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68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docx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

  【追诉时效期限】浅谈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的影响

  【基本案情】

  被告人:

姜某。

  被告人姜某辩称沈某某眼部的伤不是自己造成的。

其辩护人认为:

1、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姜某犯故意伤害罪的证据不足。

2、本案已过追诉时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中规定:

“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行为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超过追诉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

也即应考察是否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如果不符合该种情形,则仍应受追诉期限限制。

本案中,被告人姜某一直没有被采取强制措施,更加谈不上逃避侦查和审判,因此,本案已过追诉时效。

  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姜某与被害人沈某某就民事赔偿部分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

  【审理结果】

  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

被告人姜某犯故意伤害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

关于本案是否已过追诉时效的问题,法院认为,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规定的量刑幅度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轻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量刑幅度,根据刑法溯及力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本案应适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按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本案的追诉时效应为十年。

本案中,被告人姜某的故意伤害行为发生于1994年2月;1994年8月,被害人沈某某向公安机关就姜某故意伤害一事提出控告,后因有关鉴定机构对沈某某的伤情一直没有作出损伤程度鉴定,公安机关未对行为人姜某立案侦查。

但被害人沈某某于2000年8月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后,法院委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处对被害人沈某某的伤情进行鉴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处于2000年12月15日作出苏高法医函字(2000)第58号法医学鉴定函,分析认为沈某某伤情已达《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十九条第一款所规定的范围。

此时,由于被害人的损伤程度已经有了明确的鉴定结论,在法院将案件移交公安部门后,公安部门应予立案,侦查有无再次外伤史。

但在被害人一直控告的情况下,公安部门未予立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案应不受追诉期限限制。

因此,对于被告人姜某的辩护人提出的本案已过追诉时效的辩护意见,亦依法不予支持。

被告人姜某已就民事赔偿部分与被害人沈某某达成调解协议且已部分履行,酌情对其从轻处罚。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打击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七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作出[2006]亭刑初字第188号刑事判决书:

被告人姜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姜某未提出上诉,公诉机关亦未提出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案例评论】

  一、争议焦点

  本案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本案是否超过追诉时效。

对此,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姜某的行为已过追诉时效,应裁定终止审理。

本案行为发生之日是1994年2月4日,2005年5月18日,盐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才对姜某涉嫌故意伤害一案立案侦查,时间已超过追诉时效十年。

而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不属于追诉时效延长的情形。

  第二种意见认为:

本案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但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此案在处理时离行为实施终了虽然已经超过十年,但不受追诉期限限制。

  第三种意见认为,原盐城市城区人民法院于2000年受理了被害人沈某某提起的刑事自诉案件,此时,国家公权力已经介入,追诉时效应停止计算,后因为发现其他情形而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尽管时间跨度较长,但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被告人姜某行为的追究,因此本案未过诉讼时效。

  之所以会对本案的追诉时效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中关于追诉时效制度的规定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不统一。

其中第一、第二种观点截然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如果本法规定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也即在刑法的溯及力上,现行刑法规定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本案的行为发生在1994年,即现行刑法施行前,且1979年刑法对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规定的量刑幅度为三到七年,轻于先行刑法的三到十年,因此本案应适用1979年刑法。

按照1979年刑法的规定,本案的追诉时效应为十年。

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不受追诉期限限制的条件,则在被告人实施伤害行为十年以后,其行为不应再受到追究。

  1979年刑法第77条规定了追诉时效延长的制度,即“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1997年刑法修改时,对追诉时效延长的情形作出了修改。

刑法第88条规定: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符合97刑法第88条规定的情形的,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延长的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在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中规定:

“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行为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超过追诉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

  对于该解释应如何理解,对本案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所谓的“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是指应考察是否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如果不符合该种情形,则仍应受追诉期限限制。

刑法规定的“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不仅体现在对行为的定罪处罚上,也体现在对一个行为是否应该追诉上。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1979年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是关于诉讼时效延长制度的规定,因此司法解释中所谓的“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也就是指适用诉讼时效延长,应该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因为在刑法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情形下,不可能有采取强制措施之说,如按照第1种意见对该条解释的理解,则根本无从考察。

