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65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docx

金榜教育安徽省高考模拟卷

金榜教育·201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

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与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比较吻合。

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文学格局,但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

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远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

原本,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幸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这不能不让我们为之担忧!

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盼。

人们希望并渴求文学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家们用心建构文学精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

作家们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对自己有更严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大众生活,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

要致力于人的发现、人的讴歌与人的怀疑、人的分裂的矛盾统一,将表现大众、表现民生与自我审察、个性批判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发展,并勇于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人类灵魂重铸、华夏文明再造的洪流中去。

作家们致力于生产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

按照这一要求,文学不仅应该展示历史中个人具体微观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而且也以其生动深刻的塑造,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

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文学显然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当下,价值标准的紊乱几乎是“前所未有”,然而,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以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而盲目“愚乐”着。

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很可悲的。

因此,我们呼唤更多的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大雅之声”的广泛传扬,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唯此,方能形成抵御低俗文学的强大正面力量。

           (选自周思明《文学呼唤大雅之声》,有删改)

1.下列对“世俗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俗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吻合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因此它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

B.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就会冲击原有文学的格局,如果将其剔除,新世纪的文学生态将会更加纯洁。

C.世俗文学就是低俗文学,它们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其目的就是迎合市场,博得经济利益。

D.世俗文学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格格不入,缺失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神圣的东西。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由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引出本文的论题——世俗文学,强调世俗文学必须归入当代文学范畴,新世纪的文学才是完整的。

B.第二段指出低俗文学与文学精品相反,会使读者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蜂拥而出的大量低俗文学作品令人为之担忧。

C.第三、四段从不同角度阐释建构文学精品的必要性,希望作家深入生活,在低俗文学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

D.第五段总结全文,照应文题:

建构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文学呼唤“大雅之声”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社会,文学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已经不再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事业,而是表现“愚乐”、迎合市场等的工具。

B.低俗文学偷袭读者心灵,污染社会风气,因而鞭挞现实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的责任。

C.作家们构建文学精品,要能够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价值取向。

D.在当今社会,价值标准的紊乱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人甚至认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化而盲目“愚乐”。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季野姓万氏,讳斯同,浙江四明人也。

少异敏,自束发未尝为时文,故其学博通而尤熟于有明一代之事。

年近六十,诸公以修明史延致京师,士之游学京师者争相从问古仪法。

月再三会,录所闻共讲肄,惟余不与。

而季野独降齿德而与余交,每曰:

“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

唐宋号为文家者八人,其于道粗有明者,韩愈氏而止耳,其余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

”余辍古文之学,而求经义,自此始。

丙子秋,余将南归,要余信宿其寓斋,曰:

“吾少馆于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

长游四方,就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靡不网罗。

参伍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

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以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可八九得矣。

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盖鲜矣!

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

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

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子诚欲以古文为事,则愿一意于斯,就吾所述,约以义法而经纬其文。

他日书成,记其后曰‘此四明万氏所草创也’,则吾死不恨矣!

因指四壁架上书曰:

“是吾四十年所收集也,逾岁吾书成,当并归于子矣。

”又曰:

“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

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

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耳。

吾欲子之为此,非徒自惜其心力,吾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

子若不能,则他日为吾更择能者而授之。

季野自志学,即以明史自任,其至京师,盖以群书有不能自致者,必资有力者以成之,欲竟其事,然后归。

及余归,逾年而季野竟客死,无子弟在侧,其史稿及群书遂不知所归。

戊戌夏六月,卧疾塞上,追思前言,始表而志之。

距其殁,盖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清·方苞《万季野墓表》,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公以修明史延致京师延:

邀请。

B.吾默识暗诵识:

认识。

C.则吾死不恨矣恨:

遗憾。

D.欲竟其事,然后归竟:

完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而季野独降齿德而与余交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于世非果有益也②君幸于赵王

C.①吾以他书证之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D.①吾欲子之为此②句读之不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季野从小就异常聪慧,他一生很少做八股文,学问渊博通达,尤其熟悉明代的事情,年近六十岁时,被邀请到京城编纂明史。

B.万季野认为唐宋虽有号称善于作古文的“八大家”,但对“道”粗略地通晓的,也只有韩愈一个人,其他人对社会没有什么作用。

C.万季野对于古文的治学主张以实录为主的观点,认为官修之史编写仓促、材料杂乱,治乱贤奸的事迹隐晦不明,不如专家之书。

D.万季野希望方苞能够帮助自己完成修史成书的愿望,打算将自己四十年来收集的书全部赠给方苞,但这个愿望却最终没能实现。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以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可八九得矣。

(6分)

译文:

(2)子若不能,则他日为吾更择能者而授之。

(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概括。

(4分)

 

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

是日也,①,②。

③,④,

⑤,⑥,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

(2)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节选)》)

(3),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节选)》)

(4),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城市蛙声

纳张元

二十年前的一个阴雨连绵的秋季,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叫做平川的乡村中学任教。

学校四周是辛勤的农民四季耕耘的农田,我报到时,学校正被如鼓的蛙声包围。

白天也倒没什么,一到晚上,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些尖利刺耳的蛙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折磨得我痛苦万状,辗转不能入眠。

它们好像正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叫唤比赛,有的清越激扬,有的混浊低沉,但个个都不依不饶,誓不罢休。

我疑心它们都进了我那残破简陋的小屋,就在我的床下或枕头边鸣叫,害得我一次又一次地拉亮萤火虫似的电灯,仔细搜索每一个角落,以求得心理上的片刻安宁。

我于是在内心念念有词地诅咒:

秋天快快滚蛋,冬天赶快来吧。

到了冬天,这些该死的青蛙就该冬眠不叫了吧。

冬天好不容易循着我远眺的目光蹒跚而来,青蛙果然销声匿迹,不再叫唤,但新的烦恼又开始困扰着我。

寒冷的冬夜,寂静无声,就连那些黑色的夜鸟也悄然无声,只有它们模糊的身影幽灵似的在校园里穿梭,偶尔居心叵测地掠过我的窗前时,在清冷的月光映照下,它那阴鸷的眼睛寒气逼人,我打一个哆嗦,全身上下布满鸡皮疙瘩。

学校先前曾是一座古庙,那些有关孤魂野鬼的传说一齐涌上心头,我头皮发麻,阵阵后怕,这倒反而让我怀念起秋天那些热热闹闹的蛙声了。

几年以后,我习惯了乡村生活,也习惯了那些如鼓的蛙声。

我能听懂青蛙们赞唱水田,夸耀爱情成功子孙成群的歌声。

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蛙声成了一首舒缓适度、张弛有致的田园交响乐。

每天晚上,我都在有节奏的水流蛙鸣声中进入深沉的梦乡。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个留城工作的友人不期而遇。

我高兴得一塌糊涂,喋喋不休地诉说着毕业以后的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并用一个农民的好奇口吻询问今日的城市繁华。

他显得很冷淡,只是间或以文明人居高临下的悲悯目光来审视我。

我一激凌,醒了一半:

我已经在偏僻落后的乡村沉睡得太久了。

久居深山,人亦变得十分古老,即使没有长青苔,估计也积了不少尘灰。

于是,我告别了乡村中学,告别了水田,告别了蛙声,到城里工作。

城市没有蛙声,只有忙忙碌碌的行人摩肩擦踵,填街塞巷。

他们的交谈如同大河涨水,一片嘈杂,我听不清他们交谈的具体内容。

只见他们的嘴皮都在动,声音都非常尖利刺耳,我晕头转向,茫然失措,仿佛被置身于另一种蛙声的包围之中。

与城里人交谈,那是一件非常困难而又吃力的事。

他们说话闪烁其辞,语言含义扑朔迷离,他们说“是”的时候,表情分明告诉我“不”;他们说“不”的时候,表情明显是“是”,我懵了。

我听不懂城市语言,有时即使听懂了语言的表面内容,却无法明白他们语义的真正指向。

他们的谈话内容基本与自己的工作职业无关,有顶戴花翎的人,不讨论经济建设,却热衷于哪一家歌舞厅的小姐最靓,哪一家餐厅的狗肉火锅品味正宗;知识分子不谈知识,却津津乐道于名人隐私,花边新闻;城市女人的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就是哪一家美容院的文眉能够以假乱真,哪一家美容院划双眼皮的技术高明。

我大睁着一双迷惘的眼睛,茫然地看着眼花缭乱的城市风景变幻莫测,浑浑噩噩,四年已过,敏感的神经,逐渐迟钝麻木,对周围甚嚣尘上的嘈杂声,渐已习以为常,便倍加慨叹中山先生的遗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诚哉,斯言!

我虽不敢奢望昌,却也侥幸未亡。

可我最近总在重复一个怪梦,梦见我居住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污浊的大水塘,水塘里万头躜动,蛙声十里。

我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厚颜无耻、拼命鼓噪的大青蛙。

噩梦醒来,汗流浃背,庆幸自己还是人的同时,不禁脊背发凉,后怕不已。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6期,有删节)

11.文中写到的城市人有哪些特征?

