

第三,实现社会目标。

第四,进行和增强社会整合。

2、试论当代中国家庭的发展变化趋势。

3、什么是社会组织?

与初级群体相比,社会组织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等初级社会群体在内。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它不包括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组织具有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

(2)有一个复杂而正式的结构。

(3)成员间奉行事本主义,具有非人格化特征。

(4)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可代替性强。

4、非正式群体有什么正功能?

p73-74

(1)非正式群体对于组织发展的影响

(2)非正式群体对于群体成员个人发展的影响

5、我国转型时期的初级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种变化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变化: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

(2)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社会群体已解体。

影响: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社会公平。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在传统社会中,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承担的,因此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就不能不引起社会生活某些功能的紊乱。

6、试评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特点与主要缺陷。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也被称为行政组织体系、行政官僚组织.它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

特征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缺陷:

它的森严的等级划分和呆板的照章办事,会压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滋生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使组织活动的协调流于形式或阻碍协调,导致组织效率的降低。

第三章:

社会分层

1、分析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

(1)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本的社会原因。

社会分化分为横向分化和纵向分化,横向分化又称水平分化,导致社会分工;纵向分化又称垂直分化,导致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使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集团和类型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阶级的产生,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资源主要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声望资源等,正是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否和占有多少使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

而人们是否占有或占有资源的多少又与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直接相关。

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还与人们获取资源的机会相关。

机会不同之所以成为社会分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差异既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相关,又与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3)社会制度对社会分层有形成与扩大的作用

社会需要有差别,有差别才有比较,才有动力,才有竞争和进步,才能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但社会差别又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问的严重对立和严重的社会破坏,从而使人们无法正常获得社会资源。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求社会的公共权力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保证获得社会资源的公平性,因此社会制度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原因。

2、阐述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受到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影响,他同意经济利益是“创造阶级的因素”,但他同时认为,仅仅以经济利益作为研究社会分层的尺度是不够的,必须使用一种多元标准。

为此,他确定了社会分层的三个基本标准:

财产、权力和声望。

财产的差异产生了阶级;权力的差异产生了政党;而声望的差异产生了地位群体或阶层。

这就是他的“三位—体”理论。

3、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社区调查法。

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结构。

(2)主观法。

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

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3)声誉法。

又称他人评价法。

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4)客观法。

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4、阶层的划分标准有哪些?

分层的标准有两类:

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

例如,以人们所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

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

各国对社会分层的划定,大都采用韦伯式的多元化的分层标准,主要的标准有:

收入、财富、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等。

5、试评价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阶级理论。

基本要点有:

(1)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

(2)社会分层并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

(3)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

(4)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5)消除社会分层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6、韦伯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韦伯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虽然部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都承认经济利益与阶级形成的关系,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①马克思主要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韦伯则认为划分阶级的标跟主要是“市场购买力的大小,即消费能力的大小”,不涉及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②韦伯除了同意从经济角度(财富)来划分阶级外,认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分层标淮,即权力和声望。

而马克思认为权力和声望最终来源于财富,即经济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标准,是基础。

③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私行制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对立阶级的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

韦伯则认为阶级冲突不会绝对化。

④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计会意识的整体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分层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韦伯则从唯名论的个人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种主动的生成力量。

7、社会流动的方式有哪些?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类型:

(1)以流动的方向为标准,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水平流动也叫横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2)按照流动主体的特征,社会流动可以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群体流动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个人流动是个体的流动。

(3)按照流动的参照基点,社会流动可分为代际流动与一生流动。

模式:

1.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

开放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

封闭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

混合流动模式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性特点。

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度安排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社会流动的频率和多样性就会受到限制;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流动就会活跃得多。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比较封闭的范围内生活,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新的机会不断出现,社会流动也频繁得多。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接受较好教育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

4、家庭背景

在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这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

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也是影响子代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5、社会网络资源

社会网理论对人们成功地获得更好的职业和地位给予了一种解释:

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地位升迁和成功。

8、试述合理社会流动的功能。

P97

第五章:

社区

1、什么是社区?

