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019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9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巩固提升

考点3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共产党宣言》

1、2、3

巴黎公社

4、5、6、7

十月革命

8、9、10、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2温州模拟)《共产党宣言》指出:

“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这里的“代替”是指(  )

A.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

B.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C.新教代替天主教

D.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资本主义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

、露骨的剥削”是指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竞争下的利己主义,“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是指中世纪以来人们处在天主教神学和封建统治之下。

因此B项符合题意。

2.“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希望在生产过程中用合作代替竞争。

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中国的新文化人士

解析:

C 根据材料信息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可见该思想为不成熟的,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可知C项正确。

3.(2012年浙江文综,21)《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解析:

B 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社会的腐朽性,并且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正逐步走向没落,但没有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鉴于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故B项符合题意。

4.(2012安徽联考)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

“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他们“公开地、老

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B.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解析:

A “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说明了权力的制约,“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说明了民主的作风,A项正确。

5.(2012保定模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

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

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

A.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在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是“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巴黎公社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6.(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20)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

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D.巴黎公社期间

解析:

D 解读材料,这份历史文献反对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

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美国内战时期都不反对议会制,排除A、B两项;俄国二月革命期间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不反对议会制,排除C项;巴黎公社主张用公社委员会来代替议会制,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D项正确。

7.(2012海口模拟)晚清时期一个中国驻外使节在日记中写道:

“昨夜叛勇已入巴黎,约千万人,哗言鼓噪,声言将吏、兵二部大僚,并民勇将军、巴黎提督、按察司皆改用其党。

各官畏惧,皆避往凡洒(凡尔赛)等处,巴黎遂无主矣”。

这则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B.普法战争

C.巴黎公社革命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解析:

C 巴黎公社革命中巴黎人民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赶到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并且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8.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红色恐惧”浪潮到达顶峰,政府逮捕了数千名被怀疑为激进分子的人,国会还通过法律将持不同政见的外国人驱逐出境。

与美国这一行动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国五四运动爆发B.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

解析:

C 材料中的“红色”指的是社会主义。

1917年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惧,因而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红色恐惧”,故选C。

A

项的影响没那么大;B项是在1929年发生的经济大危机后,D项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

9.(2012郑州质检)“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

”为此,列宁号召(  )

A.废除沙皇专制制度B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C.建立各阶级联合政权D.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解析:

B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根据材料中“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分析,列宁号召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0.(2012年上海历史,21)十月革命时期,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解析:

B 当时俄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人民生存的需要,故选B项。

11.有人认为:

“战争,更正确地说,是临时政府没有能力结束战争,成了列宁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②“和平、土地和面包”是当时民众的迫切要求 ③“七月事件”使临时政府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④《和平法令》的颁布是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A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和平法令》颁布于十月革命胜利后,不可能成为列宁胜利的主要原因,排除④可知答案为A。

12.(2012广东百校联考)《历史性的转折:

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

“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

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

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解析:

D 本题关键信息是“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说明地方革命非常顺利,说明此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

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

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位英国人在1906年8月的一封信中说道:

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

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俄国革

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

俄国的事态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似乎已开始被一种新的精神支配:

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建立另一种更好的政府形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

欧洲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政府形式”分别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谈谈欧洲扩张与“俄国的事态”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文明的兴起、传播及其影响。

(1)问,“标志性事件”应根据时间来判断,“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交通等角度回答。

(2)问,“指的是什么”注意时间是1906年,这一时期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中;“关系”据所学知识从欧洲扩张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一角度回答。

答案:

(1)标志:

新航路开辟和英国工业革命。

原因: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欧洲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广泛建立,欧洲的扩张缺乏政治后盾;缺乏新式交通工具等海外扩张的技术保障;欧洲以外地区传统经济的抵制。

(2)列宁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权。

关系:

欧洲扩张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及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俄国经济发展的相

对缓慢激化了国内矛盾;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俄国形成无产阶级政党及其理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革命形势日渐成熟。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

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政党),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1)巴枯宁的评论指出了巴黎公社存在的哪些问题?

(2)关于巴黎公社的性质,马克思和巴枯宁存在不同看法,你赞同谁的?

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性质的分析理解能力。

(1)问根据材料“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政党),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概括。

(2)

问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是共产主义理论的证明,可以从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来回答。

巴枯宁认为是无政府主义,可以从巴黎公社爆发偶然性和失败原因来分析,可任选择一个观点,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没有成熟的工人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组织松散。

(2)解答可任选择一个观点。

赞成马克思的观点:

可从巴黎公社是一个工人性质的政权及颁布的措施方面说明。

(言之有理即可)

赞成巴枯宁的观点:

可从巴黎公社产生的偶然性和缺乏理论指导及组织松散方面说明。

(言之有理即可)

 

单元 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1 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雅典民主制度

1、2、3、4、5、6

罗马法

6、7、8、9、10、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2北京统考)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解析:

C 材料涉及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反映的是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A项不符合雅典,B项不符合中国古代,D项两个都不符合,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

2.(2012深圳模拟)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

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

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

这说明(  )

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

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

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

解析:

D 从材料信息可知,梭伦时代“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故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

;C项与材料信息相悖;从材料信息可知,伯利克里时代,公民权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

3.(2012湛江二模)有学者指出:

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

以下选项能够体现古典民主“幼稚”的是(  )