请简要概括。

(6分)

 

12.“久居深山,人亦变得十分古老,即使没有长青苔,估计也积了不少尘灰。

”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3.请赏析第2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6分)

 

14.结合全文,试探究最后一段写“怪梦”的作用。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明星宣泄班级体休养生息过犹不及

B.诤友守成倒计时因时利导怨天尤人

C.妥帖捍卫渡难关独当一面劳燕纷飞

D.频率报怨急就章势不可当绵里藏针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自知理亏,备受孤立,于是东跑西颠,逢人说项,试图绑架不相干的国家,却碰了一鼻子灰。

B.光在那里不断地发表宣言,要大家奉之为圭臬,可又拿不出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作品来佐证自己文学见解是不行的。

C.在大学,文史类选修课少人问津,研究文史的大学生更是门可罗雀,考试前才会熬夜死记硬背,实在不行,一抄了之。

D.珠三角河网密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息息相关,固然这里龙舟群众基础深厚、制造技艺高超也就不难理解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自1997年开始,央视主持人朱军就与春晚结缘了,作为其中的深度参与者,他与它已经携手走过了整整数十载。

B.一部国产原创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上映,我们不仅看到了机智勇敢可爱的羊,也见识了执着温柔另类的狼。

C.中国海监编队对南沙群岛中部的安波沙洲、柏礁、毕生礁和六门礁进行了抵近观察、喊话,宣示主权、体现管辖。

D.从19世纪初直到今天,犹太民族似乎垄断了所有伟大的独奏家,这些人的祖籍往往都是匈牙利人、波兰人、俄罗斯人。

18.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中国结”的定义。

要求:

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

(4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中国结造型优美,以“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等命名来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

中国结通常是将一根数尺长的彩绳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手法编制而成。

其造型多为左右对称、正反相间。

主要用作吉祥挂饰,也可用于服装装饰。

 

19.请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根据上下文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5分)

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

阅读养气。

“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

养气的过程,①。

“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②。

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得到和提升“气”,进而实现立德修身的目标。

古人云:

“气者,人之根本也。

”这说明③。

这种作用,既指表现在生理机能上的“气”,④。

这两者⑤,更多的是具有互通互化而相得益彰的神奇关系。

 

20.请仿照例句的形式,从高中语文教材上的小说中自选两个人物,分别揭示其行为的象征意义。

要求:

简明、生动,每句不超过40字。

(6分)

例句:

翠翠梦里抓虎耳草,抓住的不只是象征爱情的信物,而且是她青春激扬、人性淳朴的写照。

(1)

(2)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年轻人开车经过一家餐馆,打算在这里用餐。

他去洗手间时,发现里面收拾得干净整洁,给人舒适的感觉,一盆鲜花摆在老旧却非常雅致的木桌上。

如厕后,他很自然地把弄脏的地方擦拭干净。

付账时,年轻人对餐馆老板说:

“洗手间的鲜花真漂亮!

”老板表示感谢,说:

“您知道吗,我在那里摆放鲜花已经10多年了。

您绝对想不到,那小小的一盆花,替我省了多少清洁工作。

要求: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金榜教育·201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B.“如果将其剔除,新世纪的文学生态将会更加纯洁”错;C.“世俗文学就是低俗文学”错;D.“世俗文学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格格不入”错。

2.B(A.“世俗文学”并不是本文的论题;C.“在低俗文学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与原文表述不符;D.第五段并不是总结全文的,与第三、四段是并列的。

3.B(“因而”的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

4.B(识:

记)

5.C(以:

介词,用。

A.而: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

B.于:

①介词,对于;②介词,被。

D.之:

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C(“治乱贤奸的事迹隐晦不明”只是作者担心明史的一种可能,而不是现实,更不是对所有官史的判断。

7.

(1)依据时代来考证那个人的事迹,核实那个人的言语,并且平心静气地考察这些事迹与言语,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可以知道十之八九了。

(6分)

(2)你如果不能做好这件事,那么以后就替我再选择贤能的人,把这件事托付给他。

(4分)

8.高举酒杯,借问嫦娥:

白发披头,青春背我,奈何!

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4分)

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托物言志)手法。

(1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1分)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

10.甲:

①天朗气清②惠风和畅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俯察品类之盛⑤所以游目骋怀⑥足以极视听之娱

乙:

(1)思而不学则殆

(2)善假于物也(3)宁溘死以流亡兮

(4)青冥浩荡不见底(5)唯见江心秋月白(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①待人冷淡;②居高临下;③闪烁其词;④热衷享乐;⑤厚颜无耻;⑥拼命鼓噪。

(每点1分)

12.“青苔”、“尘灰”都用了比喻。

(1分)整句话的意思是:

长期生活在偏僻落后的乡村,自己的思想变得十分落后,即使没有固化,但与现代城市文明的距离也已经很远。

(3分)

