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8542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docx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

研究总报告

 

(一)研究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也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交往、促进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并能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导学案设计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研究表明,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成绩。

(二)研究主体

1.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等);

为了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素质,我国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课程目标和功能随之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变革,合作学习应运而生。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和相应的教学方式,强调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

二十世纪社会心理学开始研究合作学习理论。

欧美国家的专家在七十年代初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发现了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它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以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显著功效,被人们誉为几年来最主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成为中学课堂的一大亮点。

但是如何采用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仍然是教学中的困惑。

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首先具有理论意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题的研究结果将丰富教学策略研究的内容,使其结构更加完善。

其次具有实践意义。

目前中学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没有落到实处。

事实上,许多教师不清楚通过何种途径,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本研究有助于教师对合作学习有清晰系统的认识,同时,提出数学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并给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法,以期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国外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几千年前,犹太法典就说,和同伴理解犹太法典。

公元1世纪时期的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指出:

学生们能在互教中受益。

1806年合作学习的观念传入美国,教育家帕克(Park)和杜威(Dewey)等人非常推崇,20世纪合作学习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兄弟(Johnson,D。

W。

&Johnson,R。

T。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合作学习研究中心,并开始培训教师如何使用合作学习。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分析现有的合作、竞争和个体化努力的知识,形成有关合作学习的本质和基本要素的理论模型;

(2)将有效的合作学习理论转化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策略和程序,供班级、学校和地区使用。

上世纪70年代,由斯莱文(Slavin,R.E.)迪沃里斯(Devries)共同研究设计了小组游戏竞赛法(TGT)。

后来,斯莱文教授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法。

与此同时,沙伦(haran,S。

)夫妇领导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小组,强调学生们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合作性设计和小组讨论展开学习活动。

同时期,学者们发展出协同合作程序、拼图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融合在一起,合作学习逐渐发展成熟,扩展到了冲突解决和同伴调解方案。

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

实证研究了合作学习方法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调查研究了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影响。

2.2国内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的思想从我国古代到现代都一直存在并有实践。

古代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初步具有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思想,并付诸实践,他提倡学生应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其他同学。

从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者们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究和实践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无锡市于1987年在中小学开展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策略等课题,对于小组合作的构建、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合作效果评价等方面都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杭州市“促进初中学生个性最优发展”课题中尝试运用了合作学习小组教学。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从2012下半年开始的“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精髓也是小组合作学习。

其结果表明,合作小组教学,能给课堂带来生机、活力,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对后进生也有很大帮助。

我国很多学者都在积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

吴晓红等(2012年)分析了合作学习的本质;李德显和赵芙蓉(2012年)分析了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王坦(2005年)借鉴国外合作学习成功经验反思当时国内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主持开展了“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该实验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证实了,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马兰(2005年)对“大班额”合作教学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出“大班额”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技能作为基础。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垄断地位,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3.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主要过程简述

3.1研究目标

以小组合作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3.2研究内容

(1)文献法了解国内外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及其有效性研究

3.3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通过问卷法调查和了解教师以及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再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文献法

查阅和学习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3)课堂观察法

观察是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将记录课堂组织小组合作时的不足现象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变化情况。

(4)访谈法

我们将对小组合作中的学生进行访谈,时间和地点不定,可以在教室、在办公室,、在操场等等;时间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聊学生自己的喜好、学生对教师实施合作学习的看法、同学合作学习之后的变化、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学校的活动等话题,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然后,整理收集到的原始材料,以求准确、具体、全面,为正确结论的取得提供支持。

3.4研究的主要过程

(1)通过查阅文献法对合作、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

(2)通过查阅文献法了解国内外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公元1世纪就有学派指出:

学生们能在互教中受益。

国外研究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

实证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调查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从我国古代到现代都一直存在并有实践。

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初步具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垄断地位,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3)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数学教师和初中学生对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的态度和认识,为此我们分别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教师问卷主要从教师课堂教学方面,包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及了解情况,分组情况,题目设置,角色认定,评价情况等进行调查。

学生问卷主要从学生课堂学习方面,包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了解情况,组内分工情况,合作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效果等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武汉市和平中学七年级学生以及本校所有的数学教师。

