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78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docx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的规模都小,雇员少,企业大都属于雇主型企业。

(2)由于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流程较少,企业能独立完成,相互之间较少有专业化分工和合作。

(3)集群内靠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和工作关系。

(4)生产经营对当地本身依赖性较强;(5)生产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6)供应商和顾客群往往一致,竞争比较激烈。

(7)在对外销售方面具有较强的合作性。

在浙江为数众多的产业集群中,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体,具有“一地一品”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达到900多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就有122个,从业人员140多万人。

其中,大塘的袜业、嵊州的领带、海宁的皮革、嘉善的木业等块状经济产值及市场占有率均在全国独树一帜。

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含制度创新)会对周边企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而企业间的空间距离越近、人员往来越密切、沟通越便利,这种示范作用越强,扩散的成本越低、效果越好。

1739年,从休谟开始,政治经济学者们就开始意识到,在人们完全从自立动机出发利用公共资源时,公共资源倾向于被过度利用、低效率使用和浪费。

下面就是以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为例构建的公共资源的利用模型:

设某集群内有n家企业,每家企业都可以自由利用公共资源,由于资源有限,如果公共资源被利用的总额超过一个限度,则会影响企业资源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假设群内企业在投资决策作出以后才开始利用公共资源,则可以看作每个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数量时并不以别的企业的行为为决策依据。

再假设所有用户都清楚资源的总额,集群生产总量不同水平下的产品质量,这就构成了一个静态博弈。

博弈方为n个企业;各自的决策空间是他们可能选择的生产数量qi(i>0);集群的总产量123Q=nq+q+q+?

?

+q根据前面的介绍,每件产品的质量应该是总产量Q的减函数62:

V=v(Q)=v(123nq+q+q+?

?

+q)()

假设生产成本与产量成正比,系数为c,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成正比,系数为b,则

第i个企业生产qi件产品的利润函数为:

iiii12niu=qbv(Q)-qc=qbv(q+q+?

?

+q)-qc()

为了使讨论更加简单化,进一步假设n=3,c=4,b=1,123V=100-(q+q+q),则有:

111231u=q[100-(q+q+q)]-4q

221232u=q[100-(q+q+q)]-4q()

331233u=q[100-(q+q+q)]-4q

求得三个企业各自对其他两个企业策略(产量)的反应函数,得:

12323

q=R(q,q)=48?

12q?

12q

21313

q=R(q,q)=48?

12q?

12q()

31212

q=R(q,q)=48?

12q?

12q

三个反应函数的交点(q1*,q2*,q3*)就是其纳什均衡解。

解得q1*=q2*=q3*=24,再

将q1*=q2*=q3*=24代入,得u1*=u2*=u3*=576,则集群总利润u0=u1*+u2*+u3*=1728。

就是三企业同时独立决定获取公共资源时,集群所能获得的总利润。

此外,为了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作出评价,还需要讨论集群总利润最大时的产量。

设集群获取资源的总量为Q,则总利润为:

u=Q(100?

Q)?

4Q=96Q?

Q2()

总利润最大时,有u'=0,解得Q*=48,再将Q*=48代入总得益函数,有u*=2304,

比三企业同时独立决定获取公共资源时集群所能获得的总利润u0=1728大。

还需要注意的

是,此时Q*=48,比三企业独立决策时所获取的资源总量u0=q1*+q2*+q3*=72要小。

进一步推广,当n为4,5,?

?

n越大,纳什均衡解越低,集群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

也越低。

价格竞争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演进

来源:

刘艳发布日期:

2008-12-1816:

28:

05查看次数:

7950次索取号:

摘要:

价格是经济学的核心研究问题,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的灵魂。

围绕着目前我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问题,即集群对外竞争优势作用发挥受到集部内部频繁的价格竞争影响,分析视角应该主要放在对价格机制作用的正确理解上,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和判断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演进方向。

关键词:

价格竞争产业集群演进

中图分类号:

F7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44-1618/F(2008)09-0023-04

作者简介:

刘艳,经济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区域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s)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产业集群指同一类型或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或聚集。

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珠三角地区和浙江地区,已经形成了数目较多、形式多样的各类产业集群。

从理论上讲,当面临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时,为避免中小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中小企业可以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

因此,依据中小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入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产业集群,以协作效应增强集群整体实力,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演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受人关注的就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问题,即集群作为整体的对外竞争优势,常常面临来自集群内部成员之间价格竞争的阻碍。

