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艾灸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26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霜降艾灸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霜降艾灸重点.docx

《霜降艾灸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霜降艾灸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霜降艾灸重点.docx

霜降艾灸重点

霜降艾灸重点

【篇一:

二十四节气灸】

二十四节气灸

(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劳动中,通过观察月亮阴晴圆缺变化,总结出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故又称“月亮历”、“农历”等。

二十四节气变化除了影响农业生产,还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经络气血运行,阴阳盛衰息息相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即“天人和一”的整体观。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只有顺应了这种变化,才不会产生疾病。

同时,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适当地进行预防保健,治未病不治已病,防微杜渐,这才是养生的原则。

那么,如何参照四季来养生呢?

中医认为在春夏季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在体表较强盛,而在体内较薄弱,秋冬季的时候则相反,所以应该在春季顾护阳气,在秋冬季滋养阴液。

根据这个理论,临床上就有了“冬病夏治”疗法(例如三伏灸疗法),利用在夏天补益阳气,使冬季发作频繁的疾病得以控制。

这种时间医学与传统中医药针灸法的结合,同样适用于二十四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前,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脉气血,使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与节气相关的疾病。

一般采用刺激穴位的方法是艾灸疗法,包括麦粒灸、隔姜灸、艾条灸以及无烟灸疗法-生物陶瓷灸等。

由于灸疗具有无痛、刺激小、操作方便的特点,因此特别适用于幼儿、老人、体弱者及不能耐受针刺疗法者。

二十四节气灸特别适应患有下列症状的人群:

1、关节炎:

特别是退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出现全身多个关节酸痛。

该病在二十四节气均适用。

2、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

这一类疾病可选择在夏季三伏天及冬季三九天进行治疗。

3、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胃肠道疾患,临床症状表现以腹泻、不能进食生冷食物、形体消瘦、四肢怕冷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辨正属于虚寒型。

该类病人建议在三伏天及立春到夏至这段时间进行治疗。

4、小儿秋泻。

秋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期,由于幼儿胃肠道调节功能差,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而致慢性非细菌性腹泻。

家长可在立秋到秋分期间带宝宝来作灸疗。

5、冻疮及冬季怕冷、手脚不暖和、易感冒,中医辨正属阳虚寒凝型。

建议在寒露到立春这段时间进行治疗。

6、预防中风。

由于立冬到次年春分为中风高发期,对平素患有高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建议在这段时间行保健灸疗,以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

二十四节气灸

(二)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节气灸”除应季应用以外,还有一种是遵循“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反季节的防治思路。

比如夏季“三伏”天进行艾炷灸,贴敷肺俞、大椎等穴,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慢支”等病。

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敛。

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

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

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

“节气灸”常选配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

一般根据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的阴阳寒热倾向,分别选择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自然界阴阳变化明显的时候施用,艾灸多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灸。

一般而言,“节气灸”只要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

在常用的“节气灸”中,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

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

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

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

《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

”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此外,春分的曲池“节气灸”预防眼病;秋分的足三里“节气灸”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等,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的“节气灸”方法。

现在临床与民间依然延用的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艾炷灸、穴位贴敷肺俞及大椎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等肺病,实际上它是依据《灵枢?

病传》“病先发于肺,……冬日入,夏日出。

”而设的冬夏治疗的一个原则。

根据四时五行五脏的关系,冬季日入应在申酉时,此乃金气主时亢极之时,夏之日出在寅时,寅时乃木旺之刻,肺属金,冬日入,金气亢极而病增,夏日出,夏本金气不支,寅时木旺而金气尤衰则病增,所以冬夏是肺病高法季节,也是防治肺病关键时刻。

再比如,临床上许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诱发,其它季节状如常人,而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殊效。

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冬季多敛,人体久病本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更加明显,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

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消除病根的目的。

当然“节气灸”还可配合不同腧穴的选用,达到穴与法相配的最优效果。

比如许多人喜欢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以期达到预防中风、感冒及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