(4)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实施,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分导学案设计策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策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研究三大板块。

目前,各个板块的有效策略均已成形(见成果及应用)。

(5)通过课堂观察法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再研究与完善,为此我们设计了课堂观察记录量表,通过观察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效果。

4.成果及成果分析(核心概念界定,主要发现或结论,创新点,成效及分析等)

4.1核心概念界定

Ø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Ø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组织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Ø小组合作学习从现有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看,由于不同学者或专家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的不同,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范畴属性也有不同的界定,主要分为6类: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

嘎斯基就认为“从本质上讲,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2~6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中。

(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设计。

我国台湾学者林生傅在论及合作学习理论时,直接将小组合作学习称之为小组合作教学。

他提到“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到团体的荣辱。

(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环境或情境的构建。

赖特和梅瓦里克、舒尔茨和卡奔特等学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4)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

斯莱文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5)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我国学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6)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教学策略体系。

王红宇认为“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综合上面学者的说明,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

Ø有效有效是指合作有效,教师指导有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呈现的结果高效。

学生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有效指引下有效展开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高效达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4.2主要发现或结论

(1)通过调查发现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不是很明确,这就导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善交际的同学并没有合理地分配到应有的学习任务,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题目类型的设置上,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明确的侧重点,缺乏层次性。

(2)导学案设计策略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能不能开展,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能不能有话可讲,能不能通过讨论获得提高,这些都与导学案设计策略有关。

(3)学生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展示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使学生学会沟通、协作、分享、倾听与尊重。

(4)评价激励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评价策略能够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提高。

4.3创新点

本项目创新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析现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易于操作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有效策略,并通过再实践检查其有效性。

4.4研究结果与分析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学案设计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能不能开展,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能不能有话可讲,能不能通过讨论获得提高,所以我们认为导学案的设计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诸多策略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板块。

策略1:

问题设计的最近发展区原则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学习有两个水平:

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水平。

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原来已经具有的水平;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水平”.“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一阶段,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跳一跳摘果子”思想一致,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其在某一个数学问题中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尽可能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引导,生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促生成的“最近发展区”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转化。

策略2:

问题设计的探索性原则

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应具有探索性。

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索性,要看它能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否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激情与愉悦。

当设计的问题具有探索性时,才是真正给学生创设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才能使他人好的做法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借鉴,才能使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策略3: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问题是指条件、结论、方法或者过程中某一项或多项开放的问题。

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所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通过组内或者组间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涉及的不同知识或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并融会贯通。

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个性。

策略4:

问题设计的现实性原则

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为了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比较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也更容易引导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下面以一堂数学概念课为例介绍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学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客观事物中直接抽象得来的,如自然数、直线等,称之为原始概念;另一类是对已有数学概念进行再抽象得来的,如函数、正方形等,称之为逻辑概念.学习概念的重点是克服概念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概念课的导学案设计上,一定要充分地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形成过程是:

问题情境(具体例子)——观察共性——抽象本质——形成定义——强化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

问题情境:

提供一组概念的正例供学生观察和分析.概念的正例也就是指所要学习的概念的外延中的特例,这些例子存在共同的本质属性.概念课的问题情境最好能贴近生活。

概念变式:

合作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概括出这些例子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形成和归纳出这些实例的本质属性.但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这时需要给出一些概念的变式和反例,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各个方面、不同层次进行观察,变式地理解概念。

例如:

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问题情境可以选择生活中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上升9度与下降3度,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并举出另外的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形成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概念变式则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理解概念。

如给出一些数,让学生辨别哪些数是正数或者负数;某人这个月工资8000元,消费3600元,如何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如果一个人从某地出发向东走8米记做+8米,那么他向西走6米可以记做_____;假设地图上标有A、B、C三地,海拔高度分别为30米,20米,-5米,那么在这三地中海拔最高处为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地;如果将海平面的高度记为0米,现有一艘潜水艇正在水面以下40米处航行,从潜水艇中观察到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5米处游动,请你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有效导学案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可以简单概括为: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变式训练,让学生多角度认识新知;检测反馈,使学生真正掌握新知。

