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555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分章重点梳理

第1章组织学绪论

1、组织学(histology):

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相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HE染色:

用苏木精和伊红的染色方法为HE染色。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

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苏木精染色的特点:

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

4、伊红染色的特点:

(1)

酸性:

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

嗜碱性:

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嗜酸性:

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

⑷嗜铭性:

经重铭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

(5)

亲银性:

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

嗜银性:

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

异染性:

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

第2章上皮组织

1、

上皮组织中有哪些结构特点:

(1)

细胞多,

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细胞分布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无血管

2、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

功能

单层

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保持器官表面光滑有利于

物质交换和液体流动;便

于内脏器官活动

间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

其他:

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的上皮、胃肠外表面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上皮、甲状腺滤泡、视网膜色素上皮、小叶间胆管等

吸收和分泌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的腔面

吸收或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道等腔面

保护和分泌

复层

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上皮组织中最厚)

未角化:

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

机械保护作用

角化:

皮肤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保护

变移上皮

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

保护

3、微绒毛(microvillus):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岀的细小指状突起,EM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微绒毛可以

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4、纤毛(cilium):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岀的较粗长的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EMT可见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双联微管。

纤毛主要分布在呼吸道,能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把被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排岀。

5、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又称闭锁小带。

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连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

紧密

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6、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

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

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细胞膜的胞质面上

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构成终末网。

中间连接除有黏着和连接相邻细胞的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和

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7、桥粒(desmosome):

又称粘着斑。

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呈斑状链接,细胞间隙宽约20-3Onm,其中含有低密度

的丝状物,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面有附着板,上附角蛋白丝。

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8上皮细胞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1)游离面

1)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而伸岀的微细指状突起。

功能:

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呼吸

2)纤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深处的粗而长的突起。

功能:

定向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颗粒物等定向推送排岀体外

(2)基底面

1)基膜

功能:

1支持、连接、固着

2是半透膜,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3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2)质膜内褶

功能:

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

功能:

将上皮细胞周围固着在基膜上

⑶侧面

1)紧密连接

功能:

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质,有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

功能:

1粘着作用

2保护细胞形状

3传递细胞收缩力

3)桥粒

功能:

1固定、支持

2加强连接

4)缝隙连接

功能:

1连接

2传递化学信息

9、缝隙连接(gapiunction):

又称通讯连接,这种连接呈斑状。

此处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和组成的连接小体,相连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10、浆液性腺泡和粘液性腺泡的区别

浆液性腺泡

黏液性腺泡

光镜下

细胞呈锥形或柱状,核圆,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

底部;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含许多分

泌颗粒,称酶原颗粒,HE染色呈红色。

细胞锥形或柱状,核扁,居细胞基底部;顶部胞

质内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切片中,分泌颗粒溶解呈空泡状或泡沫状),PAS法染色(阳性)时,颗粒着色深。

分泌物

酶原颗粒

黏原颗粒

性质

稀薄而透明酶

粘稠糖蛋白

腮腺

十二指肠腺

浆半月:

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有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

第3章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

(1)细胞: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2)纤维: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基质:

蛋白多糖、纤维粘连环、组织液

2、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呈扁平或梭形,有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较大、椭圆形,核仁明显。

EM下胞质内含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能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

3、巨噬细胞(Macrophage):

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短小突起(伪足),功能活跃者常伸岀伪足。

胞核小,圆或椭圆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为嗜酸性,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

EM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和

突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和吞噬小泡。

能变形运动具有吞噬提呈抗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等免疫防

御功能。

4、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1)吞噬作用

(2)趋化性和变形运动(趋化性:

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的病变部位)

(3)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抗原提呈作用(捕捉、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4)分泌功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5、肥大细胞的镜下观及其功能

(1)光镜下:

分布于小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围。

细胞较大,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

较粗大的嗜碱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可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HE染色不显色。

(2)电镜下:

表面有微绒毛和颗粒状突起,颗粒圆形或卵圆形,有单位膜包裹。

(3)功能:

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通透性、平滑肌张力;参与过敏反应;参与并介导炎症过程。

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参与变态反应);胞质含有白三烯和组胺,引起过敏反应。

肝素有

抗凝血作用。

6、浆细胞(plasmacell):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呈块状,沿核内面呈辐射状分

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EMT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是分泌合成及分泌免疫球蛋白。

7、肥大细胞(mastcell):

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L居中。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水溶性、嗜

碱性和异染性颗粒,颗粒的主要成分为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的重要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过敏反应扁平或梭形,有长突起,胞质弱

嗜碱性,核较大、椭圆形,核仁明显。

EM下胞质内含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能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

8分子筛(Molecularsieve):

是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多聚体形成的分子水平的多微孔筛状结构,具有

屏障作用,只允许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等不能

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

第4章骨与软骨

1、骨板(bonelamella):

骨基质中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借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骨盐沉积形成半层状结构,称为骨板。

