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851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doc

淮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一五”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淮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在应对重大挑战、接受重大考验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1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人均4046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2.8倍、4倍和5.3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0亿元,是“十五”的3.8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四大类25项指标有17项达到目标值。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五年投入2276亿元,组织实施846个亿元以上项目,FSK科技城、淮阴卷烟厂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19户,实现销售收入2392亿元,增长49.9%,淮钢、FSK销售过百亿元。

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农村经济加快推进。

连续七年保持粮食增产,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66万亩和5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9%,形成11个年销售10亿元县域主导产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创成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建成6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纳12.5万农民就业。

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

创成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8个省级物流基地(企业),建成仕泰隆模具城等31个专业市场,新增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7个4A级景区;淮安软件园、淮阴软件园、洪泽安芯智能港等蓬勃发展,阿里巴巴、搜狐、微软、浙大网新等知名软件企业相继落户。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中心城市迅速扩张。

建成区面积由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由80万增加到120万,城市化水平由36.7%提高到45%。

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生态新城、清河新区、清浦新城加快建设,万达广场、会展中心、新亚国际广场等建成投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功能进一步增强。

里运河、大运河、古黄河风光带建设以及白马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改建15个公园,免费开放市区所有公园,新增绿地1354公顷,污水处理率超过80%,改造旧城面积120万平方米,发放公积金贷款35亿元。

城乡统筹力度加大。

4个县城投入850亿元,建成涟水全民健身公园、盱眙奥体中心、金湖尧帝公园、洪泽幸福广场等项目,金湖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新建农村公路4470公里,疏浚县乡河道1393条,区域供水延伸到17个乡镇,建成7个省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和79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创建12个省级康居示范村。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高速公路联网成环,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淮安涟水机场通航运营,宿淮铁路、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快速推进;南水北调、治淮等工程进展顺利;华能三期、国信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成投运。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开放吸纳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累计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108个;新批外资项目760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24亿美元,累计新批台资企业600余家,台资占实际利用外资一半以上,台资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

载体建设实现跨越。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创成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7个省级开发区和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新区建设步伐加快。

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1.8亿元,新开发面积13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874家。

改革重组进展顺利。

基本完成市属75户重点企业改制,成功打造2个资产超百亿元融资平台、发行27亿元企业债券,引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及苏南农商行来淮设点,积极构建担保、再担保体系,全面推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农业保险工作。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15亿元、贷款余额86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和3.1倍。

对外交流不断拓展。

首创便捷通关模式,淮安港获批二类水运口岸;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外贸出口突破20亿美元;国际友城总数达到11个。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7万人,累计开发新产品2195件,专利授权量3282件,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孵化器。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义务教育实现学费全免、硬件建设全达标、绩效工资全兑现,入学率基本保持100%。

新创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17所,新增省市级优质幼儿园112所。

普及高中教育,高考主要指标位居苏北前列。

南京林业大学来淮合作办学,高教园区在校生增加至7万人。

清河、金湖实现教育现代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新创三甲综合(专科)医院3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建成百万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2万座。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成功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等节会,建成运河博物馆群。

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有线电视村村通,主要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超过全省水平。

奥运金牌、残奥奖牌、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00元和7100元,年均分别增长14.1%和12%;人均储蓄存款突破万元。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55.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7.9平方米增加到32.3平方米,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0.5部增加到5.5部、电脑拥有量由13.5台增加到36台。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4.8亿元,年均增长18.3%。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城乡低保提标扩面,惠及19.51万人;扶贫攻坚成效明显,46万农民实现脱贫;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0%、98%和9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荣获首批中国爱心城市称号。

民生实事深入推进。

近两年,市、县两级累计投入34亿元,每年为城乡居民办十件实事,在苏北率先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实行市区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加强诚信、团队、效率建设,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行政效能持续提升。

