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53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高考历史试题

综合模拟试卷六

(时间:

40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夏礼吾能言之,杞(杞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说明孔子(  )

A.熟悉夏商礼制B.感叹杞宋衰落

C.重视文献记载D.重建礼法规范

2.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治宋必始于唐。

”这说明(  )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4.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近代中国工业兴起于南方

C.近代新兴力量南方多于北方D.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差异

5.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

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

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

A.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B.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C.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D.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6.“官有三畏:

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

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

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

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

”——1911年宁调元作。

这段材料说明(  )

A.中国进行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必要

B.北洋政府官员统治腐败,教育落后

C.民国剪辫易服法令遭到顽固派的抵制

D.清朝政府统治腐败,科举考试扼杀人才

7.1939年,清华大学某学者考察了苏联的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区、南北高加索、黑海、乌克兰等地,他回国后写的《苏联纪行》在大后方引起巨大反响。

书中说,“要在建国的题目上求一个榜样,当以苏联为比较最相近了”。

当时中国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  )

A.推进国防现代化以抵抗日本侵华

B.认为工业化建设有助于改善民生

C.十月革命为落后国家指明了方向

D.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重要

8.1961年1月18日,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

“今年不搞两本账了,就是一本账,绝不要层层加码。

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

”毛泽东的讲话(  )

A.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B.意味着计划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C.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9.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

“富有阶层对荣誉的热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

”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  )

A.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B.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

C.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力D.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

10.“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

”材料主要说明(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历史发展的无奈选择

11.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苏联筹措工业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  )

A.借外债B.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C.降低工人工资D.吸引外国资本家投资

12.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

“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

”材料说明全球化(  )

A.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B.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

C.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D.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顺治二年下令蠲免明代在盐业上的各种加派和课外余银。

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实行3年后起课,废除了过去官府对井盐的垄断和控制。

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

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而不准自由贸易。

盐税是一种消费间接税,伴随着人口增加而来的是食盐消费量的上升,自顺治九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的一百余年中,清政府的盐税银收入增加了1.58倍,增长速度较快。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后始,中国历届政府除将盐税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外,还将盐税作为抵押以偿还外债,盐税由此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税种。

咸丰初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创立“盐厘”筹集军饷,在全国通行“票法”。

甲午战争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对盐税的依赖。

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以江苏盐税及厘金作为抵押,向奥地利瑞记洋行借款100万英镑。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以盐税作为抵押向外国借款。

由此,中国盐税自主权落入外国侵略者手中,而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再次提高盐税税率,据统计,清末盐税比清初增加了近6倍。

盐税为制盐成本的5倍以上,税负较西欧等国家要高出1倍左右。

——滕淑娜等《近代以来中英盐税功能变迁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盐税增加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盐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5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文明是围绕权力(利)而展开的,表现为“族权、政权、神权、王权、民权、集权、分权、人权”等。

请围绕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词组,简单画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并加以说明。

(要求:

逻辑关系明确,史论结合)(12分)

 

检测试题答案

综合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孔子与老子天人观的巨大差异,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老子则是“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观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后期人,故A项错误;标准不统一,无法判定孔子和老子天人观的优劣,故B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

2.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材料。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内部的司法案件运作的整个程序要求严格,说明了秦国对司法程序的重视,故答案为C项。

司法程序不能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中“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否定了形式主义的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司法程序有利于审判的公正合理,但人治社会无法保证审判的公正合理,故D项排除。

3.A 材料表明明清永佃制下地主不能收回土地,只能收租,佃户可以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永佃制下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开的,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佃农地位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佃农向地主交租数额的多少变化,不能得出佃农地租负担减轻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征收赋税的多少,故D项错误。

4.D 材料中文震亨将钧州窑色分为三等:

一等,色如胭脂者;二等,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三等,杂色者。

故选D。

5.D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申报》销量很大,即使下层民众也能读乐读,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

6.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人们争夺铁路修筑权,反对清政府把铁路修筑权卖给外国,表达了对清政府的不满,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保路运动的结果,故B项排除;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故排除C项;保路运动不是习俗,D项材料也没有体现。

7.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宋美龄在《纽约时报》发文提倡人人平等,实际上是为了争取平等的国际地位,谋求摆脱不平等条约对民国政府的束缚,故B项正确。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1942年初,宋美龄访美之前就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抗拒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的能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争取美援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8.D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在1957年结束,因此中共八大不可能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是1956年中共八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共八大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

9.B 梭伦改革的精髓是民主,而罗马王的改革并非要建立民主政体,A项错误。

通过改革罗马自由民从氏族控制的自由民转化为国家控制的公民,增强了罗马国家公民的力量,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法制建设的信息,C项错误。

刺激罗马国家对外扩张的动力是经济掠夺和政治征服,与公民群体的扩大无关,D项错误。

10.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英王不懂英语,不愿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说明国王的行政权向内阁转移,故答案为B项。

大臣商议出对策后仍交国王确认,说明国王并未完全丧失行政权,故A项错误;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是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的标志,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权力中心,行政权受议会约束,不会导致大臣擅权,故D项错误。

11.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发展速度上,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强调快速发展的斯大林一派,这说明了苏联人民希望尽快改变工业落后的愿望,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党派之争而是党内关于国家建设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故C项排除;D项是苏联斯大林模式发展的结果,不是材料的内容。

12.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通过,而美英两国拒绝签字,体现了多极化趋势下,国际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美英等国的霸权利益,故答案为B项。

材料无法体现消除历史矛盾,A项错误;C项本身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两极格局,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改革将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改革将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分为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农、工、商、医共8科”“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逐点分析,侧重于近代化的角度。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时间和内容“大众教育……大众社会的产物”“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欧洲国家……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义务性的大众教育”概括。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时间“19世纪后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从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