因此,应将该条解释中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理解为关于诉讼时效延长的制度。

这种理解正好也与刑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之表述相一致。

本案中,虽然有关鉴定机构对被害人沈某某的损伤程度未作鉴定,但是在省高院司法鉴定处于2000年12月15日作出苏高法医函字(2000)第58号法医学鉴定函中,分析认为沈某某伤情已达《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十九条第一款所规定的范围。

此时,由于被害人的损伤程度已经有了明确的鉴定结论,在法院将案件移交公安部门后,公安部门应予立案,调查有无再次外伤史。

但在被害人一直控告的情况下,公安部门一直未予立案,该种情形符合刑法第八十八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虽然此案在处理时离行为实施终了已经超过十年,但不受追诉期限限制。

  二、对裁判理由的评析

  

(一)从案件的审理结果来看,最终处理时显然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然而笔者认为,本案被告人应该受到刑事追诉,但判案理由应为上述第三种观点,即本案被告人因被害人对其提起的自诉案件被法院受理而受到追诉,追诉时效停止计算。

  追诉时效,是指刑法规定的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

对于追诉时效期限的计算,对于起始时间没有太多争议,但是对于计算到何时为止,也即刑法第87条所说的不再“追诉”是什么含义却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追诉不只是起诉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具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意义,而追究刑事责任表现为给予刑罚处罚、给予非刑罚处罚、单纯宣告有罪,而这些都是经过审判才能决定的。

因此,追诉期限应从犯罪之日计算到审判之日为止。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追诉时效制度的特点是犯罪人犯罪后,经过一时效期限,追诉机关不得对其行使刑罚请求权。

追诉权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公权力,而一旦侦查机关启动程序,对案件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了被害人提起的刑事自诉案件,则应该认为国家行使了追诉权,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不能将有权机关进行相关活动以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和对行为人判处刑罚的行为相提并论,以上观点混淆了刑罚请求权和刑罚权的区别。

此外,按照以上观点,是否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必须经过审判才能决定,因此,追诉时效期限应该计算到审判之日,那么这个审判之日到底是法院受理案件决定审判之日还是庭审之日,抑或是庭审以后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宣判之日殊难确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因而直至庭审之日,法庭也不能立即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应该被判处刑罚,而确认被告人有罪的这种意志到底是何时形成,属于难以确认的状态。

因此,以上标准使得诉讼时效的止日处于一种极度不确定的状态。

关于自诉案件的追诉权到底属于自诉人还是国家,笔者认为,追诉权是一种公权力,行使的主体必须是追诉机关,因为规定追诉时效制度的意义就在于该制度是现代国家对国家刑事追诉权的自我限制,以防止追诉权的无限扩大与延展,减少国家公权力对社会生活的过多干预,因而,自诉案件的追诉权应属于审判机关。

因此,在刑事自诉案件中,自诉人提起刑事自诉案件并不能使得追诉时效期限停止计算,只有在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后,才能停止刑事追诉时效期限的计算。

本案中,原盐城市城区人民法院于2000年受理了被害人沈某某提起的刑事自诉案件,此时,国家公权力已经介入,此时应停止追诉时效期限的计算,后因为发现其他情形而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尽管时间跨度较长,只是在判断该案是公诉案件还是自诉案件时发生了一些偏差,但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被告人姜某行为的追究,因此本案未过诉讼时效。

  

(二)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理解笔者持第一种观点。

  1、现行刑法规定的“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不仅体现在对行为的定罪处罚上,也体现在对一个行为是否应该追诉上。

  2、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刑法第十二条的表述”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责任”应该理解为在是否追诉上应该适用新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也即包括了第八十八条追诉时效无限延长的规定。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按照这种逻辑,同样可以将“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中“当时的法律”理解为包含了第七十七条规定的1979年刑法之规定。

这种思考方式会使我们陷入过分拘泥于文义理解的窠臼,使我们在考察法律之间的时际冲突时竟然使用了区际法律冲突法范畴的反致等方法意图排除某部法律的适用。

笔者认为,只要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以及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出发,在如何理解该司法解释上,我们都可以得出第一种观点。

