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360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6

综合模拟试卷八

(时间:

40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管仲改革后齐国实力大增。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

齐桓公制订盟约,借周天子之名颁布。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  )

A.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得到维护B.会盟巩固了原有的政治秩序

C.经济实力是新秩序构建的基础D.尊王攘夷是成就霸业的关键

2.秦简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强调孝悌廉公之行。

这说明秦汉时期(  )

A.治国刑主德辅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重视吏治建设D.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3.据《全唐文》记载:

“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  )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4.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一般来说,对隋朝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康熙帝。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称呼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庙号与宗庙祭祀有关,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制

C.谥号与庙号都是帝王死后由礼官议定,为帝王所独有

D.始皇帝的称呼是尊号,与谥号、庙号、年号不同

5.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

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英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6.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73

8.8

91.9

1903

15.0

85.0

1920

28.5

71.5

1947

52.8

47.2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7.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

这表明(  )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

8.1961年初,我国政府规定,国家财权基本上集中到中央,缩小专区、县、公社的财权;国家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本账,保持收支平衡,不准列赤字预算。

这表明我国(  )

A.开始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B.试图改变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

C.简政收权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D.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

9.雄辩术在希腊教育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

在雅典民主城邦,熟练的公共演讲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公共演讲丧失了政治功能后,雄辩术仍然受人崇敬,端庄优雅的演讲本身最终变成了一种崇敬的目标,无论演讲者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与否。

这种情景客观上(  )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C.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10.从18世纪末英国工人阶级第一次有组织地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目标就是很明显的:

通过政治改革,达到经济解放。

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不公正的议会代表制度不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才最终造成了人民的苦难。

从材料看英国工人阶级(  )

A.并未产生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冲动

B.已经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根源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造成政治的极端幼稚

D.并未找到通往英国未来社会的主要手段

11.1883年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所写《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一书中对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加以批判以及对惯性的理解,对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起过积极的作用。

这说明(  )

A.马赫思想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B.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

C.马赫思想是对经典力学的彻底否定

D.牛顿的力学体系缺乏科学性

12.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

“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1942年发表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受战时内阁委托,负责起草的有关战后福利制度重建的报告。

这个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

贝弗里奇认为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紧张冲突,社会这个有机体制并不能自我维持平衡,需要社会组织的协调才能够缓解社会冲突,达到社会和谐……他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国民的社会救助;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自愿保险。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应由国家所组织,目的是满足个人在收入中断、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额外支出时提供维持生存水平的保障,即保障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

至于有些阶层需求的保障超出了最低生活的需要,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资源保险计划去解决。

社会保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消除贫困。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西方自由化、私有化政策造成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放弃过去或者削减、或者扩大福利的做法,变福利政策为投资政策。

通过在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提高接受福利者进入市场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就业,以防一些人滥用福利。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个人也要尽义务,“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寻求“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职责”的平衡。

吉登斯的理论被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德国总理施罗德等政界人士所实践,在欧美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以上材料摘自《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社会保障思想的不同之处。

(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1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

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下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检测试题答案

综合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孔子与老子天人观的巨大差异,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老子则是“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观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后期人,故A项错误;标准不统一,无法判定孔子和老子天人观的优劣,故B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

2.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材料。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内部的司法案件运作的整个程序要求严格,说明了秦国对司法程序的重视,故答案为C项。

司法程序不能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中“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否定了形式主义的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司法程序有利于审判的公正合理,但人治社会无法保证审判的公正合理,故D项排除。

3.A 材料表明明清永佃制下地主不能收回土地,只能收租,佃户可以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永佃制下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开的,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佃农地位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佃农向地主交租数额的多少变化,不能得出佃农地租负担减轻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征收赋税的多少,故D项错误。

4.D 材料中文震亨将钧州窑色分为三等:

一等,色如胭脂者;二等,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三等,杂色者。

故选D。

5.D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申报》销量很大,即使下层民众也能读乐读,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

6.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人们争夺铁路修筑权,反对清政府把铁路修筑权卖给外国,表达了对清政府的不满,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保路运动的结果,故B项排除;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故排除C项;保路运动不是习俗,D项材料也没有体现。

7.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宋美龄在《纽约时报》发文提倡人人平等,实际上是为了争取平等的国际地位,谋求摆脱不平等条约对民国政府的束缚,故B项正确。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1942年初,宋美龄访美之前就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抗拒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的能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争取美援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8.D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在1957年结束,因此中共八大不可能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是1956年中共八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共八大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

9.B 梭伦改革的精髓是民主,而罗马王的改革并非要建立民主政体,A项错误。

通过改革罗马自由民从氏族控制的自由民转化为国家控制的公民,增强了罗马国家公民的力量,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法制建设的信息,C项错误。

刺激罗马国家对外扩张的动力是经济掠夺和政治征服,与公民群体的扩大无关,D项错误。

10.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英王不懂英语,不愿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说明国王的行政权向内阁转移,故答案为B项。

大臣商议出对策后仍交国王确认,说明国王并未完全丧失行政权,故A项错误;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是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的标志,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权力中心,行政权受议会约束,不会导致大臣擅权,故D项错误。

11.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发展速度上,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强调快速发展的斯大林一派,这说明了苏联人民希望尽快改变工业落后的愿望,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党派之争而是党内关于国家建设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故C项排除;D项是苏联斯大林模式发展的结果,不是材料的内容。

12.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通过,而美英两国拒绝签字,体现了多极化趋势下,国际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美英等国的霸权利益,故答案为B项。