具体表现为:

市场型产业集群内部同业竞争严重,价格无序竞争问题是其发展的难点;中卫型产业集群内部一般存在完整的供应链,但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价格均衡机制却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点。

所以,本文认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价格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产业集群内部的价格竞争角度出发,有助于深化关于产业集群演进动力及发展模式的认识。

二、产业集群对外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存在前提

产业集群现象,在前工业化时期就已存在。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解释为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提出通过形成协同创新的集群环境,可以使所有成员获得技术外溢带来的外部经济。

此后,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指出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比较,在区位选择中倾向于集中。

直到今天,要素禀赋或自然成本优势与集中产生的知识技术外溢仍然是集群产生的主要原因。

具体说来,产业集群组织模式之所以具备竞争优势,主要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和有利影响:

第一,成本优势。

集群内企业彼此邻近,相互分工协作,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例如,集群成员可以直接从区内就近获得各种投入品并共同使用公共设施,从而降低运输和库存环节的损耗。

对于关系密切的集群而言,地区共同的文化容易形成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减少企业把握市场动态的信息成本,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使交易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同,从而降低集群内的交易成本。

第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高度分工协作,使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交易能力增强,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学习和创新效应。

发展良好产业集群不仅通过在一定区域内营造企业网络关系,来加强单个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一种整体的创新环境与激励,使产业集群演进与技术创新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所以,当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一致对外时,其竞争能力显然比单独一家企业要强。

然而,这一判断也存在前提条件:

一是参与全球价值链。

经济全球化带来技术分工与专业的细化。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再把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放在本企业内部进行,而是选择保留本企业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部分,如核心技术、关键的生产环节、品牌、高效的营销渠道、发达的信息中心或强大的科研机构等,而把其它部分转让给更具效率的企业进行。

或者是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其它企业的价值链构成当中。

二是构建企业网络。

发育良好的产业集群应该通过价值链的扩展和延伸,在集群内部的同业竞争者、上下游供应商和其他实体间,形成了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才能对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

当两个前提条件不存在时,产业集群所具备的对外竞争优势就会受到来自集群内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三、产业集群内部的价格竞争起因

产业集群由众多成员企业构成,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体现与其内部是否存在有效的关系协调机制相关。

现实当中集群成员之间的价格竞争说明一点,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发展面临内部关系协调机制缺失的现状。

后者主要受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影响。

从产业集群的模式和形成机制上看,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市场型产业集群,其内部各企业之问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通过彼此在市场上的水平交易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

特别是当地存在比较发达的专业化市场时,更是促使中小企业在共同的市场基础上集中。

如浙江省义乌的小商品集群、绍兴的轻纺产品集群等。

二是中卫型产业集群,指大量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大中型核心企业,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原材料的供应,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在意大利与台湾的产业集群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是网络式产业集群,其涉及的中小企业数目增加,与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资本、技术多方面的协作也进一步增强,上下游产品连成一条条供应链,企业之问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化联系。

此时,集群内部联系的关键因素不只是原材料、零部件等物质因素,而是技术、信息等非物质因素。

对于市场型产业集群而言,成员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更是一种经常性的经济活动。

珠三角和江浙地区的产业集群多数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又都集中于价格优势上,导致集群内企业的价格竞争现象,并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

这类产业集群的产生原本是要在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发展间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降低销售费用、信息成本,强化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此来促进技术创新。

部分在管理或技术水平上达不到集群平均要求的企业,或不能有效参与集群整体的分工协作,将被集群所淘汰,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但是,创新很容易外溢到邻近的其它企业,使其它企业在快速的技术扩散中学到新知识和新技术。

因此,市场型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扩散,很可能导致技术领先企业和跟随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

当我国的出口商品遭遇越来越多反倾销调查时,这种由于集群内部技术扩散所加剧的价格竞争现象尤其值得重视。

对于中卫型产业集群而言,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价格谈判,或讨价还价过程所达到的价格均衡,首先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相关。

尤其当供应商数目较多、商品相近、生产能力较大且需求方较少时,在供应商之间达成价格串谋或价格默契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是因为即使大家团结一致,同时向核心企业索要高价格,买方也会在供应商中择其一二而非全部进行交易。