  3、尽管如此,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表述的不严谨确实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我们不能不说,第二种观点的理由之一即“在刑法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情形下,不可能有采取强制措施之说,如按照第一种意见对该条解释的理解,则根本无从考察。

因此,应将该条解释中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理解为关于诉讼时效延长的制度”这一说法确实有些道理,事实上,确实有许多人是这么理解的。

笔者认为,对于刑法第十二条,可以进行修改,将追诉时效也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将争议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行为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超过追诉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即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如没有以上情形存在,仍应受追诉期限限制。

  (三)刑法第八十八条关于被害人控诉对追诉时效影响规定的合理性探讨

  刑法在1997年修订时,对追诉时效无限延长制度除了进行修改外,还增加了一款。

我国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

“被害人在追诉时效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检察院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笔者认为,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值得探讨。

理论上一般认为,现行刑法在修订时之所以增加这一规定,从立法意图分析,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因为,在被害人已及时提出控告的情况下,如由于国家追诉机关的失职造成超过追诉时效,或者因为案件复杂一时不能予以侦破,侦察机关有所谓的“不破不立”的错误思想,故意不予以立案,导致不能对犯罪人进行追诉,从被害人角度来讲既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刑法所应当包涵的社会正义观念和报应主义的思想蕴涵。

但笔者认为,该规定侧重于对被害人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保护,却漠视了犯罪人的人权。

“行为人只对其行为负责”,如果因为司法机关本身的原因却使时效延长无疑是侵犯了犯罪人的权利。

此外,由于司法机关失职造成的不立案由犯罪人承担责任无疑也是对司法机关的放纵。

建立追诉时效制度的出发点本来就在于有效地实现刑法目的,刑法的目的就在于保护各种法益,包括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犯罪人没有得到追诉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事实上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再进行追诉,反而有损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当然,任何国家的追诉时效制度都不是绝对的。

为了规制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人逃避侦查或审判,致使司法机关不能行使追诉权的情况,我国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了追诉时效延长的制度,笔者认为是必要的,而刑法八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貌似保护被害人权益,实则背离了追诉时效的立法宗旨,因为经过追诉时效,犯罪人没有再犯罪,说明其已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性,没有进行特别预防的必要,由于司法机关的失职使已经改过自新的犯罪人处于随时可能被追诉的境况下,不利于鼓励犯罪人自我改造,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因此,笔者认为,应将该款予以删除。

从保护被害人权益的角度出发,被害人的权益可以通过追究相关司法机关责任的方式得到救济,这样也促使司法机关正确、及时履行职责。

2.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

理论上一般认为,现行刑法之所以增加这一法条,从立法意图分析,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因为,在被害人已及时提出控告的情况下,如由于国家追诉机关的失职造成超过追诉时效,或者因为案件复杂一时不能予以侦破,侦察机关有所谓的“不破不立”的错误思想,故意不予以立案,导致不能对犯罪人进行追诉,从被害人角度来讲既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刑法所应当包涵的社会正义观念和报应主义的思想蕴涵。

故笔者认为,不管是法律规定必须由公诉机关公诉,还是应当由自诉人自诉的案件,适用追诉时效延长制度的前提,必须有被害人的控告在先,并且控告必须在追诉期限内提出。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期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其次,应当立案而未予立案,是指如果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即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标准应当立案而未予立案。

在这种适用条件下,不管犯罪人是否有逃跑情形,也不管过了多长期限,都不影响追诉机关对其进行追诉。

  

试论对我国刑法追诉时效延长中“控告”的理解——从一则案件看刑法第88条第2款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本案实体犯罪,属于“应当立案”情形。

  刑事立案的条件是符合《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的“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阐述如下:

(一)有犯罪事实,是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时立案的首要条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没有犯罪事实或属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项规定,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就不应立案。

此时所指的有犯罪事实,仅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而又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至于整个犯罪的过程、犯罪的具体细节、犯罪人是谁,叫什么等问题,应当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予以解决。

2、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

当然,立案仅仅是刑事诉讼的起始阶段,不要求证据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是谁,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方法等一切案情的要求。

(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指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是立案的价值所在。