骨板成层排列,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连骨板内的纤维则相互垂直,这种结构特点使骨的密度有效增大。

2、类骨质(osteoid):

骨质在最初形成时,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类骨质经钙化后形成骨质。

3、哈弗系统(Haversiansystem):

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排列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呈圆筒状,由

中央管和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佛骨板组成。

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

哈佛系统是生长骨干的主要结

构和功能单位。

4、软骨类型、分布及结构

(1)透明软骨分布较广,包括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

特点:

有较强抗原性,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纤维成分主要是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

(2)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趾骨连合等处。

特点:

有大量平行或交叉的胶原纤维束、韧性强大细胞基质少,是弱嗜碱性

(3)弹性软骨:

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

特点:

有较强弹性,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

5、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1)骨基质包括有机、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包括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又称骨盐,主要是结晶[Caw(P04)6(OH)2]#质的结构呈板层状成骨板。

同一骨板中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垂直,这种结构形式有效的增加了骨的硬度

(2)骨组织细胞

羟基磷灰石

板中的纤维相互

1)骨祖细胞:

骨细胞中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2)成骨细胞作用:

合成分泌类骨质;促使内骨质钙化形成骨质;使血钙下降;分泌多种细胞因组织的形成和呼吸,促使骨组织钙化

3)骨细胞:

有一定溶骨作用,参与钙的代谢

4)破骨细胞:

溶解、吸收骨质;使血钙升咼

子,调节骨

6、骨的发生与生长

(1)骨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2)骨发生的方式有两种:

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1)膜内成骨:

1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成为胚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骨化成骨。

如:

顶骨、额骨、枕骨、锁

骨。

2膜内成骨的具体过程是:

在要形成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分化为骨祖细胞,后者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将自身包

埋其中,类骨质钙化后,形成最早岀现的骨组织;最早形成骨组织的部位称骨化中心。

随后,成骨细胞和骨祖

细胞不断向周围成骨,形成初级骨小梁,进一步构成初级骨松质;初级骨松质周围的间充质转变为骨膜。

此后

便进入生长和改建阶段。

2)软骨内成骨:

1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肢体骨及部分颅底骨等大多数骨,均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发生。

软骨内成骨是

先形成软骨雏形,然后软骨逐渐被替换成骨。

(初:

骨干中心次:

两端)

2髄板:

又称生长板。

骯板是在长骨生长发育时期,骨髓与骨干之间的一层透明软骨。

髄板是长骨生长的结构基础。

髄板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生成新的软骨,并不断形成骨组织,使骨不断加长。

到成年时,髄板停止生长并被骨组织代替,在骨干和骨髓之间留下一条线样痕迹,称为髓线。

长骨因而不再增长。

(3)骨的加长和增粗:

骨的加长(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成骨区)是通过髄板的不断生长和不断骨化而实现的,骨的

增粗是由外膜中的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在骨干表面添加骨组织实现的。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1、血浆(plamsa):

血液除去有形成分即为血浆。

血浆是无形成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包括水、血浆蛋白、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

2、血细胞的分类和计数正常值及功能

血细胞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3.5〜5.5)xio12/L

结合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

(4.0-10)X1O9/L

在血管外发挥发育和免疫功能

有粒白细胞(粒细

胞)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细菌和异物

嗜酸性粒细胞

0.5-3.0%

吞噬异物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杀灭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

0-1%

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3-8%

吞噬功能;参与调血调控;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活跃的变形能力;明显的趋化性

淋巴细胞

20-30%

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血小

、板

(100-300)*109/L

参与止血与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3、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

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在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

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4、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stemcell):

有称多能干细胞,源于受精3周时的人胚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

其基本特征为:

有很强的增值潜能;有多向分化能力;有自我修复能力。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第6章肌组织

1、肌原纤维(intercalateddisk):

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丝状,与肌纤维长

轴相平行。

EM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

2、粗、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特点:

(1)粗肌丝:

肌球蛋白:

1可聚合形成粗肌丝

2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3头部可与肌动蛋白结合

⑵细肌丝

1)肌动蛋白:

1有与肌动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2与肌球蛋白结合后,激活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

3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受原肌球蛋白的调控

2)原肌球蛋白:

1调控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

2本身受肌动蛋白调控

3)肌钙蛋白:

1调控原肌球蛋白

2本身受钙离子调控

3、肌节(Sarcomere):

是肌原纤维上相连2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每个肌节都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hi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肌原纤维超微结构

(1)由粗、细两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2)粗肌丝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M线上,两端游离。

(3)细肌丝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I带仅有细肌丝;

H带(A带中部)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4)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5)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1)肌动蛋白:

球状的肌动蛋白单体构成的双螺旋链,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2)原肌球蛋白:

双股螺旋丝状多肽链,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的浅沟内。

3)肌钙蛋白:

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简称为TnC、Tnl、TnToTnC能与Ca?