初中数学课程主要可划分为概念课、命题课和解题课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课程,导学案设计有所不同。

数学的命题课是指对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法则、数学对象的性质等的学习课程。

数学命题缘于数学概念,一般由几个概念组合而成,体现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但又高于数学概念,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命题的难度要高于学习数学概念。

命题的形成过程包括:

问题情境——归纳命题——命题证明——命题应用——形成命题。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化、特殊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感知、猜想、推理、进而归纳出命题。

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阐述证明命题的思路,写出证明的过程.再在解题中灵活运用命题,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的作用。

学生在实践、归纳、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从而形成命题。

解题课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就曾说过: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

设计解题课的导学案时,教师要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进行精心选题。

数学选题要体现下面几个原则:

例题和习题的编排注重层次的原则;例题和习题的设计注重变式的原则;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注重一题多解的原则。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展示策略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一般可分为独学、对群学、展示三个环节。

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直接反映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论中提出:

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最有价值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小组成员在展示过程中形成的主动性、交往性、创新性能力的提升。

课堂展示实质上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小组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学生间、小组间的展示互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在展示互动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学会了沟通、协作、分享、倾听与尊重。

学生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高下。

课堂展示有无效益,并不是指学生有没有完成展示内容或展示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学生展示的再怎么花样翻新也是无效展示。

为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所以我们把学生展示环节的策略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第二板块。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师生在具体操作展示环节时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一:

没有选择性的展示导学案中重点知识点,致使下课时间到了,原定展示的内容还没有完成,展示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

问题二:

展示的内容都正确无误,感觉无需质疑和补充,没有质疑和对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的缺陷没有充分暴露,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更谈不上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问题三:

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他多数同学受冷落,不展示的同学也不关心展示,课堂气氛冷寂。

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学习同样被动,课堂就谈不上高效。

问题四:

学生展示时,纠结于一个不该纠结的问题,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同学们误入歧途,老师居然没有及时干预并引导学生步入正题。

问题五:

小组展示时,第一个同学把题目抄在黑板上,第二个同学把答案抄在黑板上,第三个同学读题,第四个同学读答案。

每个组员的确都有参与展示,但感觉是为展示而展示,其实是一种“假展示”,场面热热闹闹,结果曲终人散,没有一点教学效果。

问题六:

由于某堂课展示内容较多,老师担心时间不够,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一堂课还没开始,黑板上已经写得满满的了,试想这节课还高效吗?

难道黑板展示是唯一的展示方式?

问题七:

展示缺乏深度。

由于展示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

但是由于有些老师的认识不足,学生展示匆匆结束,展示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分析原因主要在于:

Ø老师方面的原因:

老师没有真正明白展示的意义所在,也就无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展示。

还有些老师由于对展示的认识偏颇,以为展示是学生的事,展示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Ø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导致展示没有深度。

有些学生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虽然心里明白,但怎么也说不清楚。

还有的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不敢上台展示。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归因分析,我们认为以下策略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的有效性。

策略1:

提高师生对“课堂展示”的认识,明确展示的意义和重要性。

课堂展示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小组活动成功与否的最好手段,它不仅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也是与大家交流分享、碰撞质疑的重要环节。

“展示”不是一个人的表演,更不是读答案,展示时你就是老师,通过你的讲解,要让其他同学更明白这个知识点,只有这样,你的展示才有意义。

策略2: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操作。

首先,要读题,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即将要展示的题目中来,理清展示题的含义。

其次,要求学生一定要说明你获取这一答案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解这一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并能与已学知识相联系,体现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性。

最后,还要指导学生怎么进行易错点提示等,并对所展示的内容作出小结,力求明了,清晰。

例如:

计算题:

-2

+2

÷(-

)-(-1)

×(1

在展示有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综合计算题时,不能照着答案读一遍,而应该先强调运算的先后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再严格遵循运算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展示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易错点,比如,(-2

)≠(-2)

2

≠6(1

≠1

等。

策略3:

编好导学案,展示预设的问题要充分。

导学案的编制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好说。

因此,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关键,展示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展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需要展示的问题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