材料无法体现消除历史矛盾,A项错误;C项本身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两极格局,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改革将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改革将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分为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农、工、商、医共8科”“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逐点分析,侧重于近代化的角度。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时间和内容“大众教育……大众社会的产物”“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欧洲国家……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义务性的大众教育”概括。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时间“19世纪后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从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

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学制体系;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德、智、体协调发展(构建德、智、体“三育”模式);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6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进步性:

清末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反映了对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要求;有利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6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新趋向:

大众化;国家主导;义务性。

(4分)

成因:

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社会精英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6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社会功能:

传承文化;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持。

(3分)

14.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趋势,然后再结合史实从多个方面说明这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1:

趋势:

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4分)

原因:

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6分)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2分)

示例2:

趋势:

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4分)

原因:

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6分)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

(2分)

综合模拟试卷二

一、选择题

1.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说明宗法制下公共事务中,突出君臣关系,而非血亲性质,君主是天下共同的君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B项正确。

2.B 北宋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由官僚负责运转,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削弱贵族集团,强化官僚政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B项正确,C、D两项错误。

强化官僚政治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且不是“根本目的”,A项错误。

3.C 中国古代对南方的开发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先后,首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岭南地区。

材料中墓葬的规格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向南、向西不断降低,反映了对江南的开发是“逐步”的,C项正确。

重视墓葬建设是宗法观念的产物,宗法观念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宗法制度早已瓦解,A项错误。

材料中的墓葬不一定是官僚的,B项错误。

“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D项错误。

4.C 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的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5.D 材料对比了道光以前和咸丰以后中央与地方财政格局的变化,咸丰以后地方财政对中央的依赖降低,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6.B 材料体现的是“民办”和“官办”的比较,凸显“民办”的中立,以在战争中尽可能地救死扶伤,“万国”之名是为减少受到清政府的干扰制约,故B项正确;A、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红十字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没有政治倾向,也救助清政府军队的伤员,C项错误。

7.A 苏区指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白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国民党统治区域的称呼。

1927年10月之后农村根据地开始建立起来,工农武装割据开始形成,国民党对苏区进行镇压破坏,苏区物资供应困难,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是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问题,排除B项;C项与国共对峙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土豪劣绅,故D项排除。

8.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世界是多样性的,多样性的世界认可说明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故答案为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国家建设创造安宁的国际环境,不是为了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故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一边倒”是为了加强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故排除C;材料与D无关。

9.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伯利克里强调法律对雅典公民的重要性,公民享受自由的前提是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反过来说即遵守法律更有利于享受公民的自由,故B项正确。

材料不是对自由的轻视,故A项错误;遵守法律不能体现法律本身的完备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个人才能是否被重视,故D项错误。

10.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美国宪法明确规定禁止任职的联邦法官担任其他政治组织的工作和参加竞选其他公职活动,体现了司法独立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提及限制法官的人身自由,A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司法腐败,故C项错误;在美国国家机构中,联邦法院法官具有崇高的法律和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11.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公有制性质的农庄从1929年到1937年迅猛发展,农业集体化八年实现,速度过快,之后苏联农业的发展受到影响,这是“左”倾冒进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苏联的粮食问题没有解决,长期存在,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B、D两项排除。

12.C 1947年,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材料强调法国面临苏联的严重威胁,法国共产党势力壮大,意在推动美国援助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

(1)问,根据材料“讽刺和反对的就是作为政治力量的教会,而不是精神意义上的上帝”“与其说是‘人神对立’,不如说是社会阶级对立”“在神权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人们寻求和上帝的直接接触、对话”“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来源”逐点概括。

(2)问,根据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封建儒学造就了国民奴役心态,之前的民主政治缺乏国民的政治参与及西方人权思想传入。

两场运动的相同点,可从性质、内容、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

反教权而不反神权;体现了新旧阶级的对立;迫求信仰自由,借助于文艺形式;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10分)

(2)原因:

封建儒学造就了国民奴役心态;民主政治缺乏国民的政治参与;西方人权思想传入的影响。

(6分)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都促进了人性的觉醒。

(9分)

14.解析:

根据所给信息,此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观点的提取可以围绕近代经济、政治和思想关系来提取,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也可以提取近代新思想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后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论证说明即可,论证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提取的论点进行论证,忌论点和论据脱节。

答案:

观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

(2分)

评析:

①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到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0分)

观点二:

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分)

评析:

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派把林、魏“师夷”的思想加以发展和实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辛亥革命。

革命后的政令和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④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整顿经济秩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分)

综合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

1.C 材料的核心信息一是时间是三皇五帝时期,属于社会转型期,二是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帮助解决疑难不决案件,把神权与统治结合起来,展现了夏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

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与材料“凡遇疑难不决之事”不符。

2.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将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是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层面的延伸,体现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色彩,B项正确。

3.A 材料中儒学由原始儒教到国家宗教,孔子从一位学者、思想家到被教主化、神圣化,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趋势,故答案为A项;B项本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也不符合中央集权的时间,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儒学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儒学内容的变化,故D项错误。

4.B 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A项错误;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宰相),到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官品地位提高,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D项错误。

5.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近代人们对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从少数人支持到获得人们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逐渐意识到工业品的市场前景好,故C项正确。

从材料《申报》进行讨论可知倡导者并非政府,故A项错误;“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没有体现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只是觉得市场前景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故D项错误。

6.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梁启超与张之洞提出各自的理论试图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

7.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国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