顺利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类、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圆满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行政审批、招投标、电子政务等平台加快建设。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12个,压缩审批环节195个,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226个,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和为企业送工等活动,多渠道保障用地需求,为客商提供101%服务。

政务公开稳步推进。

充分发挥市政府门户网站、市长信箱和新闻发言人作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加强与政协和社会各界的联系,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0件、政协提案2060件,满意率达99%以上。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创建扎实推进,连续七年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

完善各类应急体系,建成区域性灭火救援中心,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其他工作统筹开展。

国防动员全面加强,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

圆满完成对口援建任务。

供电、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邮政、地震、气象等部门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粮食、供销、农机、审计、物价、国资、机关事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划上圆满的句号。

一年来,组织实施90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1个,投入705亿元;组织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665个,投入41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7个县(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20亿元。

成功举办台北经贸招商、台商淮安论坛、央企省企宁企对接、美食节集中签约等活动,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5亿美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县(区)实际利用外资全部突破1亿美元。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帮助的结果。

同时,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通力协作,离不开驻淮部队、武警官兵、驻淮各单位和各位老同志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来淮投资建设者的积极参与。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淮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一五”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只有全力以赴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淮安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强的竞争力,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只有始终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在引进中提升,在增长中转型,在发展中调整,才能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只有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培育特色,做好“结合”、“转化”文章,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淮安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必须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只有统筹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经济总量还不大,县域实力还不强,部分人均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服务意识、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展望

  未来五年,是淮安跨越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众多的挑战和考验,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国家宏观调控趋紧,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我国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战略深入实施,这些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淮安在“十二五”实现更大突破。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为主题,以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化、科教与人才兴市、借港出海与开放带动、绿色发展、城乡统筹战略,继续推进“五大建设”,全力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

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我们将着力突出五个方面:

  

(一)在加快发展中增强竞争力。

发展不足、实力不强是淮安当前的最大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

未来五年,必须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力争1个以上县进入苏北十强、全国百强。

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新兴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工业销售超过8000亿元。

大力实施县(区)和开发区工业突破计划,壮大县(区)和开发区工业体量。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优五个百亿元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到“十二五”末,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00名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在对外开放中增强吸引力。

继续把外向型经济作为淮安发展的“龙头”来抓,不断增强开放带动能力。

“十二五”期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达到120亿美元,其中台资50亿美元以上,成为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台资名企集聚区。

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扩容提质,加快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建成50家省级以上开放载体,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

积极策应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建设“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综合枢纽;加快区域合作和国际化步伐,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对接,拓展对外交流,新结国际友城5个。

  (三)在城乡统筹中增强辐射力。

紧紧围绕培育江苏新兴增长极、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扩张规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

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城市化水平超过55%,基本建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生态新城核心区等现代化功能区,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特色进一步彰显,承载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涟水、盱眙建成生态优良、经济繁荣的中等城市,洪泽、金湖建成湖滨生态特色城市,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

加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吸引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

到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2%,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在改善民生中增强凝聚力。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5万元和1.27万元。

加大民生投入,市级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每年为城乡群众兴办十件实事。

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筑较为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等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广大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45万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五)在生态建设中增强承载力。

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80%的县创成国家生态县、80%的乡镇创成国家生态乡镇、80%的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2011年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精神,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加快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扩总量、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新增列统企业(新口径)150户以上。

  主攻重大项目。

扎实开展“工业重大项目竣工提速年”活动,完成投入100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0个、竣工100个,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项目考核权重,加快推进台玻100万吨纯碱、敏实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确保天淮大无缝钢管、30万千瓦热电联产、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园、台啤等项目竣工投产。

重点培育60个省级、220个市级新增长点,全年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壮大产业规模。

以淮钢、FSK、台玻、国宝空调、今世缘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形成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等千亿元主导产业,力争销售总额突破1500亿元。

改造提升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强化新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争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

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产业规模实现倍增。

扶持百户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提档升级,确保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0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30户。

  推进自主创新。

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8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0个。

