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80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社会学复习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资.docx

《社会学复习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复习资.docx

社会学复习资

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

对身边熟悉世界的探索

一、关键词

1、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2、社会学视野:

是一种超越独立的个体或仅仅是个体之间联系的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高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万象的一种心智品质。

3、社会学知识:

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4、社会学想象力:

指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关系的强烈意识,它实际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5、人类学: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二、思考题

1、社会学观察问题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略)

2、社会学研究对象(见小结2)

3、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各们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会学在对待特定领域的社会现象和过程进行研究时,需要依靠其他科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在研究的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和制约。

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为当前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4、社会学研究的实际意义和功能?

学习社会学能够从事哪方面工作?

(小结6、7)

 

第二章社会学70年的历史回顾

一、关键词

1、韦伯:

主张通过理解主观主义来认识社会实在,“科学”的社会学应是“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的科学,是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解释的科学”。

韦伯把社会行动划为四种理性类型,分别是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的行为。

在分析社会行动类型的基础上,韦伯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权利权威等问题,并且认为,在克里斯马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中,后者具有最大的合法性、稳定性。

2、涂尔干:

涂尔干社会学的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他为社会学确定的研究对象时“社会事实”(包括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涂尔干进一步确立了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最根本原则),分别是坚持实证主义原则、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物、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必须把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分开;在论述社会秩序时,涂尔干使用了“社会团结”的概念。

3、马克思: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观点:

第一,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他认为,历史的关键是阶级冲突—即拥有生产资料者和不拥有生产资料者之间的激烈斗争。

第二,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

4、费孝通:

曾提出社会学学科建设要有“五脏六腑”,即学会、研究所、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以及刊物、出版社和教材。

5、美国教学社会学:

6、芝加哥学派:

艾尔宾·斯莫尔是芝加哥学派的奠基人其早期代表人物是威廉·托马斯,他开创了“生活史”的研究方法,还提出了著名的“情境定义”理论;罗伯特·埃兹拉·帕克是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中坚人物,他开创了民族关系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

7、社会学本土化:

二、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西欧是社会学的发源地?

2、古典社会学的大师有哪些?

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答:

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

3、简述社会学在中国传入、建设、中断、恢复和重建的历史。

第四章社会

一、关键词

1、社会唯名论: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2、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3、社会结构: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

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4、社会地位(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

简称“地位”。

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

它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

分先赋性地位和自致性地位两种:

前者取决于性别、年龄、家庭关系等,后者往往与所受教育、职业和婚姻状况等有关。

5、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

前者指已经制度化、比较稳定、有一定程序、受严格制约的关系,如法律关系等。

后者指未制度化、没有固定模式、不受严格制约的关系,如朋友关系。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工具型关系就是利用社会关系达到与这些关系不相关的目的。

情感型关系为了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彼此的认同,并且在对方需要感情支持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7、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8、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和群体联系的纽带;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9、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

 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

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解析社会结构这一概念?

答: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

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2、简述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点。

答:

从本质上说,马克思对社会结构进行的剖析展示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社会物质存在的决定层次,即经济基础层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二是受其制约的上层建筑层次,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

马克思有三个关于社会结构的重要思想:

一是把“结构”看作“关系总和”,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整体结构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总和,一切对“物与物”的关系的分析都是旨在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二是把社会结构视为矛盾关系体,社会结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关系体,经济结构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关系体;三是认为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点的本质在于揭示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3、社会关系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

①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前者指已经制度化、比较稳定、有一定程序、受严格制约的关系,如法律关系等。

后者指未制度化、没有固定模式、不受严格制约的关系,如朋友关系。

②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和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4、如何区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答:

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一批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第六章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

一、关键词

1.社区:

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他成员经常互动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2.农村社区:

是指成员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并以村落形式为聚居格局的社会单位。

3.城市社区:

是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集中的社会区域单位,人们是由社会分工而组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4.社区变迁:

是指社区活动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员通过各种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使社区的主要因素和机构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

5.城市化:

是指人们居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变迁。

6.社区研究:

又称社区分析,是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社区进行的实地调查和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二、复习思考

1.社区与行政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联系:

社区与作为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的行政区概念虽有重合的地方,但更多存在不一致之处。

在那些不太大的行政区,由于主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所以也就是一个社区。

区别:

第一:

行政区的边界或范围很清楚,社区则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第二:

社区只能是单一形态,行政区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则可以是多形态的。

第三:

对一个社区的分析一般都限定在范围并不很大的社会区域内。

2.社区有哪些类型?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

3.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迁有什么特点?

