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693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

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⑴离别类:

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

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

鹧鸪鸟(叫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关山(思家)

燕(惜春/思念/物是人非的变迁/传书叙离情/游子漂泊)

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⑵情爱类:

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⑶人格类:

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

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竹(气节高尚)

⑷悲情类:

梧桐(悲凉),杜鹃鸟或子规(凄哀或思家思归)

乌鸦(衰败荒凉),碧血(蒙冤而死或忠心不灭),猿(悲伤)

⑸其它类:

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

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

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

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

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

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

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

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

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

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

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

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

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

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或: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A描写景物的方法:

⑴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⑵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⑶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⑷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高考常考)

⑸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

味觉,触觉,或通感。

B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C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D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

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变式问: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

动词,表颜色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

/孤/独/冷等)。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

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

调换词序。

注意:

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

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

为什么?

第二版块:

文言文阅读口诀:

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

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

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

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

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

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

复、还

(7)表兼代的:

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

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

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

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3.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

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

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

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

督促劝说

秩:

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对:

回答或对话

逸:

马脱了缰绳、放纵如:

到、往

禁:

皇帝居住的地方白:

告诉

掾:

古代属官的统称与:

赞扬

工:

工匠、精巧、擅长多:

赞扬

僭:

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给:

食用丰足

容:

宽容、或许、许可典:

主持

贷:

借出借入、宽容令:

美好

狱:

官司、案件、监牢差:

病好了

遽:

急速、就、恐惧执:

捉拿

尤:

罪过过错、指责归罪延:

延请

按:

追究、考察、调查省:

减免

赡:

富足充足、供给供养竟:

结束、完

谢:

道歉、推辞、告诉甫:

折:

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寻:

不久

坐:

因……而犯罪、因为造:

造访

赧:

因羞愧而脸红过:

拜访、责备

弑:

子杀父、臣杀君用:

财用、因为

第:

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文言虚词题

⑴虚实意识:

例:

第一组: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

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

第一组:

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

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

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

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

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

第一组:

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

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

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

第一组: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

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3此则国人之最也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三组:

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

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

第一组:

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

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

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

①连词:

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

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

①疑问代词:

“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

“多么”。

⑶乎:

①助词:

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

“于”、“在”、“从”。

⑷乃:

①副词:

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

“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

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

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

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

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

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

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

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

表判断,“就是”;②连词:

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

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

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古今异义题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

2妻子

3中国

4所以

5无论

6更衣

7殷勤

8卑鄙

9其实

10春秋

11结束

12约束

13中原

14烈士

15牺牲

16虽然

17不好

18根本

19学者

20地方

21山东

22县官

23致意

24从容

25便宜

26故事

27南面

28可怜

29以为

30从而

31至于

32祖父

33不必

34因而

35智力

36前进

37即使

38向来

39因为

40老大

文言文翻译题:

赋分点:

1.译准词义:

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

杀)。

②名词活用为使动:

有“使……成为……”的意思,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名词活用为意动:

有“把----当作---”的意思,如:

“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④名词活用做状语:

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④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

“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

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

“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

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

“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如:

“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2)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

如:

“具告以事。

”(《鸿门宴》)。

备查知识3:

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

(凭什么……?

)②何所……?

(所……是什么?

)③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

(把……怎样呢?

)⑤孰与……?

(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

(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②何……为?

(……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⑥安……哉(乎)?

(哪里……呢?

⑦不亦……乎?

(不是……吗?

⑧……非……欤?

(……不是……吗?

⑨宁……耶?

(哪里……呢?

(10)顾……哉?

(难道……吗?

(11)独……哉?

(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

(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

(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

(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

②得无(微)……乎?

(该不……吧?

))

③其……欤?

(不是……吗?

)(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

(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③其……?

其……?

(是……呢?

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

如果不……就……。

何乃:

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

随后,不久。

既……且……:

又……又…乃尔:

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

这样却;但是。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

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

不用,无须。

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

竟相,一起。

向使:

假使,如果。

之谓:

说的就是――。

之于:

对……的态度,同……相比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

(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意思是“唉,可怜!

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

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作者发出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是无中生有,向上推溯一至八句,诗人并没有写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并推己及人,“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意思是“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故选D。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意思是: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想象的内容,城南边的那座终南高山,恐怕也会被那雨水淹没漂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进行抒情,前面的诗句写到诗人要造访朋友因雨受阻,所以诗人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雨大,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结合注释背景“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但是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

“雨虽多,不害稼也。

”面对当前的局势,杜甫以诗代谏,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写景手法以及情感的分析。

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写景的手法,分析情感需要考生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3.(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