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70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docx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

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

【内容摘要】:

文学作品作为语文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作用是通过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归纳起来,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四个方面。

文学作品的这些特殊作用如果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素质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就此观点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文学作品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

【正文】: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承担的分量应该更重一些,为什么这样讲呢?

语文课的教学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而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相当强的教育作用,因此,语文课的教育作用也就更加突出。

这就无形中要求语文教师在文学作品的讲授过程中,更应该把它的教育作用把握准、把握透,并给予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文学作品与素质教育

(一)文学作品的含义及特点

从内容来看,文学作品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来源于生活,但是又经过虚构,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从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客观情理性。

从形式上说,文学作品语言文采飞动。

从作者来说,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从功能来说,文学作品是社会感化的手段,重在审美。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或方式)。

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1]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

培养人不能如同用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一样。

(三)文学作品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育中许多科目因其学科特点,语言表达以使用学术语为主,强调理性思维,缺乏美学情趣,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审美要求相去甚远。

在上“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时,有学生拿着一本《袁世凯大传》对老师说:

“教材内容太枯燥,这本书就有意思多了!

”这反映了一种现象:

很多学生喜欢看历史小说却不喜欢历史课;同样是文科科目,有些学生偏爱“语文”却冷落“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有力武器。

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作家可以通过文字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各种体裁、各种修辞手法,将简单的事情叙述得跌宕起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得淋漓尽致,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例如,关于红军的长征,毛泽东一首《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将长征的艰险、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展无遗,其效果是简单的历史性叙述无法企及的。

文学作品可以令读者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我们常常会为小说戏剧中主人公的多舛命运潸然泪下,为诗词歌赋中蕴含的意象情趣欣然陶醉,为小品散文中迸发的思想火花深深折服……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因此,一堂优质的语文课能够成功地将德育、美育、智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沉浸于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嚼字品文之间,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震撼,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创作的欲望被唤起,教学的目的就得以实现。

其次,文学作品引入课堂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高考改革,由“3﹢2”改为“3﹢X”综合考试,就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现在文科综合考试虽然形式上是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但事实上仍然壁垒分明。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

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培养学生素质就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

二、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

(一)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殊作用

1.文学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唤起道德情感。

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造就素材,又以生活为最终归宿,这说明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文学通过塑造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增强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达到教育的功效。

而作为小学生,要从文学作品中受到教育主要还靠语文课堂。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熟读文学作品,更充分、更透彻的分析、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诸如送鸡毛信的海娃、《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兄妹、《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等梁山好汉、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任长霞等一系列艺术形象,通过文学的表现形式,栩栩如生地映照在读者心中,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

可以说,学生学习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不仅是欣赏与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受感染受教育的过程。

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人生思索,唤起心中的是非观念和道德情感。

狄德罗说过:

“只有在戏院里,好人与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

在这里,坏人对他的恶行而感慨,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而同情……那个坏人走出了戏院,比较不倾向于作恶了。

”[3]这比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的多。

2.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学作品,往往使人在阅读时产生某种共鸣,得到某种启示,对读者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帮助他们纠正缺点,完善个性,提高修养,更好的生活和斗争。

保加利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季米特洛夫曾经说过:

“我还记得,在我少年时代,是文学中的什么东西给了我特别强烈的印象?

是什么榜样影响了我的性格?

我必须直接说:

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

》。

我在参加保加利亚工人运动的日子里培养起来的那种坚持力和我在来比锡法庭上所采取的那种一贯的坚持力、信心和坚定精神——这一切都无疑地同我在少年时期读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作品有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作品,引导季米特洛夫走上革命道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养成了坚毅的性格,成为无产阶级勇猛顽强的斗士。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个个大公无私、真诚忘我、甘于奉献的积极健康的艺术形象,正是文学作品教育功效的体现者。

雷锋“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王成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喊出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从容就义: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原雪魂”孔繁森因公殉职,他的遗物是补丁累补丁的衣服,掉光毛的牙刷,破了洞的毛巾;人民公仆焦裕禄“活着治不了风沙,死了也要埋在兰考”;一代伟人周恩来这位“大地的儿子”为中国革命奉献了一生,奋斗了一生,最后又魂归大地,心系神州;文天祥高歌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淡心照汗青”;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古往今来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无不塑造着人们美好的心灵,培养着人们良好的性格与高尚的风格。

