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23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

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2018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

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镶嵌(xiānɡ)肌肤(fū)譬如(bǐ)咄咄逼人(duō)

B.吝啬(lìnɡ)煎熬(áo)沉寂(jì)花团锦簇(jǐn)

C.粼粼(línɡ)桑椹(shèn)蟋蟀(shuài)倾盆大雨(qīnɡ)

D.锡箔(bó)隐藏(cánɡ)盔甲(kuī)踉踉跄跄(qiànɡ)

【点拨】A.譬(pì)如;B.吝(lìn)啬;C.粼(lí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喉咙  脑髓  菜畦  人迹罕至

B.睫毛  绣像  珊湖  饥肠辘辘

C.透彻  腋下  惭愧  冥思暇想

D.委屈  确凿  贪婪  人声顶沸

【点拨】B.湖—瑚;C.暇—遐;D.顶—鼎。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C)

A.我们班主任老师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什么事都做得具体而微。

B.经过我的一再请求,叔叔终于把他那支生花妙笔送给我了。

C.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更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D.李明讲了一个笑话,逗得全班同学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

【点拨】A.“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此处应用“一丝不苟”;B.“生花妙笔”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

此处望文生义;D.“忍俊不禁”本来就是“忍不住笑出声”,用在这里,语意重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秋天的襄阳是一个瓜果飘香、成熟丰收的季节。

B.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找到了做这一类题的简便方法。

C.举行“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D.近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防止交通意外不再发生。

【点拨】A.搭配不当,应为“襄阳的秋天是一个瓜果飘香,成熟丰收的季节”;B.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D.否定失当,删除“不”。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寿镜吾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他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一句中,“济南”“秀气”分别是名词、动词。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

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

东汉末大臣。

②魏郡:

古郡名。

③建和:

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④食:

同“蚀”,侵蚀。

⑤京师不见: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⑥诏:

皇帝的命令。

⑦初:

一开始,刚刚。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俄而雪骤(急)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C.为魏郡太守(担任)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

【点拨】“应”是“回答”的意思。

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A.俄而雪骤B.黄琬幼而慧

C.学而不思则罔D.而深奇爱之

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第Ⅱ卷 (阅读•感悟共56分)

三、翻译、感悟,鉴赏、默写(17分)

9.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

(划两处)(2分)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出来的样子。

11.诗歌鉴赏。

(5分)

【甲】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乙】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1)两诗都着一“望”字,它们所起作用有何不同?

(2分)

【甲】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乙】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3分)

【甲】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乙】诗曰“尖山似剑铓”,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12.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6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开阔画面。

(6)孔子教育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现代文阅读(29分)

(一)(13分)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怀念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

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

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

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

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

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

”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

”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

”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

《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③史先生说:

“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蹚,便用笔去找。

”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

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

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

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

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

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

《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

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⑤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

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

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

“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

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

13.试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3分)

这段文字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寄托了作者的哀思。

14.请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史铁生通过他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照亮我们日益颓废的心灵世界,使人反省、振作。

15.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

(3分)

①与读者分享的真切的心灵感悟。

②从自身经历出发,升华出的对心灵的真正探索与诘问。

③追索人的价值和光辉。

④豁达的人生态度。

16.细读全文,联系拓展材料,回答问题。

(3分)

【材料】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史铁生《病隙碎笔》

请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①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

②我们不仅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点亮别人的心灵。

(举例要扣住这两点作答)

(二)(16分)

父亲都是艺术家

孙道荣

作文本收上来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本本批改。

这次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

他觉得,这些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于自己的父母了解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农民工身份的父母,有一种自卑和轻视。

他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有更多一点理解。

一篇篇看下来,基本上都是写自己打工的父亲,怎么辛苦,如何劳累。

这也难怪,民工子弟学校的家长,不是工地上的泥水匠,就是烈日下的清洁工;不是忙于餐馆的服务员,就是奔走在楼道的送水工……

又翻开一本,作文的标题让他眼前一亮,《我的艺术家爸爸》。

艺术家?

这怎么可能!

在这所条件极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哪可能有艺术家的子女。

本能的感觉是,这个孩子是虚荣心作怪,在编故事。

他好奇地读下去。

孩子写道:

我的父亲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室,这里堆满了大小、粗细、厚薄不一的木头和木板,空气里弥漫着木头的香味,地上到处都是卷曲的刨花,而刨花下面,是泥土般细碎的木屑,刨花就是这些木屑土上开出的花朵……

难道孩子的父亲,真的是一个民间雕刻家?

他止不住好奇,继续读下去。

接下来,孩子笔锋一转:

没错,我的爸爸是一个木匠,但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艺术家。

看到这里,他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果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

再读下去,他的笑容凝固了。

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普通木工,那些大楼里的很多木活,都是爸爸做的,他靠自己勤劳的汗水,养活了我们一家。

爸爸虽然只是一个木匠,但他心灵手巧,木头在他的手下,仿佛都有了生命。

刚搬到出租屋时,我们家一无所有,很多东西都是爸爸亲手做出来的,比如我做作业的桌子,就是爸爸用工地上废弃的边角料做的,其中的一条腿,竟然是用四截短木棍连接起来的,每个榫眼,都严丝合缝,咬合在一起,整张桌子,甚至都没用一根铁钉。

孩子骄傲地写道,爸爸经常会带一两个小玩具回来,给我和妹妹,那都是他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用碎木块做出来的。