13.①“它们模糊的身影幽灵似的”用了比喻手法,“居心叵测”用了拟人手法。

②生动地描写了乡村学校冬夜的寒冷、寂静和阴森。

③为下文写“我”怀念乡村蛙声作铺垫。

(每点2分)

14.①“怪梦”暗示现实,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的真正认识。

本以为乡村落后、城市繁华,作者从乡村走进城市后才发现现实中的城市污浊不堪,与想象中的城市差距太大。

②“怪梦”是作者对城市生活对人精神污染的反思和自我警醒。

城市变成“污浊的大水塘”,水塘里充满城市人的嘈杂声,作者担心身受其害,也会变成“厚颜无耻、拼命鼓噪的大青蛙”。

③“怪梦”收束全篇,揭示文章主题。

“怪梦”写到令人害怕的“城市蛙声”,照应文章标题,与前文乡村蛙声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每点4分,完整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5.D(A.“班级体”应是“班集体”;B.“因时利导”应是“因势利导”;C.“劳燕纷飞”应是“劳燕分飞”。

16.B(圭臬:

比喻典范、准则。

A.逢人说项:

表示热心替人扬名或为人说情、说好话。

C.门可罗雀:

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D.固然:

不能表示因果关系。

17.C(A.“整整数十载”不合事理,应将“数十载”改为确数;B.偷换主语,应在“我们”前加“让”;D.搭配不当,应删去“的祖籍”。

18.中国结是将一根彩绳用多种工艺手法编制成的多为左右对称、正反相间的表示祝福、祈愿的中国传统装饰结。

(符合定义形式1分,三个要点每点1分)

19.①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②“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③“气”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④也指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气”⑤并非独立存在相互隔绝(每点1分)

20.示例:

(1)祥林嫂生前捐门槛,捐出的不只是付出劳动的积蓄,而且是她解脱枷锁、渴望平等的期许。

(2)林黛玉临终焚书稿,焚毁的不只是凝聚心血的结晶,而且是她爱情破灭、满腹心酸的绝望。

(每句3分,其中句式1分,内容2分)

21.立意提示:

材料反映的是人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的一言一行直接改变着环境,而环境的好坏也在影响着人的一举一动。

正确的行为,会使周围的环境向你所期待的方向变化;而优美的环境,也会使人不知不觉地变得文明优雅。

围绕以上关系,即可确定文章的主题。

参考译文:

季野先生,姓万,名斯同,是浙江四明人。

他年少时异常聪敏,自十五岁起就不再写作八股文,所以他学问渊博通达,并且特别熟悉明朝的历史。

他年近六十岁时,几位大人因为编写明史的需要邀请他到京城,在京城求学的士人争着向他询问古代礼仪和法律,每个月聚会两三次,记录从万先生那里听到的内容并在一起研究,只有我不参加。

但是季野先生偏偏以年高德厚屈尊和我交往,常说:

“你对古文的确有体会了,但希望你不要沉溺其中。

唐宋号称古文大家的有八个人,他们对于‘道’粗略知晓的,却只有韩愈一个人罢了,其他人只是供求学的人喜爱、把玩而已,对于社会并不是真有益处。

”我停止学习古文,来探求经义,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丙子年秋天,我将要回到南方去,季野先生邀请我到他的寓所随意住宿,说:

“我年少时在某家私塾读书,他家有各个朝代的实录,我默默地记,暗暗地背,不敢有一言一事的遗忘。

后来,我长期游历四方,向世代仕宦之家的长老求取散佚的书,考证询问过去的事,广泛涉及郡志邑乘和杂家志传之类的文章,能找到的,全都找来读过。

将它们反复比较检验,主要以实录为根本,这是因为实录直接记载事实,在言语上是不可添油加醋、修饰润色的。

依据时代来考证那个人的事迹,核实那个人的言语,并且平心静气地考察这些事迹与言语,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可以知道十之八九了。

凡是实录中难以详述的,我用别的书来佐证它,别的书诬枉失实的,我用从实录中获得的材料来判断它,虽不敢说结论都是可信的,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错误的判断,应该很少了!

前人对《宋史》已嫌它繁琐芜杂,但我所记述的将比它增加一倍。

我不是不知道简约的可贵,而是担心后人力求广博却不知道删减,所以我先替他们走个极端。

让他们知道我所写的有可减的,而那些我没写的,必定不是真实的事情与言语,因而是不可增加的。

“你如果真想把古文作为事业,那么希望你在古文上专心研究,根据我所记述的材料,用“义法”为约束来撰写自己的文章。

以后书写好了,在书后写上‘此四明万氏所草创也’,那么我死后就没有遗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