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806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docx

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一专题四: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4小题,共0分)

1.(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11题)某学者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制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指出:

“在当代中国社会权力体系的结构方式上,必须要由各级公共权力中的常设最高决策领导权(简称决策权)和常设最高决策监督权(简称监督权)两权分立,相互分权制衡与合作,从而确保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的权力运行机制。

”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旧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残缺、民众参政素质低

B.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起步晚、底子差

C.西方民主宪政制度和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D.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答案】D

【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只有建立起来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故D符合题意。

【结束】

2.(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7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B.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题干信息:

根据题干“1940年”和“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分析,应是指新中国的成立,选项中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是C项,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A项在1924年提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此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项在1940年抗日根据地中提出的政权形式,同样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认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承认现有的五种经济成分等,表明中国已经完成反帝反封建人物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结束】

3.(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24题)“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点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一材料信息。

【结束】

4.(2011年4月衡州市质检21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①新民主主义国家②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③社会主义国家④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C

【点拨】共同纲领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故排除含③选项。

【结束】

5.(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11题)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政协的理解。

题干中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应指1949年召开新中国成立前的筹备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结束】

6.(2011年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统考6题)右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样。

图样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民族平等原则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实行的民族政策及原则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结束】

 

7.(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17题)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

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职务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l

3

29

l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答案】D

【点拨】新中国成立后,不是多党联合执政,而是中共一党执政。

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通过政治商协会议,参政议政,并不能成为执政党。

D项说法错误。

【结束】

8.(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本题和浙江文综卷相近,使用了同一材料。

从费孝通的回忆“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可判断出他参加的会议是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中北平改名为了北京,建国前参加代表较为广泛的只有这次会议。

联系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层,而且各个阶层代表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这些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泛性、平等性,从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深刻性,本题选C项。

第③项继承性可排除,本次会议与以前的旧政协会议无联系。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结束】

9.(2011年5月南平市质检18题)1949年新政协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

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B.人民代表制度

C.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D.党外人士参政议政

【答案】A

【点拨】从参加政协的代表比例看,具有广泛性。

【结束】

10.(2011年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10题)“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B项;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性质的是《共同纲领》,故排除D;21世纪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才形成,排除C项;答案选A。

【结束】

11.(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2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是()

①统一中国②建立民主共和国③实现了民族独立④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18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

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这体现了()

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B.直接民主的原则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民主代议制形式

【答案】A

【点拨】《宪法》规定,中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

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

反过来,人大要向人民负责,要向选民述职,要自觉接受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的管理国家,选举“一府两院”来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

人大委托“一府两院”是第二重委托,“一府两院”要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

这就是“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

材料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原则,故正确答案为A。

【结束】

13.(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19题)《青藏高原》唱响全国: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呀拉锁,那可是青藏高原。

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点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①项七届二中全会在1949年3月召开,与西藏无直接联系。

其他几项意义重大,对西藏发展影响深远,本题选B项。

【结束】

 

14.(2011年西安八校联考33题)社会学家费孝通说:

“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代表性呀!

北平住着的就是这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试问英美哪一个议会能从普选中达到这样高度的代表性呢?

”据此,这些代表参加的会议是()

A.中华民国独立各省的第一次代表会议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

【答案】C

【点拨】从材料看,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士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即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因此A、B明显不正确。

从材料中的“北平”可知该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C符合题意、D不正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于“北京”而不是北平)。

【结束】

15.(2011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一模8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B.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D.外交权利不同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从相同来说: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与中央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不是国家主权实体。

从不同点来讲,社会制度上看:

两者分别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目的上看:

分别是为了社会稳定解决民族问题、和平统一祖国;权力范围上看:

前者可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后者拥有除了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本问中最主要的区别应是社会制度不同。

【结束】

16.(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

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

据此排除C项,得出D项。

【结束】

17.(2011年4月北京朝阳区一模18题)“人民的解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基本主题之一,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一主题的有()

①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

②国内各民族平等,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点拨】人民的解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各个方面都解除了旧有的束缚,获得了应有的权利,所以正确答案为D。

【结束】

18.(2011年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1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政治制度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本题较简单,考查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都反映了“人民民主”,第②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50年代中期确立的外交政策,不属于政治制度。

本题选D项。

【结束】

 

19.(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区一模7题)2009年春天的伦敦,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开始于()

A.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现代化漩涡

B.中华民国成立,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命运第一次转折

C.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答案】C

【点拨】北京时间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的时间,也就是北京可以代表北京,选择C项。

【结束】

20.(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8题)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前,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

根据题干中“1953年”、“主要目的”,得出本次人口统计的主要目的,故选B;A、C、D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据史实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

全国人口普查与制定民族政策无多大关系,排除C。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

所以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无多大关系,排除D。

1953年人口普查,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至少从时间上看存在先后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B。

【结束】

21.(2011年东北三校联考33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政治制度都是逐渐完善和发展演变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结束】

22.(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联考17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

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②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③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④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点拨】三大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故①项错误,③项正确;②项正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均与民主党派进行了较好的合作;④符合史实。

故选择D项。

【结束】

23.(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17题)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

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

1787年颁布

1870年颁布

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

国会制定

国民议会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点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价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颁布时间B.制定机构C.特点D.评价

【答案】C

【点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是1875年,故A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制宪会议制定,故B不正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D不正确。

【结束】

 

24.(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13题)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点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结束】

 

25.(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12题)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④

【答案】A

【点拨】从题干“另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说明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于“小聚居、大杂居”的历史因素决定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的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②错误;④项错在“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结束】

26.(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24题)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权利主体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

C.权利范围不同D.历史影响不同

【答案】B

【点拨】据教材相关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

据此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有诸多不同,但最主要的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B项符合题意。

【结束】

 

27.(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31题)某绅士说:

“当我把选举和旧日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选举比较之后,我发现我们的选举绝对诚实、自由、平等,绝没有旧日的贿赂、强迫、暴行等现象。

”材料反映的史实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政治B.团结起一切抗日的民主进步力量

C.壮大了中华苏维埃人民民主政权D.有利于抗战后的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答案】A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旧日国民党统治之下”、“我们的选举绝对诚实、自由、平等”等可知此选举为解放后的选举,选择A项。

【结束】

28.(2011年3月吉安市一模29题)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

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

“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答案】D

【点拨】参政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在于民主建设程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途径有多种方式,比如信件、交谈等;科技发展推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客观上促进民主进程,但不能说是直接推动作用。

故A、B、C错误。

【结束】

29.(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9题)《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答案】B

【点拨】从题目提供的信息来看,主要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地理分布的国情,符合人口分布的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不同类型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