学生在阅读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学会辨别是非,为自己订立人生的奋斗目标。

文学作品无形的思想影响,不仅能使成年人受到教育,而且还能使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少年儿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故事等,常常使他们的思绪插上腾飞的翅膀,产生某种美好奇异的想法,甚至能影响其一生。

这正是因为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倾向,一般地并不是运用论辩的方式,也不是通过作者庄重严肃的说教,而是借助作者对事物的描绘或对人物的形象刻画,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因此,它往往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左右着人们的行动,而且改变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从思想、感情、性格以至品德、心理等等。

(二)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特殊作用

作为农村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他们知识的重要性来源。

1.文学作品向学生传递着优美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

“思维的结构越精密,就越需要语言来完成这种精密,细致的工作。

”[4]可见,语言发展水平如何是鉴别学生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优美,丰富多彩,蕴涵着语言艺术的精华。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名著,大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在语言运用方面,堪称楷模。

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揣摩、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潜移默化,培养语感,能收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利于语文素质的提高。

如:

在课上为学生朗诵一些好的文学作品,请学生欣赏。

老师朗诵作品内容向学生传递美的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朗诵的效果取决于老师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朗诵的水平。

因此,在设计朗诵过程中老师应深入仔细地分析作品,准确掌握主题思想,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在活动中运用恰当的音色、语速、语调,让学生听清、听懂,并能较快地抓住题目、关键词和关键句。

在学生感知作品时,老师可以加上多种教育辅助手段。

可以利用配乐、幻灯、情境、录象等手段。

优美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人大脑,能使人心旷神怡,精力充沛,而幻灯、情境、录像等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作品通过它们会变得更鲜明、更具体、更具表现力,使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此外,在欣赏作品活动中,会使学生感到特别的亲切,更易激起学生模仿的动机。

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某些语言,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听,也开始学着说了。

学生通过模仿作品中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在给学生讲述文学作品时,可以做适当的停顿。

在故事的重要部分停下来让学生去想后面的情节。

让每个学生根据讲过的故事情节,自己去分析故事的发展,后半部分自己续编。

在讲故事的时候,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都会非常集中,都会非常关心后半部分的发展。

让学生认真思考,创造出自己的故事情节。

不仅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文学作品是学生丰富知识的捷径。

要让学生有科学文化素养,首先必须要他们去接触文学、了解文学。

这必须由老师作引路人,引导他们逐渐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

在这里,语文教师就承担了主要的任务,课本也就成了很好的引导材料。

杰克•伦敦的小说《月谷》里描写有个小男孩在书中读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后说:

“如果你不知道这小山之外还有什么,不知道山外还有什么山,你不觉得象个死人吗?

那里就是金门桥,再往外面就是太平洋,就是中国、日本,就是印度……还有珊瑚岛。

穿过金门桥,你可以走向四面八方,去澳洲,去非洲,去海豹岛,去北极,去合恩角。

伙计,所有这些地方正等着我们去看呢。

我在奥克兰住了一辈子,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想住下去了,一天也不想住了。

我要启程了,我要走了……”文学作品使这个奥克兰的小男孩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见识。

同样的,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

例如作为农村的孩子,没有去过武夷山,也没有条件去,但是通过学习《美丽的武夷山》着篇课文,他们知道了中国还有一处美丽的景点叫美丽的武夷山。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另外,课本本身就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课本,学生便可以接触到很多的文学作品。

比如课文中有《凡卡》这篇小说,学生读后便可以了解契诃夫认识其人及其创作,若为小说中小凡卡的形象所感动,在老师引导下,可以让他们去读更多的契诃夫的作品,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由此引领开去,还可以引领他们去接触其他一些著名的苏俄作家及其作品,像托尔斯泰、莱蒙托夫、果戈里普希金等。

这些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可以增加人生的阅历,尽早地让他们走向成熟。

中学课本里还有李白、杜甫、苏轼、鲁讯、老舍、茅盾、巴尔扎克、莫泊桑、马克•吐温等众多的中外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把学生引向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或者与他们同类或不同类的其他作家的作品。

这样,阅读的量由少而多,阅读的范围由小而大,逐渐地,学生便有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储备,为培养文学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特殊作用

