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65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 图.docx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图

中国古代著名吃货考证录之大臣吃货图

君王好美食,官员也随俗。

自古至今,最著名的、最大的“吃货”除君王皇帝外,还有将相大夫们。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高品位吃货孔子

  古代吃货的祖师爷是谁?

大概是孔子,老先生不折不扣也是个吃货,而且喜欢吃肉,有肉就特满足,比如形容啥好,就是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里常常用烹调来打比方,孔子收的学费称为束修,其实就是肉干。

老夫子的饮食观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不仅爱吃精细食物,还特别挑剔,“割不正不食”,不是大块的,割得不方正的猪肉,一律不吃。

粮食陈旧了,鱼肉不新鲜了,或者烹调不当,他都不吃。

还有最要紧的就是“不时不食”,反季节蔬菜水果?

一边去!

恐怕只会挨老夫子的白眼。

孔子一生奔走列国,栖栖惶惶,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有时不免忍饥挨饿,但老夫子对美食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

将孔圣人归纳为吃货,这很需要勇气。

在儒教盛行的岁月,《论语》几为“圣典”,北宋政治家赵普(这也是一位吃货)甚至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但千百年来,“见山不是山”,如此“高大上”的一本书,通篇下来,“政”字出现41次,而“食”字也同样出现41次。

再来看看这些色香味俱全的句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掩卷自悟,这样一位食物不新鲜不吃,做得不好不吃,肉割得不正确不吃,蘸料与食材不相配不吃,生鱼片没有芥末酱不吃,祭神用的肉没有姜不吃……对“吃”既有审美原则,又有具体经验总结的“讲究”人,可见,孔圣人是吃得有原则、吃得有思想、吃得著书立传的吃货代表,

春秋齐国易牙最无耻的吃货

春秋时期,齐国大厨易牙名闻遐迩,烹饪技术无人能出其右,时间长了,齐桓公的胃口被吊入云霄,吃得越来越邪性,凡是能设法捕获的珍稀动物他几乎尝遍了。

某日,齐桓公手中的玉箸明显丧失了方向感,他就问易牙:

“还有没有我从未品尝过的极品美食?

”易牙的回答是:

“当然有,主公就等着好戏开锣吧!

”易牙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竟琢磨出一道匪夷所思的新菜品。

这一回,齐桓公叭嘴咂舌,吃得津津有味,他好奇地问道:

“这是什么肉?

它比烤乳猪还要鲜嫩十倍。

”在一旁侍候的易牙立刻谄笑着如实禀报:

“这道菜的主料是我家尚在襁褓中的幼婴。

”下文会是什么?

齐桓公极度恶心,呕吐不止?

历史过于简略,缺乏细节交待。

易牙肯下大赌注,肯定盯牢了大回报,最终,这位超级“忠臣”与另一位超级奸臣(竖刁)联手作乱,坚闭宫门,饿死了齐桓公。

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宋最彪悍的吃货

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宋,每次美食当前食指必会跳动,可是有一次,郑灵公有好吃的偏偏不给他吃,故意不让他的食指灵验,这下惹恼了他,直接跑到郑灵公跟前,伸手在对方碗里拈起一块肉就丢进嘴里:

这下我的食指灵验了吧?

这还不算,为了防止郑灵公记仇,他干脆派人杀了郑灵公。

这么彪悍的吃货,真是看得人心惊肉跳。

春秋战国时期最能能吃货廉颇将军饭斗米,肉十斤

“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横刀赴沙场。

传统曲目《将相和》里的廉颇老将军,是一位很实诚的吃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多半见面也客套了一番“您吃了吗”,廉颇知道使者来意,于是非常实诚了一回,“一饭斗米,肉十斤”,吃完后披甲上马横刀驰骋。

他这一打让一位叫郭开的同僚喝醋了,私下里贿赂使者,教他回去怎么打小报告。

果然,这使者回去报告赵王:

“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能吃,就难免要上厕所。

可赵王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将领是用来上阵杀敌的,老上厕所耽误事,遂不用。

廉大将军,奈何奈何!

战国齐人最会讨巧的吃货冯谖弹铗索鱼

战国时期,齐国人冯谖,是“好客养士”、“好善乐施”的薛国(今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一位食客,他曾弹铗叹“食无鱼”,向孟尝君索取待遇,孟尝君就给他鱼吃。

“吃货”冯谖可不白吃,他着实为孟尝君不少效力,是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

晋朝最无畏的吃货张翰为吃可弃官

《晋书·张翰传》记载: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谓之曰:

“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答曰: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这厮真是一个至诚至真之人!