本案中有魏某为轻伤的鉴定结论及其陈述、有嫌疑人之母张某、目击证人万某的证言,且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第15条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公安机关仅以未查实嫌疑人名字为由迟迟不立案,当事人双方亦未调解,被害人魏某多次上访毫无结果,系公安机关不作为的行为,法医鉴定结果出来后,根据被害人的要求公安机关即应立案侦查。

沈某挪用资金案--追诉时效也应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25期)

三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已经超过追诉时效,依法应决定不予受理

本案中,对于被告人沈某的挪用资金犯罪行为,被害单位某供销社曾于1995年1月10日,即在追诉期限内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未予立案。

根据1997年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那么,1997年刑法的这一规定是否适用于本案呢?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

“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

”这一规定明确排除了1997年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对本案的适用(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而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是“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也就是说,在1979年刑法中,“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的情形仅限于“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这一前提条件。

本案中,由于公安机关没有立案,所以无从谈起采取强制措施,更谈不上沈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因此,对于被告人沈某在1997年9月30日前实施的挪用资金犯罪行为,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司法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仍然受到追诉期限的限制,但已超过追诉期限的,依法不得追究其刑事责任。

向非司法机关提出控告也可能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熊灿

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实践中,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仅向当地政法委或其他单位提出控告,又因种种原因该控告(案件)没有及时转公检法机关处理,因而超过追诉期限。

对此司法机关应否立案,存在不同观点。

肯定论者认为,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向当地政法委等单位(下同)提出控告,非因其自身原因导致正式立案追诉处理时过了追诉期限,应本着追求实质正义的原则,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否定论者认为,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刑法第八十八条没有规定可以向政法委控告,如果所涉案件超过追诉期限,应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立法原意应当是被害人应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控告而非向其他机关控告。

对于只曾向当地政法委控告,又在形式上过了追诉期限的案件,笔者认为,应当认真审查被害人向当地政法委控告的具体情况:

(1)如果政法委的接待记录不明,不能证实被害人有证据明确的控告行为的,所涉案件受追诉时效限制;

(2)如果政法委的接待记录记载明确,且政法委工作人员明确告知被害人应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控告,但被害人拒不听从的,应当认为案件受追诉时效限制,此时的控告不构成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的控告;(3)如果政法委接待记录记载明确,且政法委工作人员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有关工作人员联系过,因司法工作人员的疏忽或失职,应当立案而没有及时立案的,应当认为被害人通过政法委向司法机关进行了控告,此时所涉及的案件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的立法中,“应当立案”是指符合了立案条件,“不予立案”是表明一种主动不立案的情况,不包括因客观原因或不可抗力未能立案的情况。

“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法律后果是案件不受追诉时效限制,且应当追究不予立案人渎职侵权的责任(当然,没有渎职徇私行为,仅因法律认识错误或当事人证据确实不足的除外)。

因司法机关方面的客观原因或不可抗力未能立案而导致超过追诉期限的,显然也不能受追诉时效的限制,也应当给被害人的控告立案并提起公诉。

这既是刑事实质正义的要求,也是对被害人的切实保护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

由于“不予立案”和“未能立案”在“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结果上是一样的,因此,笔者建议立法者将“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改为“应当立案而未予立案”,即涵盖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情况,以体现出对被害人更周延的保护。

(作者单位: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

伤情暂不鉴定能否立案?

2008-07-1512:

44:

10 来源:

乌鲁木齐在线(乌鲁木齐) 网友评论0条进入新疆论坛

  乌鲁木齐在线讯

  王先生:

6月30日晚,爱人回家途中被歹徒捅成重伤,伤及肾脏和胳膊。

医生当时手术,没有打开爱人的受伤部位让法医鉴定,法医让病好后再去鉴定。

但爱人出院还要一个多月,不鉴定不仅无法立案,还怕影响鉴定结果,更怕歹徒跑了,不知道现在怎么办?

  新疆四至律师事务所彭峰律师:

你应当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

按你所陈述的情况,公安机关可以立案,没有必要等鉴定结果出来,再决定是否立案。

为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侦查,公安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先行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譬如:

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

 

综上,本案已超过追诉期限,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五)项的规定,决定不予受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