1.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软化学生心理矛盾。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学生心理产生压抑,发生障碍时,最好的方法是进行疏导,而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暂时的忘记心中的不愉快,减缓压抑。

例如:

一位五年级的同学由于做错了一件事,导致给班级扣了分数,班里的同学都不愿和她玩,她感到很孤独,于是作为老师的我,发现以后,就给他们读了这一篇相关的童话故事,故事反映了和这位同学一样的主人公渴望得到同伴们理解和认同的心情,同学们听了后都很感动,受到了教育。

2.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心理辅导材料,引导学生行为。

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室,用文学作品的讲读(以童话故事、散文诗等为主),作为心理辅导的有效手段,纠正学生的认识,童话故事的讲读对低年级学生特别适用,如一年级的一位同学性格孤僻,不太合群,爱欺负人,老师对他定期进行了心理辅导,给他讲《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问他,为什么小鲤鱼能跳过龙门,那是因为他们团结互助,他们互相友爱,所以他们能合力跳过龙门。

又给他讲充满爱心的《快乐王子的故事》、教人勇敢的《小马过河》的故事等等,在故事的熏陶下,这个学生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之间也能和谐相处了。

散文诗的讲读对高年级学生比较实用,如六年级的一位同学自卑,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老师对她进行心理辅导,让她大声的朗读柯岩的《种子的力量》,并且给她讲述柯岩创作这首散文诗的背景,让她知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还陆续让她朗读了徐志摩、艾青等人的散文诗,在朗读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的自信起来,并且喜欢上了朗读,发现了自己的亮点,向成功迈出了一步。

3.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鼓舞人们精神的特殊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遭受不幸或身处逆境的人以心理上的慰藉和鼓舞,给他们信心和力量,解除苦痛,战胜困难,迎接美好未来。

英国作家斯蒂文森说:

“当我在精神上遭受痛苦时,小说就成了我的避难所;我把它当作精神上的鸦片,而且我认为一个写小说的人就是一个治疗精神病的医生”;“在我们处于战斗的关键时刻……此刻我们需要的是查尔斯·里德,或大仲马,或《天方夜谭》,或司各特的杰作……”一位法国外科医生告诉小仲马:

“在我们医院所有痊愈或死去的病人枕头下都可以找到一本你父亲写的小说。

每当我们希望他们忘掉临近的手术带来的恐惧以及恢复期间的漫长苦闷时,甚至希望他们忘掉死亡的威胁时,我们开的处方都是你父亲写的一部小说,而且疗效很好。

(四)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特殊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的层面还是相当肤浅的,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能欣赏文学的美学特质。

好的文学作品绝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它必定是生活中生长起来并带有生活气息、表现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

让孩子在对生活的感悟中丰富情感世界——在对生活的美、丑、阴暗、希望、死亡、战争的全面感受中去爱去恨去害怕去激动,从而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在文学范畴里,美是文学最深层的基本内容,而审美是我们进行文学推广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也就是说让孩子从小养好眼,为以后进行独立地自我判断和鉴赏做好准备。

文学作品中丰富健康的审美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得到纯正的美学观念的熏陶,让他们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儿童接近文学作品,是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在文学作品中,他们最想得到的是游戏和娱乐的快感,他们最希望从故事中看到的是满足自己的梦想的神奇的宝贝、稀奇古怪的巫婆、滑稽离奇的故事……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书本所提供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都是可以让学生凭借直觉从中感受到的审美内容的载体。

重视小学生审美的直觉性,可以使小学审美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文学作品的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从中誓探教育和感染。

例如:

《再见了,亲人》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亲人离别时那真诚,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

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

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2.剖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以引导学生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

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

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

学生誓探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它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较炖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

例如:

《董存瑞舍身炸岸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3.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

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

它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

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有的誓探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

“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

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使它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作用:

首先,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感染学生,唤起道德情感,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文学作品向学生传递着优美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方法,也是学生丰富知识的捷径,这正是文学作品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表现;再次,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心理辅导材料,可以软化学生心理矛盾,引导学生行为,还具有鼓舞人们精神的特殊作用;最后,文学作品还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对文学作品进行感情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剖析,可以引导学生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注释】:

1.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79页;

2.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颁布;

3.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37页;

4.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86页。

【参考文献】:

1.卢卡契.《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见《卢卡契文学论文集》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2.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3.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颁布;

4.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

5.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7.蒋长好.《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