为了吃的,官也可以不要了。

在他的天枰上,官位,和菰菜、莼羹、鲈鱼脍孰轻孰重?

竟然直接倒向后者。

晋朝官二代吃货王济

晋朝的王济,帅哥一个,略有逸才,技艺过人,娶晋武帝的女儿常山公主做老婆,官至侍中,成了天字第一号“官二代”。

有一次他招待老丈人,席上有一款看似家常的蒸猪肉,但武帝一尝味道极为鲜美,一问才知道这道菜蒸时不加水,加的是刚从女人身上挤出来的乳汁。

武帝虽然也是个正牌吃货,但面对人乳蒸肉,筷箸一掷,拂袖而去。

晋朝好与人比富的吃货石崇

石崇,大家知道他是晋代超级富豪,因劫掠远使商客而致富,说白了就是拦路抢劫的黑老大,外交官和外资企业一网打尽的狠角色,居然也官至荆州刺史、太仆。

他在河阳置金谷园,处处金碧辉煌,天天筵开琼林,还跟另一个大款王恺在食事上斗富,派人刺探王家厨房的秘密,王家推出新菜,石家必定超过他。

最后还因为王家做出比他家更好吃的韭萍齑而将透露消息的家仆杀了。

唐朝马周与西施馅饼的故事

《定命录》记载:

贞观年间,山东有个布衣才俊叫马周,地方官聘他一个教学的差事,他嫌不得志,爱喝酒,结果得罪了一大把地方官,混不下去了,到首都长安找前程。

他投靠一家馅饼店的女老板,女老板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名叫常何的将军,当了将军秘书,然后才华掩盖不住,被唐太宗赏识,一路青云到大唐帝国门下省长官(宰相)。

不知道是温温柔柔的女老板感动了他,还是女老板甜甜美美的馅饼打动了他,或者两者兼有,富贵后的马周娶了这位馅饼西施。

贞观年间有个名相叫马周,这小子爱喝酒,得罪地方官一大把,混不下去了,来首都长安找前程。

他投靠一家馅饼店的女老板,女老板介绍他进入政界,认识了一位名叫常何的将军,当了将军秘书,然后才华掩盖不住,被唐太宗赏识,一路青云到大唐帝国国防部长。

不知道是温温柔柔的女老板感动了他,还是女老板甜甜美美的馅饼打动了他,或者两者兼有,富贵后的马周娶了这位馅饼西施。

这个故事来自《定命录》。

其实,马周夫人在长安饮食街是颇有名气的,当时的风水界名士袁天罡和李淳风都吃过她做的饼,可能太好吃了,两人大肆吹捧馅饼夫人:

“这位女士看相富贵不可挡,怎么会屈尊在此卖饼呢?

(此妇人大贵,何以在此)”由此不难推测,马夫人(注:

并非天龙八部里的马夫人)在当时的长安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很可能是凭自己的影响将当时的男朋友马周引入政界。

这是饮食界和政治界混搭的典范。

由此可见,其故事真可以写成一部大唐版《爱情面包屋》,多事者完全可以据此拍一部电视剧,或名:

大唐馅饼夫人。

讲落魄才子马周与唐朝馅饼西施合手,在长安饮食街大展身手,然后从饮食街进入政界。

唐代超级吃货张易之发明鹅鸭炙

唐代有个超级吃货传世,他叫张易之,与他的弟弟张昌宗二人被谀为“桃花似六郎”,就是武则天的面首,“鸭子”的老前辈。

张易之通晓音技,在烹饪上迭出妙招,他发明了一道鹅鸭炙,将活鹅活鸭关进大铁笼里,笼内放一只大炭盆,四周安放了酱醋等调味品盆子,当可怜的鹅鸭被烤得受不了时候,就会在笼内奔跑,再去饮这些调味品,等到它们羽毛脱尽,身体发红,肚内灌足了酱醋时,这道奇特的菜就做好了。

武周时期编外候补四品官员张衡贪吃路边小饼丢前程

《朝野佥载》第四卷记载:

大唐武周时代,一位叫张衡的编外候补四品官员,终于熬到要转为正式编制、“合入三品”与宰相同级的地步了。

升官之前最紧要的是不出事,张衡也小心翼翼。

然而,有一天,张大人退朝回来,经过长安的商业区,“路旁见蒸饼新熟”,馋得实在不行,心中做着争斗:

我是国家干部,要维护国家的体统,不能跟这些个小商小贩交易。

哎呀,熬不住啦,实在太香啦,不就吃一个蒸饼吗,又不是贪污腐化,行贿受贿。

最后,舌尖的欲望战胜国家的约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

谁知,8小时外街边买零食的事,大唐政府的纪检委也管,专门负责纠风的御史在武则天面前奏了他一本,武则天也觉得挺丢脸,马上批示:

“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

张大人的政治前途就终止于这个蒸饼了。

武周时期财相刘晏爱吃胡饼

唐朝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

武则天后又过了半个世纪,财相刘晏五鼓时分,即拂晓4点左右,就乘车驾在长安的大街行走、准备到朝堂值班办公了。

街道边的胡饼店飘出来热腾腾、香喷喷的味道,诱惑得堂堂的财相也忍不住了,哈喇子飞流直下三千尺。

朝廷大吏,自己不好意思下车去买,于是“使人买之”。

刚刚出烤炉的饼,炙手可热,就跟刘国相当时的权势一样,刘晏不敢裸手去拿,就用袖子包着啃吃起来。

他还带着满嘴满脸的饼渣,乐呵呵地对一起等着去上朝的同事们说:

“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到底这胡饼怎么好吃,竟让堂堂国相不顾脸面?

《唐语林》记载:

用羊肉一斤,一层一层铺在和好的麦粉当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饼的隔层中夹放辣椒和豆豉,“润以酥”,用酥油浇灌整个饼,然后放入火炉中烤,烤到五成熟的时候就取出来吃。

麦香、羊肉香、酥油香、辣椒香和豆豉香,喷薄而出,所以,国相也招架不住了。

同为路边吃饼,大为失态,不过,刘晏和张衡结果迥异,高官风光依旧,仅有记录而已。

这则美食故事来自唐朝韦绚写的一部谈话记录《刘宾客嘉话录》,据说都是诗人刘禹锡侃大山的全程记录,作者韦绚是长安人,刘禹锡也是有身份的人,应该是可信的。

而且从人之初,性本“馋”的天性去推测,应该八九不离十。

唐朝官员赵雄武善于做大饼

《北梦琐言》记载,在唐朝灭亡后不久的四川,有个叫赵雄武的官员,当过好几任地方官员,赵大人廉洁奉公,官当得很干净,同时食品也做得干净漂亮,“严洁奉身,精于饮馔”,是清官美食家,尤其善于做大饼,人称“赵大饼”。

他从来不请厨师,饮食方面他自己操作,当然,凭他的手艺也没人敢到他家应聘厨师,打下手的有十五个,助手们都穿着窄袖子的工作服,而且衣着一定要干净,“皆着窄袖鲜洁衣裳”。

大人是位敬业的美食主义者,哪怕家里只请一个客人,也要各色菜肴俱全,山珍海味样样不缺,哪怕是王侯之家都赶不上。

且说他造的大饼,每一张大饼需要三斗面粉做料,不知道是不是膨化的效果,饼出来后有几间房那么大,“大于数间屋”。

个头大,味道如何呢?

据说皇宫里头举行宴会,豪宅大院举办宴席,都要买他做的饼,比房间还大的汉堡包堆在宴会上,那效果也够喜感的,宾客们剖分而食,赞不绝口。

唐朝无物不堪吃的美食将军

《酉阳杂俎》记载:

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个将军以美食家的眼光看待天下万物。

他认为,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吃的,“每说无物不堪吃”。

他自己开饭馆膳堂,烹饪原料多元化,居然将马鞍下面的旧垫子“障泥”,还有用熊皮和鹿皮做的旧“箭壶”,修理加工一番,倒腾成美食,“修理食之,其味甚佳”。

据说马鞍垫子在那时叫“障泥”,还有箭壶,都是熊皮和鹿皮做的,想必比明胶安全。

这是来自《酉阳杂俎》的美食案例。

风险提示:

马鞍垫子成美食的做法似乎已经失传,各位车主切勿模仿,将自家车垫拿来下锅做菜。

唐朝皇家卫队发明的名吃:

浑羊殁忽

《卢氏杂说》记载,大唐王朝皇家卫队每次随从任务完成之余,最喜欢的就是吃鸡鹅。

当时的市场价格是两三千钱一只鹅,派人到市场上按人数买鹅,用火去毛,去内脏,往里面填上肉和糯米饭,用五味调和。

再杀一只羊,去毛,用火燎干净,再去肠胃,把鹅放入羊体里,缝好羊皮,烧烤,羊肉一熟,马上去掉羊,取出里面的鹅,用手捧着吃,羊肉却不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大概是味道已经渗透到鹅肉上去了。

这道菜的名称如今听起来仍很洋气----“浑羊殁忽”。

 宋朝宰相赵普爱吃正宗山羊烧烤

宋朝的大吃货之一的宰相赵普,偏爱吃春夏之交的山羊腿肉,每餐必食数只羊腿“方解颐矣”。

可是哪来这么多适时的山羊腿呢?

但宰相总有办法,他派人深入边陲与契丹贸易山羊,动辄数万钱购买山羊养在家中,以备食用。

《宋史》载:

有年冬天大雪,太祖至赵普家,“普惶惧迎拜。

太祖曰:

"已约晋王矣。

"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这里所烤的大概就是山羊肉吧。

大家看,赵宰相的山羊腿连赵匡胤这位一国之君都爱不释口,足可见他已成功跻身为一名优秀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吃货。

北宋宰相吕蒙正嗜喝鸡舌汤

  北宋宰相吕蒙正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被休),年少时饱经忧患,常遭白眼,与美食无缘,偶尔想吃一枚香瓜都不能如愿。

日后,他状元及第,仕途顺坦,荣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以奢侈为主调的生活便顺理成章。

单说饮食一项,他嗜喝鸡舌汤,为此厨师杀鸡如麻。

但吕蒙正比何曾更有良知和警觉,一旦那座巍峨的鸡毛大山引发外界非议,他就幡然悔过,彻底戒掉了自己的馋瘾。

宋朝文豪吃货苏轼

       古代的吃货叫老饕,苏东坡写过一篇《老饕赋》,他自己就是个超级老饕,自我调侃称“自笑平生为口忙”,好吃且乐于亲自动手实践,绝对是吃货中的翘楚  苏东坡爱吃,也会吃,他最有名的私房菜当属香喷喷的苏氏红烧肉,直到现在都几乎是人见人爱。

其余的苏东坡发明的或疑似苏东坡发明的菜品还有不少,比如“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豆花”、“东坡鱼”、“东坡饼”、“东坡羹”等等,虽没有“东坡肉”名气大,也都各具特色,若有好事者整理一番,完全可以弄桌“东坡宴”出来。

北宋士大夫、文豪兼“吃货”的苏轼,有名句“恣看收网出银刀”,描绘的是阳春三月,桃花初开,渔家捕捞刀鱼的场景,既有动感,又有现场感。

最有名的还是苏轼在《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诗》中的那句:

“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他创新发明的“东坡肉”,流传至今,让人听闻都馋涎欲滴。

苏轼和儿子一起被贬到更远更苦的地儿——海南,起初吃不惯当地的饮食,弄得父子俩一直吃不饱。

饥饿之下,苏东坡又开始想方设法研发新食品了,这回他看中了遍地都是的苍耳,用苍耳煮成菜羹来吃,吃完了一抹嘴,还写了篇《菜羹赋》,把这菜羹夸得色香味俱佳。

他还用小米搭配着海南人的主食山芋,研制出一种粥,美其名曰“玉糁羹”,也是“东坡牌”私房菜之一。

宋朝陆游喜欢吃素菜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

“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

“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 

陆游算得上古代写作美食诗最多的诗人,多达百余首。

美食给了陆游的诗歌创作很多灵感,在美食的刺激下,常有好的诗句诞生,如“清酒如露鮓如花”(《鹧鸪天》),读来就让人食欲大发。

这句诗中“如花”的“鮓”是一道起于五代的名菜。

宋代陶榖的《清异录》记载:

“吴越有一种玲珑牡丹鮓,以鱼叶切成牡丹状蒸熟,叶微红如初开牡丹。

”是用一种腌鱼切片成牡丹花状,蒸制而成,形美味美。

在很多时候,陆游干脆把其惆怅与孤独直接寄予美食中,“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

这里的菰菜即茭白,官场不得志的陆游,既记载了美食,也记载了当时的心情。

到了晚年,陆游干脆自己种菜了,而且几乎只吃素。

这一方面是保养身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志趣(节约)所在。

“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犹豪奢。

”“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蒪丝放箸空。

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俭作家风”(《对食戏作》)。

吃素让陆游获得了很强的心灵力量,“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素饭菜)美敌紫驼峰。

陆游对素菜很有研究,包括芹菜、荠菜、茄子等都在他的笔下有详细描述。

他最喜欢的是荠菜,写下“日日思归饱蕨蕨,春来荠美忽忘归”。

陆游还总结出了做素菜的绝招: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即保持蔬菜的新鲜原味,如今看来真是健康食品。

当然,陆游也不是全吃素,他是吃的比较清淡,《雨中小酌》诗中有“自摘金橙捣鲙齑”,这道菜是被隋炀帝夸赞过的“东南佳味”,做法是鲈鱼拌和细切的金橙,做成汤菜。

后来苏州名菜“蟹酿橙”即是源于此。

陆游也非常喜欢吃刀鱼,他说:

“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

从目前的诗文记载来看,陆游至少会做酸菜,会制甜羹,会做齑面,在美食操作这个层面,陆游是不亚于苏东坡的。

这两位诗人的美食创意,美食观至今还影响着我们。

宋朝蔡京爱吃鹌鹑

宋代许多士大夫都是有名的吃货,比如蔡京爱吃鹌鹑,“每一食羹即杀数百只”。

宋朝凶残柳开嗜脍人肝

宋人江少虞编纂的《事实类苑》中这样写道:

“柳开,魏郡人,性凶恶。

举进士至侍御使,后授崇仪使,知全州。

嗜脍人肝,每擒获溪洞蛮人,必召宴官僚,设盐卤,遣从卒自背割取肝,抽佩刀割啖之,坐客悚栗。

知荆州,常令伺邻郡,凡有诛戮,遣健步求取肝以充食。

”令人震惊的是,柳开如此凶残,宋仁宗不但不憎恶他,还夸赞他是“豪杰之士”。

清朝纪晓岚嘴馋买假鸭

  清朝的纪晓岚不光叫纪大烟袋,还该叫纪大吃货,他别的不爱吃,偏爱吃杜小月做的菜,颇有儒家祖师爷的风采。

野史里的纪晓岚更奇怪,《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中说:

“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

饭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子的《虫鸣漫录》卷二说:

“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一辈子不吃大米,偶尔吃一些面点,其余只吃肉喝茶,纪大吃货嗜好不一般!

传说有一次纪晓岚与朋友去小酒馆喝酒,点了许多菜品,老纪没一味中意,朋友即兴赋诗打趣:

“司徒府上宴,把酒祝奉先。

不说杀董卓,即云醉貂蝉。

”“即云醉貂蝉”,即纪昀嘴刁馋,谐音听来如同白话,食客闻之无不哈哈大笑,老纪亦乐,满座欢然。

传说野史轶闻等等有时候不可靠,但纪晓岚自己写的《阅微草堂笔记》该不会假吧,他自称自己曾遭遇假货,想吃烤鸭却买来了假鸭子,都是嘴馋招的。

有一天晚上馋虫子闹得慌,赶紧去集市买了一只,回来一看,竟然是泥做的。

鸭子没肉,骨架倒是完整,在骨架上搪上泥,外面糊纸,染成烤鸭的颜色,再涂上油,灯下难分真假。

纪晓岚根本不吃米饭,偶尔吃点面条,也不吃其他菜肴,纪府每次招待客人,菜肴相当精致可口,但纪晓岚自己只是稍微动动筷子,做个虚拟夹菜的动作,意思一下而已。

他每次自己用餐时,“煮肉一盘,熬茶一碗,别无他物”。

这让人不禁要揣测,纪老师到底是对肉类爱得深沉,还是对米饭面食甚至蔬菜恨得刻骨呢?

难不成真是文曲转世,不用吃五谷杂粮?

活到82岁,纪晓岚的长寿之谜是营养学家和医学家们研究的事情,从吃货的眼光来看,对于吃,是怎样的坚信执著,才能修炼到如此纯粹、如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境界啊!

清朝高端吃货袁枚为三块豆腐折腰

清代名士袁枚为了三块豆腐折腰的行径,可算是深得忘我吃货之精髓。

任沐阳知县期间,袁枚曾在某位海州名士的酒宴上看到一道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同白雪,香如菊花,真是看了眼馋,闻了鼻馋。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严重妨碍了他吃货界的“高富帅”地位。

袁枚离席径往豆腐店,向主人请教制法。

谁知店老板是一位年老赋闲在家的官吏,见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名士屈尊登门求教,笑道:

“俗语说得好:

‘一技在身,赛过千金。

’这制法岂能轻易传人?

