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92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在柏林

                 

课题

11.宇在柏林

12.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

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

在柏林)【出示课件1:

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板书:

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这篇文章很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

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

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会比较容易地找出。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拓展视野,将这篇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他作品中。

板书

内容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

送妻子进疯人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驶出()的老妇人()的寂静

()地挺身()的老兵()的举动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缩句)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改为双重否定句)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三、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答案】

1、缓缓体弱多病可怕费力年迈奇特

二、1.老妇人数着。

2.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三、1.“头发灰白”“身体瘦弱而多病”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

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

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

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

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柏林:

德德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

位于东部施普雷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柏林分成东、西两区。

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柏林墙拆除,东、西柏林合并,成为德国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组词。

思()指()假()神()

腮()脂()遐()伸()

二、照样子,写词语。

咔嚓咔嚓(ABAB式拟声词):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补充四字词语。

指()画()不()思索神志()

四、造句。

1.不假思索:

2.神志不清:

五、老兵的话讲完,为什么“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本文写了老妇人多次反复“一、二、三……”到底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一、思(思索)指(手指)假(假山)神(神奇)

腮(腮帮)脂(脂肪)遐(遐想)伸(伸手)

2、哗啦哗啦咕咚咕咚淅沥淅沥

3、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神志不清

四、1.今天我在精品店看到了一个玩具,我不假思索得就把他买下来了!

 

2.在此深度下,由于压力的增加,他们便神志不清。

五、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结尾含蓄、发人深省。

六、因为这三个数字正是她三个儿子,在她的内心深处是对牺牲的三个儿子的无比怀念,是透彻心扉的母爱。

 

创新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

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

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

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

(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

师: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交流)

师:

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

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

(板书:

远征难)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谁来读好这两句?

(指名读)谁愿意读?

我们一起读。

(齐读)第1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2句后面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示)

师:

这五岭是哪几座山?

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

边讲边板书画图表示:

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

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

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

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

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

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

红军是怎样面对的?

(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

师:

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

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穿越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跨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

再带着感受读一读,讨论红军其中的辛苦与豪迈。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呢?

3.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巧渡金沙江视频: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小结:

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

师: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各抒己见)

B出示:

铁索桥【XX图片】

师:

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

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

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

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

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

师:

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学生自由补充)

4.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

“更喜”喜什么?

为什么“尽开颜”(播放过雪山视频)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

师: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

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三、诵读,品悟诗中之情

1.师过渡:

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

《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

(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

(只等闲)“只等闲”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

齐读全诗。

四、欣赏,激发学生情感

师过渡: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千难万险。

诗中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生读)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所作。

(出示毛泽东图片)

2.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播放歌曲《七律·长征》)

3.感情背诵。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尽开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