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61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docx

幼儿园优质课关于力的教案4篇

关于力的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力的教案篇1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

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力的教案篇2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

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厘米3。

求:

它受到的浮力多大?

它的质量多大?

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出示小黑板,并画有图12-5示意图)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

由一名学生板演。

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下沉,F浮G物;悬浮,F浮=G物。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

F浮=G物。

  追问并演示:

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

  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

  二、进行新课

  1.新课引入

  提问:

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

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启发学生回答:

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

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

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

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

看课本图12-9。

  答:

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

  ①问:

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答出:

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绍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以上两问题、边讲边板书。

  板书:

  “2.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单位是吨。

  ③计算课本P12-8轮船一段中的问题。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教师讲评。

  ④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无改变?

它的排水量是否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因为它是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变。

它的排水量也是不变的。

追问: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答:

轮船将浮起一些。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即排开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

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轮船将浮起一些。

  3.潜水艇:

  问: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

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图12-13,图12-14。

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

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

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

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

3.潜水艇:

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图12-15,图12-16,并阅读课文。

  问:

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

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

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

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

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

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

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板书:

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三、总结本节学到的重点知识。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第1、2、3、4、5题。

力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

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

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

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

‘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

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

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

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

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

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

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

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

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

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

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力的教案篇4

  一、故事引题

  师:

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生:

喜欢。

  师:

什么故事呢?

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

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

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你们会唱卖报歌吗?

  生1:

生表演。

  生2:

唱卖报歌。

  师:

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

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

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

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

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师:

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

  (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李秉哲的这一故事是很感人的,也是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

而李秉哲的这种卖法,中国近百年的卖报史中还没有发现,虽然没有必要学习李秉哲的这种方法,但孩子们完全能够理解李秉哲从小就善于动脑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这种特殊的卖报的方法),这也许是这一课应该让每个孩子懂得的。

从课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故事把全体学生吸引过来了,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惊讶,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感觉他们感触到了李秉哲卖报的聪明智慧。

这是笔者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为孩子们敲的第一次锣声]

  二、初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

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

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

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1/3123下一页尾页

  生5:

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没有孩子们自由的读,就没有孩子独立的获取。

通过学生自由式的多读课文,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的相信。

许多老师这一步骤教学是不放手让孩子自由读的,不给学生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如此阅读,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不大,这是笔者实践得出的。

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这一时间多是被许多阅读花样占据,的确看得出十分热闹,其实好多学生,特别那些特困生是难以受益的。

所以,笔者坚持放手让每个孩子自由读,而我也利用这一时间重点地指导那些特困生。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帮助,还有哪些获得能够共享……]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师:

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

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生练切)

  师:

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

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的苹果),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

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

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

  师:

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

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

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

笔者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是在苹果高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

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

让孩子动手绘制也是给学生敲的第二声锣]

  师:

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

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全体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

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没有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

  生1:

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

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

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

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师4:

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师5:

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师:

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

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

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

  (生读自悟)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没有让任何一个同学来说自己的理解,因为我想让孩子有一份属于自己理解的秘密。

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孩子们阅读几遍后不需要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作者所写的这句话,这也就是“恍然大悟”]

  四、让每个研究起来

  师:

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两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