这又是根据“冬至一阳生”的原则而设的方法。

自冬至之日开始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生之气,应用关元灸来强壮元阳。

关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脉的代表穴,为一身元气之所在,男子藏精,女子主月水,又为肝、脾、肾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冲脉、督脉、任脉均出于胞中,又称一源三歧。

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主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

《景岳全书》有: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

”顺从自然界的阳生之气在关元穴的艾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的作用。

所以关元穴是“节气灸”选用频率最高的穴位。

此外,春分的曲池“节气灸”预防眼病;秋分的足三里“节气灸”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等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节气灸”方法。

二十四节气灸(三)

“节气灸”是在特定时令节气进行温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致宜”的防治思想。

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温灸可以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激发与调动机体的潜能,健身防病。

“节气灸”以其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势,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沿用至今----目前卫生部已将此法批准为“绿色疗法”。

节气灸主要灸八大保健穴:

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百会。

特定的时令节气主要是指二十四节气这一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例如:

冬至的关元“节气灸”可预防中风、感冒等

春分的曲池“节气灸”可预防眼病;

秋分的足三里“节气灸”可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等

大暑的肺俞、大椎“节气灸”可预防冬季易发的哮喘、“慢支”等病

“节气灸”的保健范围:

消化、胃肠、神经系统、月经不调等

二十四节气灸主要灸保健穴----百汇穴

百汇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及保健穴和长寿穴,它位于头部。

此穴经过特殊的锻炼,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轻身延年、青春不老,并能有效缓解和调理头痛眩晕、低血压、失眠、耳鸣、鼻塞、神经衰弱等症。

此穴与人体的涌泉是相对应的,可重点灸此穴,会感觉非常舒适,热流感很强,打开百汇穴,就犹如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和阳光清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百汇穴进入体内。

二十四节气灸主要熏烤保健穴-----神阙穴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阴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

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元气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天真息能。

神阙穴(肚脐)是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一个要穴,是人体中唯一可以用手触摸的神圣穴位;是母体中的胎儿出生前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

属先天真息状态,在胎盘发育过程中和腹壁直接相连,当婴儿胎体脐带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部和能源供应部,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药物易于通过脐部进入细胞间质,迅速扩散于血液中!

而且内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内筋,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常在。

灸神阙穴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等症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二十四节气灸主要灸的保健穴----命门穴

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及人体长寿穴位之一。

命门穴的功能有平衡肾阳和肾阴两方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

正气灸时重点灸此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的运行,并能缓解和调理以下疾病的症状:

宫寒、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鸣。

二十四节气灸主要灸保健穴之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重点灸此穴位,可健脾壮肾、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经常

灸此穴位可以缓解和调理:

胃痛、腰痛、腹痛、痢疾、便秘、头痛眩晕、颈膝酸痛、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

二十四节气灸主要灸保健穴----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要穴及人体长寿大穴之一。

正气灸时重点灸此穴,再配合“昆仑穴”、“秉山穴”等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行走有力.并能缓解多种疾病的症状:

如头痛、中署、耳鸣、肾虚、宫寒、各类妇科病和前列腺等。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

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都有独特的功能与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对应。

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维护中气气场,维

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十四节气灸(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灵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顺其自然。

节气养生——“节气灸”就是充分体现中医特色“整体观”及“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养生法。

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界阴阳变化最为显著,也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若人体的经络气血变化不能适应自然四时节令之气,则人体经络气血发生紊乱就发生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存在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

如人体的免疫功能,其外周血中的总淋巴细胞在7~9月最多,12~3月最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7~9月最少,12~1月最多。

而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量、平均浓度及尿中17-畄醇类排泄量,则以秋冬高于春夏;血中t3、t4浓度又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

由此种种,就决定了某些疾病的高发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夏秋季为肠胃疾病的好发季节;二秋冬、春夏季节交换,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好发季节。

“节气养生”就是依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个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激发经络脏腑之气,调动、开发机体的潜能,以防治相关疾病的中医传统方法。

大家所熟知的三伏灸、三伏贴,就是古人根据“节气”治病的典范。

根据节气发病的特点,抓紧这一时期进行防治,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介绍几种最常用的节气养生灸:

一、夏季是防治哮喘、慢支的黄金季节。

三伏灸治哮喘、慢支,连续三个三伏,能有效的避免其反复发作,甚至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

穴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膏肓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方法一:

大蒜片敷穴,将圆锥艾炷置大蒜上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灸完1壮,换蒜片,连灸5壮。

灸治完三伏期,每周2次。

方法二:

采用艾条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睮穴,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使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避免烫伤皮肤。

以灸完三伏期,隔日一灸。

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外因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人的体质状态,哮喘、慢支其体质大多以阳气不足为内因,在寒冷的季节,患者阳气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反应不佳时期”。

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故此时采取防治措施,更易促使体质调整,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春交夏时,夏交春时谨防中风。

二、春交夏时,夏交春时谨防中风。

穴位: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涌泉(约在足底前中1/3的交点,足趾蹠屈时呈陷处)

方法:

每晚睡前,以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施灸,每穴施灸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一天一次,七天一疗程,休息一两天后,再进行第二疗程,连灸3~5个疗程。

三、立春、小满、芒种当调肠胃。

穴位:

中脘(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方法:

采用艾条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睮穴,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使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节气灸”适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由于其简、便、验、效而为历代医家及百姓沿用。

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日益推崇,节气养生疗法——“节气灸”正以其鲜明的中医针灸特色,在防病保健中发挥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

“节气灸”效果加倍

“节气灸”即根据不同的节

气对人体的穴位进行施灸治病。

广东省中医院开展“节气

灸”疗法治疗多种疾病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70岁的吴伯有40余年的吸烟史,

患慢支肺气肿30年,患肺心病也有10年了,稍微动一动

就气喘、气短,在天气变化时则更加严重。

今年4月他旧

病复发,咳喘痰多,行走后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遂到医

院就诊。

因当时正值清明、谷雨时节,天气潮湿,日夜温

差大。

医生对其用“节气灸”疗法进行治疗,在患者大椎

等穴位进行艾灸,半小时后,患者气息渐平顺,喉间痰少,

呼吸顺畅。

第3日复诊,患者咳嗽、咯痰减少,气促已消,

行走活动自如。

80岁的谢伯10年前曾患中风,现

已基本痊愈,时有头晕不适发作。

医生根据他的情况,从

谷雨至立夏期间对其定期进行救治。

医生解释说,“眩

晕”为中风先兆之证候,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载有

“春交夏时,夏交春时常灸足三里预防中风”。

春交夏时,

指从谷雨至立夏,农历3~4月。

夏交春时,指从大寒至

立春,农历12月到次年正月。

经过“节气灸”治疗,谢

伯现在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能够独自行走。

据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

介绍,“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

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

的。

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

【篇二:

二十四节气灸】

二十四节气灸——全年健康养护之选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所喜闻乐见并沿用至今,在传统防病保健领域里占有特殊的地位。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

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

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

2、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艾灸

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节气的时刻,应用艾灸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有助于防病保健。

“节气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扶正固本方法。

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依“天序”阴阳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被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节气灸”只要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

二十四节气灸详解

如何二十四节气灸?

1、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常选择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

2、施灸三天内饮食以清淡为宜,应戒牛肉、鸭、鹅及其他煎炸食物,禁食生冷刺激食物,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螃蟹等易发物,以免影响疗效。

3、灸疗注意事项与其它灸疗方式相同。

公司:

地址:

电话:

网址:

【篇三: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

小...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

大雪(公历12月7~8日)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

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

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

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

”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

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

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小寒(公历1月5~7日)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1月20~21日)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2月3~5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

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2月18~20日)《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湿邪易困扰脾胃。

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3月5~7日)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

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3月20~21)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4月4~6日)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

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

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5月5~7日)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季心火旺。

推荐:

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滿(公历5月20~22日)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

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

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6月5~7日)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6月21~22日)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7月6~8日)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

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7月22~24日)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8月7~8日)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

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8月22~24日)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9月7~9日)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9月22~24日)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10月8~9日)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

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

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

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

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11月7~8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