这样对供应商而言,能否达成交易而非价格高低才是关注的要点。

所以,供应商在博弈过程中会主动接受买方的低价位,或以低报价来吸引买家。

从中卫型产业集群的构成上看,核心企业在保障产业链上的资产质量和各生产环节的核心能力方面有优势,无论是一级供应商,还是外围的二三级供应商,均要接受核心企业的挑选,不能满足核心企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供应商将被淘汰。

即便是对符合各项要求的供应商,核心企业还要通过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在最终的价格均衡上获得成本最低的好处。

为保证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有必要合理处置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启示:

价格机制作用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演进

价格是经济学的核心研究问题,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的灵魂。

在市场中,是价格在协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决策,所以,价格机制实际发挥着市场调节器的作用。

《价格法》也明确规定我国的基本价格制度是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围绕着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分析,我们的分析视角主要放在对价格机制作用的正确理解上。

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价格公平竞争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灵魂,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协调经济发展的关键。

这就说明,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与供求机制、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紧密相关,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市场型和中卫型产业集群,两者都具备价格形成机制要求的基本条件。

例如进入产业集群的门槛低、主体数量大、商品相类似。

这就决定了其内部竞争机制的作用明显,而且由于技术外溢的存在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使得区域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停留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并可能向无序价格竞争过渡。

所以,在如何利用价格机制的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问题上,关键就在于努力促使集群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向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为核心的高水平竞争过渡。

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要求现有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价格机制的作用,更要求区域产业集群能向更高一级的集群模式演进,在发展中解决集群内部目前的无序价格竞争问题。

网络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可取的发展模式。

它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发生改变。

中卫型产业集群中,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实现产品的原料供应、生产与销售。

市场型产业集群中,成员企业服从自主交易原则,自由选择交易对象,企业之间是无序组织方式。

而网络型产业集群介于两者之间,兼而有之前两者的优点,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网络组织方式。

网络型产业集群以新兴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发达的网络将供应企业、生产企业、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等独立的交易主体连接起来,形成反应快捷、高智能化的供应链。

随着国内企业日益溶入国际化、复杂化的分工协作体系,更多零散的中小企业会选用这种网络化协同发展的模式,以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保持和发挥成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此时,企业不再以低水平价格竞争手段来获取进入集群、或在集群中谋求更多利益的机会,而是力图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以此增强集群整体的竞争实力,在与其它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价格机制在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应该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做如下考虑:

首先,扶持优势企业,使之成为某一区域当中有辐射力和可模仿性的龙头企业。

这是因为加强集群的技术创新功能,除了引进国内外大型高科技公司、大项目和资金以扩大区内产业的总体规模外,关键是加强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而这要求优势企业能发挥带动作用,在区域内逐步打造分工协作关系,并以此优化区内企业的价格竞争方式。

其次,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产业集群所需的市场环境。

根据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强化中小企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各种信息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优化企业集群的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区域市场机制作用的完善。

第三,加强产学政联合,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实力和发展动力。

产学政三方的联合作用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以及放松市场准入等多种手段,从宏观上推动了区域市场环境的完善和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变传统产业集群中低水平价格竞争的状态,增强集群整体的竞争实力。

第四,加速企业改制和企业组织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都依赖于企业这个微观主体或微观基础。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能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调整提供活力,而企业组织创新则适应新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使同行业或相关企业由竞争关系走向竞争合作关系。

相应地改变竞争状态下的无序价格竞争方式,转而在有序价格竞争引导下实现集群成员的有效组合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邝国良,刘奕洵.价格竞争——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发生时可能导致的结果[J],特区经济,2007

(1).

[2]岳军.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脉络[J],财经科学,2006

(2).

[3]朱方伟,高畅等.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演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2).

[4]张元智.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1(9).

[5]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6]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中卫型企业集群: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现实选择赖小琼,程宏

理论经纬?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来看,已由宏观上的调整进入中观和微观调整阶段,由表层调整阶段进入深层调整阶段.因此,如何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对于完成"十五"计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不同规模企业技术协作的可能性分析根据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具体表现在企业资源和企业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明显的互补性,成为建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协作的理论基础.对大企业来讲,其技术创新的优势在于:

一是大企业髓够负担起高昂的技术创新费用.二是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强,其创新不容易被模仿,更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并维护持续的垄断租金.三是规模经济使新产品的引入更加顺利,从而大企业从创新中获取的受益要远大于中小企业.四是由于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大,政府政策常常向大企业倾斜.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劣势表现在:

一是大企业的管理结构相对复杂而稳定,一般具有一套严密的行政等级制度,由此导匪亘圃致的官僚主义常常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二是企业家精神减弱,决策层更趋于保守.三是大企业对那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兴趣不大,对于风险较大的潜在市场如高新技术产业也一般不愿涉足,往往要等到市场前景逐渐明朗,技术日趋成熟时才会大举进入.对中小企业来讲,其技术创新优势在于:

一是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创新的积极性.二是中小企业对一些小的,特殊的或是高风险的创新比大企业显得更具活力和优势.如喷雾器,光扫描器,个人电脑,速冻食品以及拉链等等,都是20世纪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三是中小企业组织层次少,结构灵活,更有利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创新决策.四是中小企业可以在自身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主要借助大学,大公司的&;投入所产生的知识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五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的发明与创造,而更多是在高技术成果的应用和商业化方面.同时也意味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有赖于与外界的合作.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不利园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

一是资金障碍;二是人才进入障碍;三是信息障碍;四是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不足;五是?

理论经纬?

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对市场的控制力,创新容易被竞争者模仿而失去优势.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各有优势和不足.因此,构建企业集群这一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将形成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整个产业创新效率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尤其对于开放条件下竞争力不足的我国的传统产业,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中卫型企业集群——产业技术升级的现实基础

(一)何谓"中卫型企业集群"中卫型企业集群是众多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大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企业群体.大企业处于整个集群的支配地位,小企业集群处于外围或下属,依托企业集团实现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资本联系或有关协议,承诺,以及人际关系建立起较为稳固持久的关系,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资金融通等方面相互协作.在这种企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最终组装,以及一些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反映灵敏的配套产品.而大量的卫星小企业多分工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批量小,专业分工度高的相关零部件与半成品.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优势明显,是目前国际上太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通行模式之一.例如韩国的彩电生产.其90%以上的产量集中在三星等三家大企业里,而这三家大企业只生产彩色显象及组装整机.绝大部分中间产品均委托给上千家小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去专业化生产.

(二)中卫型企业集群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1,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中卫式结构的产业组织将大部分的零部件委托给外部中小企业制造,创造了所谓的(士西工日1玎丑1圳ⅱ)生产方式.对大企业来说,不仅促进了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太大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使其能更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且,与"大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它使大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组织机构更为精干,有效防止了"大企业病"的发生.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大企业在资金,市场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结构所体现的垂直分工大体上界定了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避免了压圃全面的过度竞争,使小企业日益专于某项技术的创新.从而能使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太大降低.2,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作用中卫型企业集群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它有利于创新的扩散.从学习过程来看,集群化打破了市场经济中技术扩散的产权屏障,使先进技术在不同规模企业间能迅速扩散.这种组织结构中.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相互间的交易,组织活动基本上形成了正向因果关系的价值链.中心企业作为网络中的一环.会主动把新技术情报,新产品开发技术等传递到卫星企业手中,而卫星企业用自己高度专业化或特有的技术为中心企业生产部件时,也等于把自己的技术并入了中心企业的生产系列之内.这样将形成不同规模企业间独特的技术传递链,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总之,发展中卫型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现实选择.它实现了企业问关系的高度合作与协同.使产业组织中不同规模企业在创新优势上互补.构造分层竞争的结构.在这种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囹(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系)责任编辑赵慧

3.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互动

伴随着浙江省集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专业市场,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奇迹,是浙江省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一大创举。

自2O世纪9O年代以来,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规模较大、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以一种或几种有关联性的商品为主要交易对象,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的有形或无形的商品交易市场。

截止2005的3年,全省共有专业市场4036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63个,实现成交额5591亿元。

据2004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的统计,浙江省不论在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还是成交金额上都名列前茅,其中市场数量、摊位数、成交金额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

浙江省产业集群依托专业市场,把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具有浙江省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式的经营模式。

这里既有产业集群催发市场,也有市场诱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两者互为依托、互动发展的格局:

首先,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产业基础。

专业市场作为大规模原材料和商品的集散地,需要一定规模的市场供给,这种一定规模的市场供给,离不开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可以说,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专业市场的规模与发育程度。

浙江省的许多专业市场都是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后才形成的。

例如,永康的中国科技五金城走的就是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一专业市场兴起之路。

其次,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产业资源配置的平台和庞大的销售网络。

专业市场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和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搜寻成本,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专业市场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销售成本,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使一些没有品牌的中小企业拥有了共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