+相结合;TnT能与原肌

球蛋白结合;Tnl能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结合。

5、肌质网(sarcoplasmicreticulum):

又称纵小管,是肌节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彼此吻合呈网状

包绕在肌原纤维的周围故称肌质网。

基膜上有钙泵及钙离子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的浓度,在

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6、三联体(triad):

骨骼肌纤维的明带和暗带交界处,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质网在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纵向排列,在靠近横小管处膨大为终池,横小管和它两侧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7、试述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1)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

(2)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大量钙离子涌入肌浆

(3)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或位置变化,暴露岀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头部的

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

(4)ATP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及杆发生屈动,将肌动蛋白向M线牵引

(5)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

(6)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8闰盘(intercalateddisk):

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光镜下为染色较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电镜下呈阶梯状,位于Z线水平,为相连心肌纤维的肌膜相互嵌合,在横向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

有缝隙连接,此结构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而成为一功能整体。

9、肌原纤维(intercalateddisk):

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丝状,与肌纤维长

轴相平行。

EMT可见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

10、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1)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

(2)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大量钙离子涌入肌浆

(3)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或位置变化,暴露岀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头部的

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

(4)ATP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及杆发生屈动,将肌动蛋白向M线牵引

(5)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

(6)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11、心肌纤维与骨骼肌纤维电镜结构的区别

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不明显

(2)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

(3)肌浆网不发达,仅形成二联体

(4)肌红蛋白、线粒体多

(5)心肌细胞间通过闰盘连接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丝排列规则,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和肌节

(2)横纹明显

⑶横小管位于动2甄性。

、金區去蚀

(4)肌浆网发达与横小管形成三联体,细长圆柱,细胞核呈长椭圆形,多位于肌膜下

第7章神经组织

1、尼氏体(Nisslbody):

是位于神经元胞质内的嗜酸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EM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糖体。

2、突触(Synapse):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包括电突突触两类。

通常指化学性突触,由突岀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

3、化学突触的电镜结构

突触前成分:

(1)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肽类[脑啡肽、P物质]、氨基酸类

(2)突触前膜:

点位门控Ca,+通道

(3)突触间隙:

相应神经递质的酶

(4)突触后成分:

1)神经递质受体

2)化学门控通道

4、神经纤维(nervefiber):

由神经元长的突起以及包在外面的鞘状结构构成。

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维两种类型。

5、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1)星形胶质细胞: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

1)构成血-脑屏障

2)支持和绝缘

3)

网和游离核

触和化学性

无髓神经纤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4)组织损伤时,可增生形成胶质瘢痕

(2)少突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

功能:

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

(4)室管膜细胞

6、郎飞结(Ranviernode):

神经元长的突起被施万细胞成层包裹而形成许多节段,每一段称为结间体。

两个节间体

之间无髓鞘裸露的部分称为郎飞结。

7、感觉神经末梢的分类及功能

(1)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温度、压力和某些化学物质[如高浓度的氢离子和钙离子]的刺激,参与产生冷、

热、轻触和痛的感觉

(2)触觉小体:

感受压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

(3)环层小体:

感受较强的压力,参与产生压觉和震动觉

(4)肌梭:

梭形小体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觉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运动中起重要作

8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

为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的一道屏障,由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肌膜

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可阻挡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9章循环系统

1、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及分布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

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特殊心肌纤维有:

(1)起搏细胞[参与组成窦房结和房室结]

(2)移行细胞[起传导冲突作用]

(3)蒲肯野细胞[能快速传导冲动]

除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余部分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起搏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分,

移行细胞主要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遍几房室束,蒲肯野纤维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2、普肯野纤维(Purkiniefiber):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蒲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细胞末端与心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到冲动到整个心脏。

3、心壁的结构

心壁由内向外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1)心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靠近心肌膜,也称心内膜下层,含小血管、神经以及岀窦房结以外的心脏传导系

统。

(2)心肌膜:

心房肌纤维含电子密度高、膜包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利钠尿肽(心钠素),此激素具有

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一一内分泌功能

(3)心外膜:

浆膜。

4、中动脉管壁的结构:

(1)内膜:

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

(2)中膜:

10—40层环形平滑肌

(3)外膜:

外弹性膜、疏松结缔组织

5、血窦(Sinusoid):

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内分泌腺内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儿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细胞不连续或没有,

不同器官的血窦差别较大。

第10章免疫系统

1、淋巴细胞再循环:

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

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

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成为淋巴细胞在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

进免疫细胞间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2、淋巴结的特点

间质

被膜

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管道

输入淋巴管和输岀淋巴管;

门部

一侧凹陷

血管、神经、小梁

构成淋巴结的粗网架(粗网架之间有淋巴组织和淋巴窦;

实质

皮质

浅层皮质

B细胞为主,含有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

副皮质区

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含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皮质淋巴窦

被膜下淋巴窦

作用:

过滤淋巴液

小梁周围淋巴窦

髓质

髓索

浆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