社区与行政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社区与社会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社区:

是同一地域内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小社会”。

行政区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有的行政区与社区在地域上可能是重合的,如某个城市,某个街道或某个镇,它既是一个行政区,由于它的主要社会生活是同类型的,所以又是一个社区。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行政区是为了实施社会管理,依据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人为划定的,它的边界线一般是清楚的;社区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边界比较模糊。

另外,同一社区可能被划入不同的行政区,而同一行政区内却可能包含着不同的社区。

与社会联系与区别: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

这是社区与社会相联系的地方。

区别:

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

(2)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区则不同,它首先要有一定的地域条件。

(3)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4)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5)社区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多采用非强制性手段。

在社会范围内,成员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抽象的,需要通过法律、纪律等强制性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

另外,社区的社会控制目标主要是通过舆论等非强制性手段监督社区成员的社会行为,而社会则强调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2、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人口要素。

作为社区主体的人口有两方面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即人口的规模。

质的规定性,即人口的素质,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

2、地域要素。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3、一定的生活服务体系(课本无此点内容)。

它包括商业服务业系统、文化教育卫生系统、交通通讯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4、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

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

不同特征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与另一个社区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一个社区内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

5、制度和组织管理系统。

需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6、一定的地缘认同感。

即有一定的社区意识,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归属感。

3、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各有哪些特点?

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的比例。

社会的异质性程度。

特征: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职业具有多元性。

(2)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淡化,业缘关系强化。

(3)城市居民的组织化程度高。

(4)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5)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作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征:

(1)人口密度低,成员同质性强。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缘关系浓重,人际关系密切。

4、制约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社区管理应当是最关键因素。

这不仅在于社区发展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而社区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活动的调控,还在于社区发展的其他一些重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归根到底都要为社区管理所左右。

(2)生态环境也是社区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3)区位结构是制约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谓区位结构,是指一个社区整体及其内部诸构成部分的地域分布状况。

区位结构是否合理或科学,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正常发展。

5、何谓城市化?

试析发展中小城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P133

6、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P142

第六章:

社会

1、试述社会的构成要素。

人口和自然环境。

文化是重要构成要素,但不是基本构成要素。

人口,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从静态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及人口构成等反映出来。

从动态方面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人口的变动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与社会变动。

人口变动是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有机总和,三种变动互相交织,互相影响。

2、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学所研究的自然环境不是广义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要素。

3、文化要素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基础。

第一,没有抽象的社会,只有具体的社会。

任何具体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结构(以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生产方式为表现形式)和相应的上层建筑(特定的法律、政权机构和意识形态),两者的组合构成不同的社会。

第二,社会的本质既不在整体,也不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即人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

第三,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关系。

3、文化与文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什么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有哪些类型?

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

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

宏观社会结构:

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文化结构是由各种社会主体积淀下来的文化元素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自成的架构关系。

微观社会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社会的形态。

微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

在微观社会结构中,基本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

个人、角色、群体、组织、社团、社区等。

5、什么是运行?

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所谓社会运行是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社会运行分为三种类型,即良性运行、中性运行与恶性运行。

区分三种运行状态的原则有三个:

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

第七章:

社会关系

1、何谓社会关系?

简述马克思是如何解释社会关系的?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解释:

一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就是指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它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宗教关系、心理关系等等。

二是狭义的社会关系,就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2、何谓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人际关系,就是以情感性为基本特点的个人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

(1)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与群体的关系3)个人与组织机构的关系。

人际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社会关系。

但是社会关系不等于人际关系,它有更广阔的内容。

特点:

情感性人是有情感有意志的高级动物,人际关系中包含着浓烈的情感意志因素。

直接性人际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活动中,表现为交往双方思想行为的互动过程。

隐蔽性人际关系除了少数是直接表现为以情感性为基本特点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朋友关系),大多要借助别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

3、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1.需求2.人格3.观念4、文化5.距离6、个人位置的空间分布

原则1、平等原则。

2、坦诚原则。

3、宽容原则。

4、守信原则。

第八章:

社会制度

1、何谓社会制度?

试述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的规范制度。

要素:

1、规范体系2、观念原则3、组织系统4、设备系统、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2、社会制度的功能有哪些?

(1)行为导向功能。

(2)社会控制和整合功能。

(3)文化传递功能。

4)社会选择功能。

3、何谓制度化?

制度化有哪些功能?

制度化是指建立、实施和完善社会制度,并使社会制度的功能发挥出来的过程(课

本P188-89)。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制度成为稳定的形式,免除个人或组织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功能:

1.增强社会团结社会2.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社会控制4.规范社会秩序5.提高成员素质

4、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方式有哪些?

分析制约制度变革的因素?

原因:

p196

方式:

1、渐进式与突进式。

渐进式是指制度变革表现为持续的量的积累过程。

突进式是指制度变革表现为急进的、飞跃式的质的变化过程。

2、强制式与诱导式。

强制式是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国家政府的力量强行推行的制度变革。

诱导式是在政府的默许或精心安排下,用获利的机会诱导人们自发地变革旧制度和创建新制度。

3、立法先导式与试验先导式。

立法先导式是一种先立法,再依法改制的制度变革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