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81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1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学案

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

——选择3分不能丢,简答6分不失误

第1讲 从理解入手辨别选项正误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

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是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

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借鉴信息]提示本诗为题画诗,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全诗的语言风格。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借鉴信息]联系A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借鉴信息]虽然局部内容判断有误,但提示考生诗人看到了“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借鉴信息]提示考生颈联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众木”“孤云”。

尝试答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答案:

C

2.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标题常蕴含下列信息:

①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地点、对象、事件;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④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9·全国Ⅰ卷

《题许道宁画》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所咏对象

2019·全国Ⅱ卷

《投长沙裴侍郎》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诗歌题材

2019·全国Ⅲ卷

《插田歌》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表明诗歌题材

2018·全国Ⅱ卷

《题醉中所作草

书卷后(节选)》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暗示作者情感

③表明诗歌题材

2018·全国Ⅲ卷

《精卫词》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暗含作者的情感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

长安秋望

[唐]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 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南冠”即楚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锺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读标题

时间:

秋天。

地点:

长安。

事件:

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

猜想

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

他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读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楼”“菊”“莲”。

②我们在诗中就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

③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交代。

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拂晓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解析:

本题中,C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紫艳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

故选C。

答案:

C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感:

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

意象:

①南归之雁;②篱菊;③寥落晨星;④哀婉笛声;⑤枯荷(落红)。

(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或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着眼于全篇。

因此,答题时要把握以下几个维度:

1.所记之事,作者自编诗集;2.所抒之情,作者高自珍重(自己的作品)3.所寄之调,以戏言见真情(自怜自矜之情、友情)。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句更深层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怀。

C.从注释①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原诗只是表达了不在乎富贵的思想,即儒家传统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杜诗)。

答案:

CD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抓住诗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诗诗题兼有诗序功能,交代了写作背景,藉此,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其事,作者自编诗集;2.其人,作者与两位好友的对话;3.其情,调侃、戏赠。

只有结合全诗内容,把事、人、情三者的关系厘清,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另外,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的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又相互映衬,十分微妙。

首联,从注释②③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④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

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

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

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

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3)通“情”达理——分析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

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寻找关键字

看“情”点

找名词

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

找动词

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

找副词

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

找形容词

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

找诗眼

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原州城【注】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 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题目: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如:

愁、独恨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解诗“咬”“嚼”“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

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

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

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

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

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

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蓦山溪

张中孚【注】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 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题目试做】

1.[利用选项信息理解诗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

“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答案:

C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

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

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

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

物是人非的伤感。

【读诗路径】

1利用选项,理解诗意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

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

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知人论世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复杂,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了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加以印证。

3诗歌译文,助读诗意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

我少壮时代也曾横刀立马,建功立业,锦帽貂裘。

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

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

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

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

4通“情”达理,“情语”分析

①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②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③“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第2讲 从设题技巧入手辨析选项

一、古代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

1.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等。

2.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3.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4.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过的诗句从手法、情感、内容等角度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5.拼凑词句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作为解释诗歌的具体内容。

二、两类方法破解五种设误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方法1 联系背景还原诗歌原景

【分析1】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错误类型: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望文生义。

解答此题可以联系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衔枚疾走”的说法,背景为行军士兵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用来表达的是寂静。

而考生看到“衔枚”容易联系到行军打仗,而脱离诗歌的语境去望文生义地主观判断。

方法2 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用意

【分析2】 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错误类型: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无中生有。

后半句的错误之所以难以看出,是因为没有关注到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所提供的诗歌写作背景,更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古人说话的习惯。

以至于容易误判为正确选项,实际上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答案:

D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

诗歌鉴赏:

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

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

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

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

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有力。

答案:

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第3讲 古诗歌主观题型增分指导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题,很多考生常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他们往往乱答一通,答题答不到点子上。

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审题不细,找不准思考方向;积累不够,不能迅速检索相关知识。

编者将古代诗歌中的“常考题型、常见设问、审题定向、答题要点、满分感悟”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归纳汇总,旨在教给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锁”定设问,“审”定方向,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一、形象类

常考题型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满分感悟

人物形象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1)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①概括形象:

性格+身份。

②分析形象:

一言一行一心理。

③形象意义:

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要点①)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要点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感情。

(要点③)

意象

1.这首诗刻画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作用?

2.××意象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中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全诗分析。

(1)题干中有“意象”或“景物形象”字样。

(2)涉及意象的题目,一般会涉及意象的作用或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①明确意象:

明确意象(景物)本身蕴含的季节、时令、地域等特点或意象(景物)构成的画面。

②分析意象:

从景物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画面的色彩等方面分析。

③探求意境(情感):

分析意象(景物)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要点①、②)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要点③)

事物形象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

)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请简要分析。

(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

(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

(3)题干中有“事物”字样。

①概括特征:

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②对接情感:

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情操、品行)进行对接。

③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

(要点①)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要点②)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要点③)

意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