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871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情透析

指明方向

 

考点

考情详查

命题规律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017年T19单选

2014年T19单选

2013年T34

(1)简析

2015年T21单选

2014年T24单选

2015年T21单选,趋势分析:

根据近五年高考情况看,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

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备考指南:

重点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及中华文化的力量。

从中华文化的力量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作用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我国的史书典籍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造

__________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独树一帜、

__________。

①文学艺术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

__________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中华文华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带有明显的

____________特征,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

________融合,又保持

________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化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

____________;

2.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

______________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

_____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三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

__________。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具有强烈

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与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系,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典例精讲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错误。

【答案】 A

【变式训练1】

1.在《汉字心能量》一书中,作者皮明从“心”入手,囊括了640个含有“心”字旁或“心”字底的汉字,探索这些汉字字符中所蕴含的关于心灵的东方智慧。

在皮明看来,含有“心”的汉字是关于“心灵”的解读和关爱,充满着正能量,饱含着人生感悟。

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包容性   D.稳定性

2.宋锦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其质地精美、工艺独特,被誉为“锦绣之冠”。

自宋锦以“新中装”的现代中式礼服形式亮相APEC之后,苏州宋锦便以高贵优雅的崭新形象走向世界。

材料说明(  )

①全盘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

③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④政治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容及意义

内涵

意义

求同

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

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

④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典例精讲2】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④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答案】 A

【变式训练2】

1.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世界各大宗教也随之传入泉州。

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景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在泉州并行流传,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

这反映了泉州文化(  )

①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②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④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这突出体现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1.认为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出错。

错因分析: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化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误认为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出错。

错因分析: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基础过关

 

制胜高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

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为是,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果。

严复曾引赫胥黎所言:

“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

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

③对待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要求同存异,重视文化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作品,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印象系列作品向人们展现了(  )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民族文化五彩缤纷、异彩纷呈

C.区域文化特色明显、丰富多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日趋统一

3.中国菜肴流派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从味型、选材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4.《中国诗词大会》,创下收视率之冠。

参赛题目出自从《诗经》到毛主席诗词纵贯两千多年的诗词名篇,活动参加者有八岁小学生到八十老翁跨越七十余岁的各行业诗词爱好者。

《中国诗词大会》创下最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是(  )

①中华传统诗词对今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产生了潜移转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中华传统诗词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③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华传统诗词的传递、推广、沟通、共享发挥了强大功能

④中国观众对中华传统诗词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家精心打造的慰侨文化品牌,力求为海外侨胞送去充满中华传统魅力的文化盛宴。

连续九年春节在巴黎、悉尼、洛杉矶等多国多地开展慰侨访演。

这一被誉为“海外春晚”的文化品牌,深得华侨华人的期待和眷恋,其原因在于(  )

①它传播了中华文化并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激发了海外侨胞的文化归属感

③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让世界文化更加五彩缤纷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析题

6.唐卡是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是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热贡艺术、宗喀艺术、藏娘艺术等代表性作品。

尤令世界瞩目的是被誉为“火一样的安多唐卡”艺术,在造像、线条、色彩、构图、装饰等方面,不仅继承了藏族传统绘画流派精细柔美的艺术风格,还大胆借鉴了汉族地区绘画特点,形成了细腻圆润的绘画风格。

结合材料,说明藏族的唐卡艺术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特征的?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梳理】

史书典籍 

文字 

中华文化

独领风骚 

实用性和整体性 

区域性 

融合 

各自特色 

民族文化

和谐相处 

吸收、借鉴 

和睦 

灿烂的中华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

【变式训练1】

1.B 【解析】 640个含有“心”字旁或“心”字底的汉字,蕴含着关于心灵的东方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折射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B符合题意,排除A。

C、D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2.C 【解析】 材料揭示了宋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②符合题意。

由材料信息可知,对宋锦的创新(“新中装”的现代中式礼服)使宋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以高贵优雅的崭新形象走向世界),③符合题意。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全盘继承,①观点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观点错误。

【变式训练2】

1.D 【解析】 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体现了①。

泉州宗教景观融汇了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这说明泉州文化具有包容性,④符合题意。

泉州文化融汇了很多不同国家的文化,但不是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②说法不科学。

泉州文化并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③观点错误。

2.B 【解析】 张骞等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基础过关】

1.C 【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说法错误;材料中“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果”体现了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对待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②③正确;严复引赫胥黎所言启示我们要重视实践,④与题意不相符,排除。

2.C 【解析】 由“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具有区域特色,C符合题意,排除AB。

材料揭示的是文化的差异性,D强调的是文化的统一性,不符合材料主旨。

3.B 【解析】 八大菜系的不同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点,B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未涉及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排除AD。

4.C 【解析】 创下最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是一是大众传媒的作用,二是这档节目对人的影响大,非常吸引观众,由此可推断出③和①,选C。

②和④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 题目中,我国精心打造“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为海外侨胞送去充满中华传统魅力的文化盛宴,深得华侨华人的期待和眷恋,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激发了海外侨胞的文化归属感,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②④入选。

①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6.【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唐卡作为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唐卡不仅具有藏族形象艺术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还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精湛高深的工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安多唐卡不仅传承了藏族传统绘画流派精细柔美的艺术风格,还借鉴了汉族地区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特有的包容性。

从题中材料可知:

唐卡作为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体现源远流长;唐卡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精湛高深的工艺体现博大精深;唐卡还借鉴了汉族地区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