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902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docx

模拟题专测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安徽省宿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据《左传》记载:

鲁僖公五年春季的正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B.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

C.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D.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

天文观测与“礼”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天文研究带有政治色彩。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的意思是鲁僖公亲自到太庙报告朔日之后,便登上观察台去观察日影,而天文官员们则按照惯例作下记录,这就是礼”。

在春秋时的鲁国凡是春分、秋分、冬至、立夏、立春、立秋等气节。

史官都必须记录下云雾的颜色和样子,以便对即将到来的变故作出预测和准备。

体现天文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的色彩。

所以A符合题意。

2.(山东省滨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文化的比较。

周代是君主贵族政治,希腊是民主政治,故A不正确;C、D与史实不符;周代政治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古代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故B符合题意。

3.(山东省日照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B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

4.(2013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12题)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和宗法制

C.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封建”是指分封建国也即分封制而非封建社会,故选择B项。

5.(2013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宗法制。

中国人的姓是由血缘决定的。

6.(2013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题)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载: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上述现象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B.七国之乱时期

C.靖康之变之时D.靖难之役之时

【答案】A

【解析】考察分封制据材料中的“君”“国”可知与分封制有关。

而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故上述现象只能出现在西汉或是西汉之前,由此排除C、D。

七国之乱时期为诸侯叛乱,没有出现“三十六”“五十二”这么多数量的诸侯国。

故正确答案为A。

7.(2013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试题12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A

解析:

考察分封制从唐德刚的划分来看,“封建”指的是奴隶社会阶段;帝制指封建帝制存续阶段;民治指的是从中华民国开始的历史,故符合分封制特点的是A。

8.(2013年江苏省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1题)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分封制。

①“最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表述是错误的。

②完整的宗法结构应该包括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题目中显然是不完整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册封”“侯”“土田”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有实行过分封制,故③表述正确。

从关键词“青铜器”“西周康王”可以判断④的表述是正确的。

故选C。

9.(2013届广东省韶关市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12题)“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三长制D.科举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

本题选宗法制。

10.(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

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

实物史料和二手史料:

文字记载,其中以实物史料价值最高,故C项中由于文字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因此史料价值并不是最高。

11.(2013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统一检测试卷文科综合试题25题)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答案】C

【解析】考察对宗法制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也就是制定宗法制目的就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政权统治。

故选C。

12.(2013年山西省高考联合模拟训练一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答案】C

【解析】考查周代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指以天命来决定身份就没有什么争议,这里的“天”就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血缘了,选择C项。

13.(2013年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题)一位西方学者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个人观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系统的字。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反映了家族的传承,其本质反映了宗法观念浓厚。

14.(陕西省商洛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尚书·大传》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

郡国制是汉初,郡县制是秦朝,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

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

15.(江门市2013届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

“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

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

16.(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

”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

【答案】B

【解析】“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

”大意是:

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

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

秦穆公处地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

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

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

材料主旨是B项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17.(安徽省池州市2013届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据《史记·殷本记》载: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是指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④郡县制受到挑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考查夏商周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权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③④,选择A项。

18.(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月考试卷)宋代程颢、程颐和张载都强调说,“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其主张都基于

A.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B.宋朝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有编订族谱的习惯D.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宗法制可以“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反映了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本题选D项。

19.(吉林市普通中学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

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礼仪制度。

从材料可以了解到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

本题选C项。

D项明显错误,AB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0.(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礼记•表记》说: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尊命就是信天命;尊神就是敬鬼神;尊礼就是重礼制。

根据所学,西周制定宗法制、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jiàn)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本题周人“尊礼”指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21.(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家谱的作用,回答本题,需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

本题选D项。

22.(北京市西城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

A.卿大夫B.士C.平民D.奴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宗法制的等级结构是: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平民和奴隶均不属于等级结构中的成分。

故选B。

23.(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吕氏春秋》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由材料信息“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可知,微子启和仲衍为“妾”生的庶子,而纣则为“妻”生的嫡子。

材料中微子启不可以为太子,纣可以为太子,是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确定的,这说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故选D。

24.(天津市六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戎从王国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的认识。

根据所学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最早产生于商朝,题干中出现王、侯,应该是贵族形成了等级序列,根据所学应该放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25.(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解析】考查的是对宗法制度的作用的理解。

根据题意,宗法制起到的是凝聚宗族,垄断特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26.(湖北省武昌区2013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24.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

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

B.“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C.“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答案】B

【解析】ACD反映的历史观是:

复古。

B项意思是:

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受一成不变的旧规,而是研讨当代的情况,据此采取相应的办法。

反映的历史观与之截然相反。

27.(安徽省蚌埠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5.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从材料中“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可知该地区聚族而居,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传统对该地区影响深远。

故选A。

28.(珠海市2013届第一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礼》曰:

“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

材料引文描述了如果发生事件,家族成员则立即准备处理,大宗率领小宗,小宗率领群弟。

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特点。

29.(惠州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左传·桓公二年》: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B.宗法制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考察西周政治制度从信息“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判断其为宗法制。

30.(浙江省绍兴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测)1.《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答案】B

【解析】考查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的有王国和侯国,在地方有相当的独立。

姬姓是西周王室的姓氏,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分封对象主要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选择B项。

22.(北京市顺义区2013届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13.《左传》: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考察对等级秩序的理解。

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所建立等级秩序。

关键信息是:

“,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A宗法等级不包括奴隶;C说法错误;D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1.(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2月联考)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

逸礼《王度记》曰: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大意是天下、诸侯和卿等出行驾车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反映了古代的礼仪制度、等级制度等,联系选项,①③④项正确,第②项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无关联。

32.(广州市执信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孔氏族规中规定:

“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笞责三十。

甚,革胙(祭品)除派。

至大反常,处死,……”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合乎三纲五常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

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

【答案】D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和儒家伦理道德。

从材料看,孔氏族规对“忤逆父母,凌辱尊长”等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约束,这合乎三纲五常,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故A、B正确;族规旨在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体现了宗法文化的延续,故C正确。

该族规主要适用于孔氏宗族内部,并非分配政治权力的需要,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33.(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2.《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并逼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继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的做法违反了

①宗法制②“礼”③“三纲五常”④“民贵君轻”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孔子强调的“礼”即周礼,是指西周确立的严格的君臣、父子等礼仪制度,用来调整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而“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本题无关系。

34.(河北省保定市2011年12月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子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

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

35.(江西省红色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所以只能理解为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故选C符合题意。

36.(山东省潍坊三县联合2013届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西周时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故选D符合题意。

37.(浙江省2013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历史试题)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周朝)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

”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

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②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

③分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