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学制体系;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德、智、体协调发展(构建德、智、体“三育”模式);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6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进步性:

清末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反映了对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要求;有利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6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新趋向:

大众化;国家主导;义务性。

(4分)

成因:

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社会精英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6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社会功能:

传承文化;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持。

(3分)

14.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趋势,然后再结合史实从多个方面说明这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1:

趋势:

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4分)

原因:

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6分)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2分)

示例2:

趋势:

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4分)

原因:

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6分)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

(2分)

综合模拟试卷二

一、选择题

1.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说明宗法制下公共事务中,突出君臣关系,而非血亲性质,君主是天下共同的君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B项正确。

2.B 北宋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由官僚负责运转,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削弱贵族集团,强化官僚政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B项正确,C、D两项错误。

强化官僚政治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且不是“根本目的”,A项错误。

3.C 中国古代对南方的开发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先后,首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岭南地区。

材料中墓葬的规格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向南、向西不断降低,反映了对江南的开发是“逐步”的,C项正确。

重视墓葬建设是宗法观念的产物,宗法观念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宗法制度早已瓦解,A项错误。

材料中的墓葬不一定是官僚的,B项错误。

“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D项错误。

4.C 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的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5.D 材料对比了道光以前和咸丰以后中央与地方财政格局的变化,咸丰以后地方财政对中央的依赖降低,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6.B 材料体现的是“民办”和“官办”的比较,凸显“民办”的中立,以在战争中尽可能地救死扶伤,“万国”之名是为减少受到清政府的干扰制约,故B项正确;A、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红十字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没有政治倾向,也救助清政府军队的伤员,C项错误。

7.A 苏区指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白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国民党统治区域的称呼。

1927年10月之后农村根据地开始建立起来,工农武装割据开始形成,国民党对苏区进行镇压破坏,苏区物资供应困难,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是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问题,排除B项;C项与国共对峙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土豪劣绅,故D项排除。

8.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世界是多样性的,多样性的世界认可说明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故答案为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国家建设创造安宁的国际环境,不是为了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故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一边倒”是为了加强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故排除C;材料与D无关。

9.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伯利克里强调法律对雅典公民的重要性,公民享受自由的前提是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反过来说即遵守法律更有利于享受公民的自由,故B项正确。

材料不是对自由的轻视,故A项错误;遵守法律不能体现法律本身的完备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个人才能是否被重视,故D项错误。

10.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美国宪法明确规定禁止任职的联邦法官担任其他政治组织的工作和参加竞选其他公职活动,体现了司法独立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提及限制法官的人身自由,A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司法腐败,故C项错误;在美国国家机构中,联邦法院法官具有崇高的法律和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11.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公有制性质的农庄从1929年到1937年迅猛发展,农业集体化八年实现,速度过快,之后苏联农业的发展受到影响,这是“左”倾冒进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苏联的粮食问题没有解决,长期存在,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B、D两项排除。

12.C 1947年,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材料强调法国面临苏联的严重威胁,法国共产党势力壮大,意在推动美国援助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

(1)问,根据材料“讽刺和反对的就是作为政治力量的教会,而不是精神意义上的上帝”“与其说是‘人神对立’,不如说是社会阶级对立”“在神权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人们寻求和上帝的直接接触、对话”“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来源”逐点概括。

(2)问,根据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封建儒学造就了国民奴役心态,之前的民主政治缺乏国民的政治参与及西方人权思想传入。

两场运动的相同点,可从性质、内容、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

反教权而不反神权;体现了新旧阶级的对立;迫求信仰自由,借助于文艺形式;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10分)

(2)原因:

封建儒学造就了国民奴役心态;民主政治缺乏国民的政治参与;西方人权思想传入的影响。

(6分)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都促进了人性的觉醒。

(9分)

14.解析:

根据所给信息,此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观点的提取可以围绕近代经济、政治和思想关系来提取,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也可以提取近代新思想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后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论证说明即可,论证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提取的论点进行论证,忌论点和论据脱节。

答案:

观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

(2分)

评析:

①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到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0分)

观点二:

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分)

评析:

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派把林、魏“师夷”的思想加以发展和实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辛亥革命。

革命后的政令和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④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整顿经济秩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分)

综合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

1.C 材料的核心信息一是时间是三皇五帝时期,属于社会转型期,二是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帮助解决疑难不决案件,把神权与统治结合起来,展现了夏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

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与材料“凡遇疑难不决之事”不符。

2.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将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是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层面的延伸,体现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色彩,B项正确。

3.A 材料中儒学由原始儒教到国家宗教,孔子从一位学者、思想家到被教主化、神圣化,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趋势,故答案为A项;B项本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也不符合中央集权的时间,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儒学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儒学内容的变化,故D项错误。

4.B 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A项错误;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宰相),到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官品地位提高,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D项错误。

5.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近代人们对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从少数人支持到获得人们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逐渐意识到工业品的市场前景好,故C项正确。

从材料《申报》进行讨论可知倡导者并非政府,故A项错误;“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没有体现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只是觉得市场前景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故D项错误。

6.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梁启超与张之洞提出各自的理论试图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

7.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国民政府放松了对民主党派和舆论的控制,成立了各党派参政议政的国家机关——国民参政会,体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团结各阶级各种政治势力抗战,一改过去集权化向协商化转变,故答案为A项。

B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此时与共产党是合作关系,故C项不准确;国民党的阶级立场不可能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8.C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还处在不断的探索深入过程中,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故C项正确;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是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扫除这一障碍是在21世纪初,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D项错误。

9.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柏拉图认为掌权者要尊重法律,“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