我12岁生日的时候,他给我做了一只木刻小公鸡,那是我的属相,至今挂在我的床头。

有一次房东看见了,爱不释手,以为是从哪个精品店买的,他也属鸡。

爸爸就也给他做了一个,还按照他们家每个人的属相,各做了一个木刻,现在都挂在房东家客厅的墙上。

爸爸给我做过手枪,做过棋盘,做过文具盒,还帮我们学校修过桌椅呢。

最后,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的木工,我没有看过他在工地上做过的东西,但我想,那些住进大楼里的人,一定像我一样,使用过并喜欢上他做的东西。

爸爸小时候穷,没读过几天书,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艺术家。

不,在我的眼里,他现在就是一个艺术家,能让每一根木头说话,让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艺术家。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觉得自己差一点误解了孩子。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前,突然浮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

在他的眼里,自己的老父亲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穷困的村庄。

播种,锄草,捉虫,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忽然想,在那么贫瘠的土地上,老父亲养育了自己,这是多么厚重的一件事啊。

他想好了,就以孩子的这篇作文做范文,他要念给其他的孩子们听,并大声地告诉他们:

你们的父亲是环卫工,是垃圾王,是泥水匠,但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创造了生活,养育了我们。

而这又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17.根据提示,概括“我”在读学生习作《我的艺术家爸爸》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

①怀疑——②好奇——③得意——④感动(歉疚)

18.结合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在哪些词语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4分)

比如我做作业的桌子,就是爸爸用工地上废弃的边角料做的,其中的一条腿,竟然是用四截短木棍连接起来的,每个榫眼,都严丝合缝,咬合在一起,整张桌子,甚至都没用一根铁钉。

爸爸“用工地上废弃的边角料”做桌子,且“严丝合缝”“没用一根铁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劳、智慧的父亲。

19.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3分)

我的父亲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室,这里堆满了大小、粗细、厚薄不一的木头和木板,空气里弥漫着木头的香味,地上到处都是卷曲的刨花,而在刨花下面,是泥土般细碎的木屑,刨花就是木屑土上开出的花朵……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父亲工作的场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自信、快乐之情,深深打动人心。

20.为什么说“父亲都是艺术家”?

(3分)

因为每一位父亲都会像艺术家一样努力、勤奋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他们都在创造生活,精心养育下一代。

21.细读全文,联系拓展材料,说说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3分)

【材料一】 在我眼里——农村人就像是艺术家,他们如雕塑家、画家等等一样,他们的农业作品更充满了价值。

他们的衣着打扮,是他们工作环境的需要,就像任何职业装,是庄重和适当的。

【材料二】 有一种农民,像我父亲他们,背井离乡,抛家弃子,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从事最卑微的工作,享受最低廉的工资,无论风雨,无论烈日,在那繁华的地方,他们挥汗如雨的背影是喧嚣人群中一道永远沉默的风景。

关注民工,关注民工子女教育,赞扬那位农民工父亲的伟大,希望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敬重自己的父母,同时更希望全社会都来尊重农民工。

五、语言综合运用(10分)

22.(贺州中考)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者或作品内容。

(3分)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

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________。

这段文字出自吴承恩(作者)的《西游记》(作品),石猴遂称美猴王。

23.观察右面黎雄才的画作《驾云松》,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2分)

示例一:

画面由一棵松树、一方巨石、数座山峰和云雾组成。

画的主体是一棵高大的松树,树枝向一侧伸展,枝繁叶茂,四周云雾缭绕,远处是数座钻出云雾的山峰。

这松树仿佛腾云驾雾落到了山巅。

而松树紧挨一方巨大的岩石,树干的下部隐入山石中,原来它能高驾于峰顶云端,源自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精神。

这幅画融主观与客观、静与动、自然与理趣于一体,构思不落窠臼,手法以形传神,具有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__示例二:

画面由一棵松树、一方巨石、数座山峰和云雾组成。

这幅画主体是一棵松树,树枝向一侧伸展,仿佛是腾云驾雾落到了山巅。

松树傍依一块巨石,将根扎到山石深处,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势。

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把松树烘托得更加坚韧和挺拔。

整幅画气韵生动,浑然一体,匠心独运,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发人深思。

24.综合性学习。

(5分)

某校七

(1)班同学正在进行“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请你也参与到中间来。

(1)《艺术人生》主持人在采访毛岸青之子毛新宇时说:

“不久前,毛岸青先生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

”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场白,却引发了一场“家父风波”。

节目播出后,有媒体对这个细节提出质疑,并在相关报道中称此为“严重口误”。

你觉得主持人的话错在哪里?

(2分)

“家父”指的是自己的父亲,而主持人是称呼毛新宇的父亲毛岸青,应该以“令尊”来称呼。

(2)学校准备在阅览室立上告示牌,提醒大家保持阅览室的安静,请你帮忙设计一条告示语。

(1分)

心灵的沟通,不需要过多的语言。

(3)十一期间,一景区迎来大批外地游客。

假如你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对他们的接待工作。

在景区,你看到一位游客正要往墙壁上刻字留念,你会怎样劝说他放弃这个念头?

(2分)

朋友,您好!

爱护景区设施是每个游客义不容辞的责任,请留给景区一个清洁的环境,好吗?

第Ⅲ卷 (交流•表达共40分)

六、作文(40分)

25.按要求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花开,看着艳丽的花朵在你的眼前绽放,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以《________花开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①若选题

(2),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或班级名;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