依托国家级盐化工质检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全面深化与清华、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加强人才引进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签约合作项目400个以上。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在现有企业中实施5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新增20户以上清洁生产企业。

  优化要素供给。

坚持招工与招商并重,实行政府、学校与企业联动,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本地择业,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务工,吸引中西部人员来淮就业,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积极争取土地点供指标,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保障项目用地需要。

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城市化。

投入565亿元,实施八大类910个重点项目,加快“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步伐,确保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7%。

  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生态新城建设,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城市博物馆和枚皋中路等,加快市体育中心、绿地广场等项目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完善商业商务功能,重点实施雨润国际新天地、苏宁广场等项目,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完善市政配套功能,重点实施明远西路、大同路等道路贯通和桥梁连接工程,启动市区快速通道系统前期工作,提高公交车、出租车服务水平,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推进北京路、西安路、延安路沿线旧城改造,加快西南化工片区企业和居民搬迁进度,全年开发房地产面积100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

以提高市民素质、维护城市形象为目标,深入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积极实施背街后巷整治、城市停车场建设等项目,城市公共厕所全部免费开放,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

  加强生态建设。

突出洪泽湖、白马湖生态水源保护,大力提升滨湖绿化生态景观,全面完成白马湖环湖大道建设及退渔还湖工程。

实施里运河水位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等工程,建成大运河滨河风光带、里运河水岸公园、古黄河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二期等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出入口和主次干道景观,新增公共绿地600公顷,改造200公顷。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新创国家生态乡镇37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00个、康居示范村33个。

  促进城乡联动。

加快四县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淮金路,实施洪泽—楚州—涟水宁连路东绕城段,新改建农村公路370公里;建成徐杨水厂,加快城南水厂建设进度,年底前市区三大水厂水质达到106项检测标准;新建白马湖、渔沟等水厂,区域供水范围扩大到40个乡镇、惠及120万人口。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拓展对外通道。

加强与重点城市对接,开通至深圳、西安、成都、大连等航线,争取开通至台湾、香港航线,启动淮安涟水机场扩建工作。

建成宿淮铁路,争取开工建设连淮扬镇铁路,组织开展宁淮城际、徐盐高铁(淮安段)规划性研究。

推进盐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和金宝航道、新港二期、盐化工新区通用码头建设等工程。

加快205国道西绕城段、金湖至马坝高速公路、洪泽至阜宁一级公路建设,建成326省道、235省道高沟至涟水段。

  (三)以富民壮村强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县乡工业化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年新增机插秧面积40万亩、高效种植业面积3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2%。

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盱眙满江红龙虾产业园、洪泽中药材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创省级产业园2个。

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全年固定资产到位资金50亿元。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推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进一步放大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淮安红椒等品牌效应。

  重抓乡镇工业。

坚持以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为载体,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进配套协作型、就地加工型、农产品开发型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入突破200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40万平方米,新增150个上规模的村级创业点,省定经济薄弱村标准厂房实现全覆盖。

积极培育列统企业,确保乡镇工业集中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带动15万农民就业。

  改善农村环境。

加大农村水利投入,组织实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河道疏浚等工程。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丘陵山区、黄河故道农业开发,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

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成80个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提高镇村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能力。

  (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

全面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

  发展新兴流通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市综合物流园、涟水空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供销“新网工程”,积极培育会展业。

加强清河新区、清浦新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实施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现代国际新城、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依托市综合大市场,加快义乌小商品城、欧蓓莎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销售超20亿元。

加快物联网推广运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拓展金融保险业。

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新引进1家银行机构来淮设点,光大银行、广州农商行各成立1个村镇银行,组建淮安农村商业银行和10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市信用再担保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到30亿元以上。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达标县各1个。

以加强安全生产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探索融资担保新方式,年内争取1户企业成功上市。

  提升文化旅游业。

保护开发楚州区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核心区,加强河下古镇、码头古镇规划建设,彰显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