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27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docx

合肥市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

合肥市2020版中考试化学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塞进橡皮塞

C.

过滤液体

D.

称量NaOH固体

2.下列对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铜片上会留下明显的划痕

B.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节约金属资源

C.用铁、铝制作炊具主要是因为它们有良好的导热性

D.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熔点高

3.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冰水共存物、过氧化氢、氮气

B.二氧化锰、酒精、水银

C.洁净的空气、干冰、液态氧

D.食盐、铁钉、石灰石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只能表现出一种化合价

B.电木插座破裂后不能热修补

C.拉瓦锡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D.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的种类要远远多于非金属元素的种类

5.下列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矿石粉碎

D.燃放烟花

6.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1.1g,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7.小明同学对本学期所学的某些科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化学常见的“三”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三种元素是氧、硅、铝

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是:

质子、中子、电子

元素分为: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B.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关系

氧气:

反应时放热,作燃料

稀有气体:

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霓虹灯

氮气:

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科学巨匠及其杰出贡献

张青莲:

测量相对原子质量

道尔顿:

提出原子概念

拉瓦锡:

空气的组成

D、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涵义

前面的数字:

表示粒子的个数

上面的数字:

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右上角数字:

表示粒子的带电荷数

A.A                           B.B                           

A.C

B.D

8.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向硬水中加入絮凝剂,过滤

B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

C

鉴别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后,分别在空气中灼烧

D

除去稀盐酸中混有的少量Ba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9.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其中创立原子论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汤姆斯

D.阿伏加德罗

10.下列金属中导电性能最好的是()

A.铜

B.铝

C.铁

D.银

11.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微粒观: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转化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结构观:

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守恒观:

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12.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二氧化铜+水

B.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C.镁+氧气

氧化镁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KC1(MnO2)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CuSO4溶液(FeSO4)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C

氧化钙(石灰石)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

D

CO(CO2)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烧碱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14.下列关于空气及其各成分气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中的氮气可用于生产氮肥

B.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均会产生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

D.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

15.有关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钢中的含碳量低于生铁中的含碳量

B.合金的硬度比其他纯金属的硬度小

C.铝、铁、铜都是银白色金属

D.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二、填空题

1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1)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

①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②炼钢的气体是_________;

③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④可用于电光源的气体是__;

⑤有刺激性气味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无色气体是_________;

⑥薯片放在空气中变软,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__。

(2)2018年5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动态反应我国空气质量状况:

①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

A.臭氧B.一氧化碳C.PM2.5D.PM10

②下列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是(____)

A.二氧化硫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三、实验题

17.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标号,下同),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是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现象及结论)。

(3)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都需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若未加入二氧化锰,则反应___________(选填“不能发生”或“明显减慢”)

(4)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里:

①仪器装配时,盛药物的试管口要略_____倾斜,②加热时应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_______,③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______ 的放出时就可以收集。

当停止反应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 。

四、简答题

1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点燃氢气后,证明此变化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微观模拟B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也可用中文描述);在此过程中没有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

(3)请从微观角度解释C中物质属于氧化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1)图1:

两金属片相互刻划,根据划痕,说明黄铜比铜的硬度要_____。

(2)①通过图2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

②通过AC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铁生锈离不开_____。

③为什么要用蒸馏水?

_____。

④防止家中菜刀生锈的方法是_____。

(3)若使图3中的小气球变小,所用的液体和固体应该是下面中的_____组。

小气球变小的原因是_____。

A水、氢氧化钠     B水、硝酸铵     C水、氧化钙     D水、氯化钠      E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20.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域,南海不但资源丰富,还是亚太地区海运的“咽喉要道”,这里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因此引起周边国家的窥视。

(1)海水晒盐属于混合物分离操作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蒸馏

B.蒸发

C.过滤

D.沉淀

(2)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加工可得到石油液化气(假设主要成分为C4H10);小明家欲将石油液气灶改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灶具,他应将空气管口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在“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文物中,“金龙纹手镯”光彩夺目,完好无损;铜镜表面有铜锈;铁器则锈迹斑斑,残存很少,这说明金、铜、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4)生铁和钢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_______(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五、推断题

21.A~H都是初三化学前三个单元中的常见物质,A、B均为黑色粉末,C、D在常温时均呈液态,B和C混合立即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H,H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加热E和B的混合物也有H气体生成,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且B在反应①和③中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2)写出H和A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____________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3)写出ƒ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B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_____作用。

六、科学探究题

22.如下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后开始进行实验。

(1)实验1:

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_____色,观察到细铜丝团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

(2)实验2:

将铁丝团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当观察到铁丝团有较多红色固体附着,小心地松手,发现稳定后的砝码比起始位置高,原因是_____。

写出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七、综合题

23.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及制备。

(一)铁、铜的广泛应用

(1)航母用钢要具有低磁性。

下列具有磁性的是______(填序号)。

AFeO         BFe3O4      CFe2O3

(2)“航母”螺旋浆可由特制的铜合金制造。

铜合金比铜的硬度______(填“大”或“小”)。

铜比铁在海水中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_。

(3)生铁炼钢时,硅(Si)与氧化亚铁在高温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硅和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二)硫酸铜的制备

下图为某兴趣小组用含较多杂质的铜粉制取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两种实验方案。

(4)制备中需过滤得到硫酸铜晶体。

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

(5)灼烧杂铜除去其中的杂质,产生CO2和少量CO。

灼烧后的产物为CuO及少量Cu。

产物中含有Cu的可能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

B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6)方案Ⅰ通入氧气,少量Cu转化为CuSO4。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7)方案Ⅱ中加入浓硫酸发生的反应有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方案Ⅰ优于方案Ⅱ的理由是____。

(三)波尔多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

波尔多液是常见的杀菌剂,为天蓝色碱性悬浊液。

以硫酸铜、生石灰及水为原料,制备波尔多液。

为测定从波尔多液中分离出的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Ⅰ)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量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

(8)判断Ba(NO3)2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

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溶液,无现象。

(9)不能在铁制容器中配波尔多液。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

(实验Ⅱ)另取64.4g天蓝色固体,用下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资料)①CuSO4、Cu(OH)2、Ca(OH)2在一定温度下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分解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改变。

②天蓝色固体在110℃时,完全失去结晶水。

③Cu(OH)2在100℃时分解完全。

CuSO4和Ca(OH)2在580℃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

④浓硫酸可用于吸收SO3。

(10)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__________。

(11)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

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_________。

(12)整个加热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_g。

(13)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