第一:

欧美城市化是与工商业发达相伴而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却发生在经济贫困、非工业化的基础上。

第二:

工业革命使欧美的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从而使工业品的生产高于人口的增长。

而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生育率一直很高,而死亡率却由于医疗技术的运用急剧降低,人口生产高于工业品生产,而且城市吸收不了来自农村的大量移民和剩余劳动力。

第三:

美国城市居民的空间结构为越是上层社会居住地离市中心越远,而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

第四:

早期社会学家预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上的变化并没有在发展中国家应验,发展中社会的文化依然重视精神生活,重视传统,重视宗教,重视家庭和不变的角色。

4.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如何?

第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

第二:

1949-1978年间:

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

第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

 

第十章个人社会化

一、关键词

1、社会化:

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

2、再社会化:

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教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3、镜中之我:

“镜中之我”不是我们实际上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或评价。

相反,它是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我们逐渐把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判断接过来作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且在许多方面受这种认识的影响。

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或者设想他们对我们打算将要采取的行动可能作出的反应,我们就能够对我们自身和我们的行动作出评价。

4、重要的他人:

指对个人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

5、概化的他人:

指一个人表现的行为举止,会把整个群体和他人的期望纳入考虑。

6、主我: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抑、感到快活和陶醉、感到需要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

7、宾我:

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则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

二、复习思考题

1、结合现实中某个较有影响的事件,思考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

在所有的社会化因素中,家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这是最早、最为直接同时也是最为传统和持久的社会化场所。

对孩子进行社会化,也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

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建立了他们第一个亲密的感情联系纽带,并开始理解和接受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规范。

学校:

学校是社会正式管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供青少年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专门技能和价值观念。

与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不同,学校首次将他们置于非亲人的直接管辖之下,把他们从充满亲密关系、自由自在的家庭转换到另一个有纪律约束的陌生环境里。

在学校里,他们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人,而是人群中普通的一员,必须服从每一个儿童都必须服从的规则和要求。

同时,学校生活减少了儿童对家庭的依赖,从而与家庭之外的更广大的社会建立新的联系。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群众,在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无须发生任何的个人接触。

大众传播媒介既是我们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化的主要力量。

它们在向受众传送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在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角色能力的学习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另一个角度对社会化问题作了论述。

他并不完全把儿童看作是按照他人要求而逐步成型的适应者,而更多地把这一过程看作是他们自己如何根据对世界的认识能动地安排和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皮亚杰着重于人的智力的增长,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如何对自身以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出日益复杂的判断的。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在皮亚杰看来,认识发展的过程在各个社会都是共同的。

各个地方的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了相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只不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后的阶段。

 

第十三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关键词

1、越轨:

越轨是指那些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和要求并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否定评价的行为。

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2、标签论:

那些被多数人看做是越轨者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被社会打上了烙印,那种把越轨者和正常人区分开来的社会屈辱标记。

3、手段-目标说:

社会为每个人都规定了从文化上来说是合法的正确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却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他们的目标,结果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

这些挫折和紧张可能会促使人们为了获取合法的目标而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即越轨的方式。

4、社会控制:

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5、制度化控制:

即按照一整套业已形成的条文的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控制,组织化的宗教控制和其他规章制度控制。

6、非制度化控制:

即不是按照明文的规范和科层制度来实现社会控制,而是依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非明文的方式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控制的目的。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越轨?

如何理解越轨现象?

答:

越轨是指那些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和要求并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否定评价的行为。

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是普遍存在的,每个社会都会建立起一些行为规范或者规则,而违反这些社会规范的人或者行为就要受到惩罚,越轨行为一方面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属于防范和打击对象,但同时,越轨现象的出现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增强社会控制的效果。

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秩序。

2、“标签论”是如何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的?