A.大国众民型民主B.全体成年人的民主

C.男女平等的民主D.一种直接民主

解析:

D 古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直接民主。

“大国众民”“全体成年人”“男女平等”的表述错误。

4.(2012韶关二模)崇奉古代雅典民主的法国革命者,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雅典民主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其原因是(  )

A.雅典民主具有不可复制性

B.雅典民主并未影响现代民主

C.雅典民主不是一个好东西

D.雅典民主有性别和种族歧视

解析:

A 雅典民主是现代民主的源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B、C两项错误;D项说法与本题材料无关联,根据材料本题选A,雅典民主是雅典国情的产物,没有普遍性。

5.(2012南京二模)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

“……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

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

……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此段描述(  )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解析:

A 从材料信息看,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开场合进行”,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材料体现了雅典直

接民主制的特点,并不能保证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6.雅典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两朵奇葩,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两者在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

下列事实中属于这种差异的是(  )

A.受到外来文化影响B.保护奴隶制度

C.政治上城邦独立D.积极对外殖民

解析:

C A、B、D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点,实际是海洋文明的特点,C项政治上城邦独立只

符合雅典,罗马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大帝国,城市在政治上不独立。

7.(2012年天津文综,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解析:

C 罗马法的基本原则是法治。

A项注重证据,B项为“保护人制度”,D项体现了尊重法律,以上都是罗马法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C项是在实行习惯法时期审判的特点。

8.(2012皖南八校联考)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 ②《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③公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 ④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①②④D.①②

解析:

D 习惯法是约定俗成,一般是不成文的,①正确;由图中《十二铜表法》产生原因可知②正确;万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③错误;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所有法律的统称,④错误。

9.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写道: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

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罗马法的最大荣耀是保障自由

B.罗马法直接推动公司组织诞生

C.产权保护是公司产生的前提

D.罗马法导致市场经济的形成

解析:

C 材料突出公司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明确所有权归属”,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答案应该是C。

10.(2012韶关一模)“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

”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

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B.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古罗马的法律原则D.卢梭的政治学说

解析:

C 民主是为了保障契约的有效运行,而不是契约精神本身,故A项错误;

人文主义是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与契约无关,B项可排除;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但与传统欧洲说法不符合,D项也排除。

本题选C,古罗马的法律原则更注重契约规定。

11.唐士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

“罗马人对国家和个人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它们各有其特定的权利与义务。

国家是社会性存在的一种必需的、自然的框架,但个人而非国家才是罗马法律的核心。

与此相应,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被认为是国家存在的主要目标。

国家因此被视为

一个法人,它在确定的界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力。

公民也同样被视为一个法人,他拥有受到法律保护的、不

受别人以及国家非法侵害的权利。

”作者认为(  )

A.罗马人严格区分了国家和个人

B.国家只能在确定的界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力

C.

罗马法律思想的核心是法律保护个人的权利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

C 抓住材料的观点个人是罗马法律的核心,由材料信息“公民也同样被视为一个法人,他拥有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受别人以及国家非法侵害的权利”可知,答案为C。

12.(2012年江苏历史,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B 《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公民法,并不适用于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①错误;罗马习惯法下,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成文法诞生,②正确;罗马法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③正

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

“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

”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

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倪学勇《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读》

材料二 我们只须把它们与任何其他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地宣称它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希腊史专家格罗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作者对汉森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

说明理由。

(2)两则材料对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看法有何不同?

为何会形成这种差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分析能力。

(1)问解答的关键是“理由”,实际要求回答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第

(2)问

两者看法的不同较

易回答,“原因”要注意从两者的出发点分析,特别要注意格罗

特所处的时代,英国民主发展政治的特点。

答案:

(1)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

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

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

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

②雅典民主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③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2)材料一认为:

雅典的民主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容易形成集体暴政,着眼于其局限性。

材料二认为:

雅典的民主具有不可怀疑的优点。

形成差异的原因:

评价的立足点不一样。

材料一把雅典民主制度与现代民主制度相比较,前者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需要推进议会改革,扩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

这使得英国的古典史研究打上了为雅典民主辩护的烙印。

格罗特将雅典民主制度与古代其他地区政体横向比较,得出肯定的评价。

14.(2012海淀期末)法制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

《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

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

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代中西法制特点的比较分析能力。

(1)问,“背景”注意归纳材料一的有效信息,从政治、经济和传统三个角度分析;“影响”可以从对罗马政局和罗马法两个角度回答;第

(2)问,从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法律的内容等角度解答。

答案:

(1)背景:

平民和贵族的

矛盾斗争,罗马习惯法的传统,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形成了成文法,为罗马法律的发展奠定基础。

(2)特点:

皇权高于法律;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考点2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英国的制度创新

1、2、3、4

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5、6、7、9

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8、10、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0年5月,英国工党领袖布朗辞去首相职务,改由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接任首相,这说明(  )

A.英国国王对布朗不信任

B.布朗失去了工党的信任

C.工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

D.卡梅伦在首相选举中胜出

解析:

C 英国国王的态度不能决定首相任选,A项错误;布朗失去工党信任,继任者应该是工党的新领袖,而不是保守党领袖,B项错误;英国没有首相选举,议会选举的结果决定首相任选,D项错误、C项正确。

2.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英王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

这一史实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