”引得袁诗人一番着急上火后,店老板摆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

“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请问你肯不肯为这豆腐而三折腰?

”一入吃门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

作为高端吃货,袁枚在吃上是个爽快人,立马毕恭毕敬地向这位比自己年长一倍的老人弯腰三鞠躬。

店老板见他居然真的俯首施礼,一面歉疚地说“折煞我也,折煞我也”,一面赶忙频频答礼,然后将制法悉数相传。

袁枚还很喜欢吃刀鱼。

为了解决刀鱼刺多易卡喉的问题,袁枚的《随园食单》提供了两法:

一是“用极快刀刮取鱼片,用钳抽去其刺”,二是“快刀将鱼背斜切之,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临食时竟不知有骨”。

至于油炸刀鱼使之酥枯再食,则被袁枚视为“驼背夹直,其人不活”,那不是美食家的做派,也不是刀鱼的幸福。

清朝举人李枟吃天下喜食青荔枝蘸咸虾酱和鸭尾

清初人钮琇在《觚賸续编》卷三《奇嗜》一章中讲述的广东南海县李枟是个孝廉,也就是一位举人。

作为吃货界的“大宗师”,他对于吃这件事的品位,已经到了颠覆人类本能的层次。

果实成熟、味道甘甜的荔枝他不吃,却喜欢皮色尚青、味道酸涩的荔枝,喜欢用香山出产的咸虾酱蘸着来吃,往往一吃就连续吃上百个,还常常津津有味地称赞:

“这种味道乃是人间最精彩的味道。

  除了青荔枝蘸咸虾酱,李枟特别喜欢吃腌鸭尾鸭尾。

书中记载,李枟特别喜欢吃腌鸭尾。

一般人都知道,鸭的尾部有一种很特殊的腥味,大多数人都因为受不了这种腥味而不吃鸭尾,但李枟在家里,每顿饭都要吃腌鸭尾。

家人即便将整只鸭烹制好端上桌,他也只吃尾部。

每逢应邀出席亲友们的宴会,若是发现没有腌鸭尾,纵然餐桌上摆满再多的佳肴珍馐,他也会非常不高兴,立刻辞谢离席。

  事有凑巧,那时的佛山镇有一富豪也是吃货,但距离李举人的修养颇为遥远,其饮食十分奢侈,经常开盛宴吃大餐,每日享用腌鸭多达数十只。

厨师们经常会“潇洒”地将鸭尾割下来,扔到墙外。

李枟得知此事后,慨叹不已:

“这简直是将明珠弃于粪土,世人不懂得爱惜宝物,我怎么能忍心看这些宝物被抛弃呢?

”于是赶紧搬到该富豪的宅子旁居住,与之比邻,人弃他取,从此天天免费享用一大盘美味的腌鸭尾。

  李枟“吃”天下的事迹当然还有许多。

因为偏爱咸食,他不大喜欢吃蔗糖、麦芽糖之类的糖制品,甚至听到与糖字谐音的字都会反感。

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当官时,李枟曾对一个姓唐的人瞪眼道:

“万姓中有那么多的姓你不用,却要姓唐?

清朝李渔

李渔是清朝著名吃货,一生钟爱螃蟹,简直到了嗜蟹如命的地步,每年秋天都要早早开始为吃蟹存钱,自嘲这种钱是“买命钱”,他把盛产螃蟹的九月十月称作“蟹月”,家里有一个婢女善于治蟹,遂将她易名为“蟹奴”。

吃蟹在古代大约算得上一件雅事,《红楼梦》里探春筹组诗社,初次活动就是吃蟹、作诗、赏花,而明朝的张岱也算得上对蟹一往情深的典型,为了吃蟹,他跟朋友组成“蟹会”,在蟹季轮流坐庄大快朵颐。

 清朝最令人难忘的吃货金圣叹

古代最让人唏嘘的吃货是金圣叹,都要被砍头了,还在絮絮叨叨叮嘱儿子:

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能吃出火腿的味道。

金先生一辈子忙于文学批评,没留下什么菜谱,但仅此一句,就让人觉得五味俱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