对我们的预防和矫治青少年越轨有哪些启发意义?

答:

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个时刻,某一地点以某种越轨方式行事,这类行动大多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者易于掩饰的称为初发性越轨。

这些偶然发生的越轨行为并不会对越轨者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一旦这类行为被人重视或者夸大,并贴上犯罪行为或者失足行为的标签,情况就会发生根本变化,越轨者的自我认知就开始渐渐地引导他们做出越轨行为。

告诉我们,我们预防青少年越轨行为就应该从小事抓起,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3、试述默顿“手段——目标”说的主要思想。

答:

社会只提供了合法的目标却没有提出实现目标的手段,形成了矛盾,为了实现合法目标,人们就会有不同方式,革新者,墨守成规者,逃跑主义者,反叛者,顺从者。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一、关键词

1、社会问题: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生态与环境:

指与人类共生共存并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组成人类物质环境的整个生态系统。

3、人口问题:

指在一定区域内,人口的发展与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从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4、贫困:

狭义上是指人们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造成生活困难的状态,广义上则不仅包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等因素。

5、社会安全感:

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应,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

二、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和社会问题的关系是什么?

答:

社会学因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因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价值而

获得发展。

社会问题研究则是社会学重要的学术任务和理论内容。

2、社会问题具有什么含义,类型和特征?

答:

含义:

第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事实”;第二,社会问题是一种“公共问题”;第三,社会问题是一种“公共认定”。

类型:

1,社会发展矛盾问题;2,管理功能失调问题;3,社会病灶问题。

特征:

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

3、试述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

①生态与环境问题;②人口问题;③就业问题;

④贫困问题;⑤社会安全感问题;⑥婚姻家庭问题。

4、当前国际社会出现了哪些治理社会问题的主要趋势?

一,综合治理;二,共同行动;三,制度协调;四,科技领先。

第十六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关键词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未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对对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社会保险:

指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确保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给予一定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获得基本生活条件,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它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3、社会救济:

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或因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物质帮助。

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

4、社会福利:

是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而提供的福利服务、职业福利和社会津贴的总称。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目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

5、社会工作:

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为主体,向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提供帮助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服务工作。

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障?

如何把握其内涵?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未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对对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对象的普遍性,手段的强制性,基金使用的互济性等特征。

各国学者对社会保障含义的界定可分为三大类:

①狭义的界定。

她是将社会保险视同社会保障。

②中观意义的界定。

它是将视作收入保障,与社会服务并列,同是社会福利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下属概念。

③广义的界定。

它反映一种最广义的社会保障意愿,不仅是现金,还有广泛的医疗和社会服务。

目前狭义界定已基本不用,广义界定成为主流,在世界上得到最广泛的认同。

根据我国社会保障的现实情况,可将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四部分。

若以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为依据,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障型和强制储蓄型。

社会保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稳定社会,保障生产,调节经济运行,转移剩余劳动力。

2、辨析《济贫法》和《贝弗利奇报告》

《济贫法》是英国历史上颁布的关于社会救济的法律。

产生于1601年,一直延续到1929年。

英国圈地运动迫使众多农民背井离乡,沦为流浪汉,失业现象日益严重。

英国统治者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立法确定的社会救济法,也是由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开端,其政策、措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这些措施是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贝弗里奇报告》:

1942年出版。

主张将英国变为一个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覆盖全体英国公民。

这个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为现实。

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建国至1985年,是我国“国家---单位”保障体制的创建、变革及其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功能延伸时期。

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改革和重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至今,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社会化的改革、重建时期,在保障对象、保障待遇、保障资金和保障管理方面,实行功能与运行机制的全面重建。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发布起至90年代初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启动阶段。

自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起至1996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

1997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9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向着更高目标前进。

4、什么是社会工作?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情况。

社会工作:

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为主体,向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提供帮助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服务工作。

中国的社会工作,除了在香港和台湾两地之外,还没有最终形成一门专门化的职业。

但是,在新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随着社会改革的进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化职业已为期不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